IACP 现任主席、清华大学刘志林教授致辞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蒋金明副厅长致辞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陈小辉副厅长致辞
REPORT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分为I、II两场,主旨报告I由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罗涛教授主持。报告嘉宾为天津大学曾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Rayman Mohamed教授、福州大学沈振江教授。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罗涛教授主持主旨报告I
主旨报告Ⅰ
曾坚 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滨海城市安全与智慧防灾中心主任
曾坚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适污布局及控污风场设计--区域多尺度大气健康格局韧性规划理论
曾坚教授针对京津冀及闽三角城市群韧性问题,介绍大气污染时空异质性的智慧识别方法,提出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低碳控污风场规划策略,并提出了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大气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报告解析了京津冀及闽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了一套区域多尺度大气健康格局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耦合适污布局与控污风场设计的大气健康的韧性规划策略;构建了智能监污预警、避污行为诱导、医疗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方法;最后,报告还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城市区域,提出了以承污阈值约束及减少人群暴露度为手段的健康韧性提升路径。
孙一民 教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术院长
孙一民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走向精明营建:大湾区城市设计实践与思考
孙一民教授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实践案例,聚焦中观尺度城市大型建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结合大湾区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和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创新实践,梳理了通过城市设计实施,综合解决土地利用集约高效、交通市政工程科学统筹、建设审核管理创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明确了未来绿色发展愿景下的城市大型工程建设的科学统筹、建设审核管理创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指明未来绿色发展愿景下城市大型工程建设的科学营建方向,以此促进人居环境绿色效能提升。
Rayman Mohamed 教授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ACSP主席
Rayman Mohamed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肥胖与居民对周边城市便利设施和环境的感知
Rayman教授通过调查密歇根州底特律一个快速变化地区的347名居民,了解他们对城市便利设施和环境的认知,指出了关于对城市空间的认知与肥胖之间的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Rayman教授发现更多的城市设施的认识与肥胖的关系,并且发现居民对城市便利设施可用性的认知每增加1%,肥胖率就会下降0.13%。此外,不利的环境与肥胖增加也极其相关,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认知每增加1%,肥胖人数就会增加0.12%。最后,根据这些结果,Rayman教授认为解决居民对城市空间的看法可以为规划者提供解决肥胖问题的额外工具。
沈振江 教授
福建省特级人才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
沈振江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城市韧性与山地与水资源制约下的国土空间形态
沈振江教授在报告中倡导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城市的规划,旨在融合自然与社会,打造绿色韧性城市及构建紧密区域产业链。他首先分析了东京的成功案例,强调了供水系统优化、海绵城市构建与景观规划融合的重要性。转而聚焦国内,以福州为例,介绍了城市通过精细化的水系管理和创新性的绿地“调节池”建设,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了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还可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了防灾与景观的双重提升。最后,沈振江教授认为在全球经济背景下,福州定位为台胞台企优选地,需进一步推动陆海统筹,引领两岸融合发展,展现现代化都市的远见与担当,为其他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范例。
主旨报告II 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教授主持,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建筑学院张明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林中杰教授为报告嘉宾。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教授主持主旨报告II
主旨报告Ⅱ
张明 教授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建筑学院规划学科主任
美国交通部大学交通中心“协同机动性与超大区域竞争力(CM2)"中心主任
张明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从超大区域视角增进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张明教授分享了“协同机动性与城市群竞争力”中心(CM2)研究团队的选拔过程,聚焦于超大区域视角的发展策略。这些精选的CM2项目,以大区域为背景,凸显了城市与国家在应对事件时的相互依存,以及跨司法管辖区协调对于构建韧性社区的关键作用。研究还深入探讨了财政、体制及工程层面的问题,旨在增强国家抗灾能力。最后,他特别针对如德克萨斯三角区、墨西哥湾沿岸等美国大型区域进行了案例分析。
林中杰 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主任
IACP理事
未来都市设计事务所创始总监
古根海姆学者奖得主
林中杰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山谷”理论:基于自然的生态区域规划溯源
林中杰教授讨论了针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何落实在区域规划层面上这个问题,该报告对西方生态区域规划理论进行溯源,分析了从这“山谷”模型衍生出来的多样化的规划方法论。聚焦于Patrick Geddes、lan McHarg和Lawrence Halprin三位大师的实践,讨论当代区域规划、生态分析、场景规划与TOD等规划理论的来源及演变。
平行论坛
大会设4个平行论坛,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近40个高校、科研机构的46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韧性城市与空间规划”、“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韧性与城市生命线”四大主题,开展主题报告与学术沙龙,深入探讨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法。
平行论坛一——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主持平行论坛一上半场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潘起胜教授主持平行论坛一下半场
曾鹏教授作主题报告
曾鹏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滨海城市安全与数字防灾”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副主任
曾鹏教授围绕“城乡韧性与规划响应”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从城乡韧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城乡韧性的内涵与价值逻辑、韧性智慧的赓续传承与演进发展和城乡韧性提升导向的规划实践与研究,提出解决将韧性有机、有效的融入城乡规划与治理,并将“安全韧性”内化为城乡发展的价值逻辑的新视角。
周铁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周铁军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周铁军教授聚焦“深层地下空间安全疏散与应急避难研究”,围绕地下韧性,从地下空间灾害安全需求、深层地下空间分级分阶段疏散组织以及深层地下空间应急避难设计三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全面剖析了深层地下空间的构建与应急避难的逻辑,为后续的地下空间疏散规划与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李小龙教授作主题报告
李小龙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院长
李小龙教授作题为“中国本土营城传统中的韧性智慧”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团队探索中国城市营建传统的历程,强调传承弘扬本土传统营城智慧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古老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此外,他还结合案例探讨了本土山水人文营城传统中的韧性智慧,呼吁推进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经验的科学化与传承应用。
陈振华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陈振华副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陈振华副教授聚焦“Urban Resilience Planning: Unveiling the Connections and Disparities from Literature and Practice”。他提出,提高城市抵御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对规划学者和从业人员的挑战,然而在了解各规划领域和规模的抗灾能力研究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此外,人们对规划文献与实践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也知之甚少。为了弥补这些差距,需要深入研究了规划文献和实际规划文件,比较抗灾能力的定义、经验基础、重点主题和策略,这为未来城市抗灾能力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见解。
唐立娜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唐立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唐立娜研究员就“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韧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居民感知福祉提升”展开演讲。她提出,面对快速城市化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植被退化、全球热浪天数增加、居民幸福感降低等,需要聚焦城市生态韧性研究的国家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城市生态韧性恢复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并以景感生态学研究为案例,探讨了不同热压力条件下,多维感知对居民热舒适的影响路径、机制和关键景感要素。
戴国雯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戴国雯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绿色生态所所长
戴国雯副研究员就“韧性城市指标体系对比及在地化构建”展开演讲。她提出,韧性安全已成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征。研究通过梳理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署“城市御灾力记分卡”、“100个韧性城市”框架、世界银行“城市强度诊断”、国家标准《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等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及技术标准,对比构建思路,提出与我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以及安全发展相结合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的本土化路径。
陈天教授作主题报告
陈天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陈天教授就“面向城市热环境挑战的多尺度规划应对”展开演讲,通过对城市热环境优化的背景与理论、城市尺度热环境优化研究进展、街区尺度热环境优化研究进展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加强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推动综合性研究,促进学术界、政府和产业界的协同创新,共同应对城市热环境挑战,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重要的。
洪婷婷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洪婷婷副教授,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洪婷婷副教授围绕“基于热环境分析的沿海城市韧性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展开演讲。她认为,随着全球城市化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沿海城市作为商贸的重要节点,其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剧了城市热环境问题。因此,她进一步分析城市形态要素数据与热环境数据,通过研究碳排放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探讨城市形态要素与地表温度的空间相关关系。
栾博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
栾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
栾博高级工程师以“高密度城市基于自然的低碳韧性范式探索”为题,认为我国高密度城市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建立在工程学基础上以精准控制为导向的城市范式,往往在全过程的不确定性环境中失效,如何增强韧性备受瞩目。因此,城市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新框架下,需要发挥有限生态空间的韧性效能,有效配置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低碳韧性协同增效。
俞文正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俞文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俞文正研究员围绕“气候变化下中国草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及其环境效应”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主要围绕全国饮用水有机物与相关癌症的关系以及全国土壤有机物与相关癌症的潜在相关性,并提出土壤溶解有机质(DOM)对大气、陆地和水生环境以及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王存刚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
王存刚高级工程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存刚高级工程师就“气候变化背景下新加坡韧性规划的经验与启示”展开演讲。他提出,新加坡在气候适应韧性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海岸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措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因此,他就此背景分析这些策略的成功之处,并探讨其借鉴意义。
李阳力老师作主题报告
李阳力,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李阳力老师聚焦“水生态韧性视角下的天津市‘森林-湿地’空间规划策略”。他认为,在社会-生态韧性语境下,提升韧性或成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新思路,因此,他以天津市为例开展研究,构建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同时,提取代表性评价指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提出天津市森林湿地空间规划策略。
平行论坛二——韧性城市与空间规划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林志森教授主持平行论坛二上半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曹新宇教授主持平行论坛二下半场
张梦洁老师作主题报告
张梦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张梦洁老师提出什么是韧性?什么是城市网络?城市间的联系如何影响城市网络韧性?并做出回答,阐释了三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对城市网络韧性的概念内涵做出定义。分三个阶段来进行城市网络韧性的研究演进分别为:从属性走向空间—典型城市网络、从常态走向突发—中断城市网络以及从要素走向体系—动态城市网络。在未来的展望方面,报告重点关注大数据,尤其是流数据的应用推广与质量提升,数字赋能城市网络韧性研究。在城市群、都市圈重点场景网络规划中,聚焦平衡高效率发展与安全发展的双向胁迫需求并加强网络韧性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政策实施中的应用,将韧性规划理念融入各级规划。
周江评教授作主题报告
周江评教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周江评教授深入探讨了地铁建设提升的可达性及其对站点周边TOD模式的多维度影响。基于实证研究,周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利用BOD工具,揭示TOD实施、交通可达性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在MSA及MSAC层面,历史无障碍性与TOD成效初强后弱,反映了区域发展的动态性。展望未来,周教授建议采用更精细的量化指标衡量可达性,并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以构建全面、立体的研究体系,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万汉斌正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
万汉斌正高级工程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万汉斌正高级工程师基于韧性城区到韧性社区,分析从韧性城区到韧性社区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如何推动韧性城市评估理论方法的推广应用,结合城市更新综合治理推动韧性项目的落地实施。
曾穗平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曾穗平副教授,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曾穗平副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韧性的发展路径。以天津城乡边缘区乡村为例,揭示了产业、社会、民生及生态四大风险的空间分布,并构建了针对性的韧性策略矩阵,倡导内生培育、外源协同与制度设计三管齐下。该研究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与策略指导,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的韧性与繁荣。
宋晓宇正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
宋晓宇正高级工程师,光辉城市(重庆)科技有限公司CEO
宋晓宇正高级工程师基于光辉城市软件从设计的汇报和交付这两个场景出发,展开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举例说明智慧设计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扮演的柔性系统的作用,探讨设计行业和城市系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