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刘锐:让“治水”变“智水”
两岸朦胧桃李花,一天风露属渔家,小船卧听棹歌去,行到鸳湖月未斜。
在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歌中,嘉兴碧波绕城、渔船如织,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
嘉兴确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穿城而过,域内河网密布、湖港交叉,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风景也颇为人津津乐道。然而,有一段时期,“江南水乡无好水”却成为它不堪回首的尴尬。现在好了,嘉兴实现“绿色全面逆袭”,水环境发生全局性、历史性好转。而这中间,刘锐和她的团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治水力量”。
作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同时还是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刘锐,十几年如一日带领着她的团队,用科技创新的“画笔”让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碧水嘉兴”美好画卷变得越来越清晰。
1
扎根
“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刘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1至2000年间,刘锐在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199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日本学习工作6年。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刘锐在国外事业发展非常顺利,但“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她虽身在日本,心中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的发展,牢记着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
2007年,怀着对祖国的牵挂和建设美丽家园的质朴信念,刘锐毅然回国,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工作,从此扎根浙江嘉兴。
嘉兴是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引进的浙江省首个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在这里,刘锐“如鱼得水”,她和团队砥砺奋进、不忘初心,以奔流入海的奋斗激情、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润物无私的奉献情怀,踏实履职、彰显担当作为。
为了实现梦想,一方面,刘锐积极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与日本知名大学和日本知名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国内。另一方面,她组织建设了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全力以赴、倾囊相授,培养选拔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并助推他们迅速成长成才。
回国这些年,刘锐主持完成了“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围绕长三角地区的环保科技需求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针对工业废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农村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授权发明专利33项。
攻坚
2
刘锐的专业是研究水。对她而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地球的血液,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格外心疼,分外珍惜。
在刘锐眼里,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地区的每条河流,都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而每次水质变差都是“孩子”受到病痛折磨的委屈诉说。环保工作者就像医生,只有对“孩子们”的病情精准问诊、科学治理,才能使他们的健康得到科学有效的呵护。刘锐静下心来的时候特别喜欢琢磨水质数据,一张张水质数据报表就是一份份水质“体检单”,从“体检单”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上,她能敏锐地发现异常。
有一次,嘉兴的一个控制断面溶解氧不能稳定达标,当地环保部门对断面周边进行了反复排查但是依然没有找到原因。刘锐仔细研究监测数据并到现场调研后发现,问题出在断面上游二十公里的区域,老居民区生活污水管网破损引起污水在特定时段满溢,造成污染物进入河道,向下游扩散并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后来,当地集中人力对该生活小区管网进行整改,断面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研究解决类似这样的疑难杂症,让刘锐在水质数据分析方面越来越有干劲儿,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刘锐认为,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信息化能力正快速增强,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是个大有可为的新研究方向,一定会给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的要求。刘锐深受启发、倍感振奋,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在研究所成立专班,把研究水污染成因、提高水污染治理科学性和精准性作为重要工作方向。
此后,刘锐和她的团队走访多个区县和乡镇,重点调研了上百条大小河流和七八十个工业园区,开展了大量的水质监测工作。通过问诊把脉,他们系统掌握了嘉兴主要水体的主要污染因素与污染成因,形成了平原河网地区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的成套技术方法,为嘉兴的“精准治水、科学治污”提供了科技支撑。
3
智水
一个个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玻璃器皿,一台台“滴滴答答”响着不停地检测仪器、一个个在后台不停跳跃的数据……一走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就像进入了纷繁复杂的化学世界。很令人好奇,这些都在治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这些采样器把水里的样品采上来,用速测的电极就可以检测常见的水质指标,就能看到水质是否有异常。”刘锐用专业来释疑,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经济快速发展后,也曾一度“因水而忧”。
为了让“水更清”,这些年来通过院地合作,刘锐带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的团队开发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智慧化运维监管技术,形成了平原河网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技术,通过数字化赋能,让嘉兴的“治水”变“智水”。
在嘉兴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往往采用一个小型终端处理设施。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面广量大,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优化调整。刘锐和她的团队研发了小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巡视监测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产品低价耐用,而且能够在线智慧监测。运维企业办公室的显示屏上,每一个接入站点的水量、水质、水位、设备状态等数据一览无余,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的信息化和智慧化。
刘锐说:“地方的需求很多时候是我们待在实验室里想不出来的,科技创新更要解决实际应用场景的痛点。这也是我们与一般科研机构的最大不同。”她带领团队探索出的这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监测和运行管理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杭州、湖州等地推广应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刘锐及其团队已成长为嘉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刘锐的团队高质量完成了嘉兴市污染普查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被国务院污普办表彰为“表现突出集体”。她们编制的《嘉兴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获评“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优秀技术报告”二等奖,《嘉兴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对策建议》及《嘉兴港区VOCs污染治理现状和对策》获评浙江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优秀专题报告奖。
团队为嘉兴市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供了全流程技术支持,为嘉兴市做好G20峰会、互联网大会等重大社会活动空气质量保障贡献了科技和人才力量。2018年,获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集体,2020年获评嘉兴市“五水共治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荣获浙江省“最美环保人”提名奖。
刘锐参加的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本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先后当选为浙江省第十三次、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
建言
4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锐定下一个小目标——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绿色大使”。从加强农村污水治理顶层设计,到规范污水管网监管,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她,围绕着环保提出过许多优质建议。
这些建议往往来自基层一线。2021年11月,相关专家和群众向刘锐反映,秸秆等农林生物质如果能压缩制成生物质燃料,既能优化能源结构,又有利于村容村貌整治。经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刘锐发现这一做法切实可行,“生物质燃料是国际公认的清洁低碳燃料,但在国内,大家对其认知度还比较低,利用率也就比较低,这与缺少官方认定的清洁能源身份有很大关系。”
于是刘锐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将生物质燃料列为清洁能源的建议。从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支持生物质能”的内容时,她备受鼓舞:“这说明我关注的方向没有错,要更努力。”
谈到今后的履职计划,这位专家型代表对自己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刘锐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的污水管网管理相对滞后,很多地方的污水管网存在雨污混流、错接混接漏接、破损渗漏等问题,对环境有长期、广泛的破坏性。
拿出做科研的专业态度,刘锐遍访各方专家,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并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污水管网管理问题十分棘手,仅修订《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是隔靴搔痒,“污水管网建设运营现状复杂,资产权属不一,监管和养护维修涉及多个部门。”为此,她提出了一份完备的建议。
关注环境,也关注身边的人。将目光投向周围的科研工作者,人员流失、积极性不足的现象引起了刘锐的注意。“对付出回报比不满意、对科研职业前途缺少信心,是当下影响科研人员择业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刘锐建议相关部门形成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研人员管理机制,鼓励更多人从事挑战性研究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的每一次发声,都有可能促进有关部门的思考和作为。”刘锐认为,这是作为人大代表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图/文:大桥镇人大
编辑:王长懿
初审:邓昕
终审: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