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部长:杜绝污水处理标准一刀切!污水厂有救了......
在广西某城市,对市区内所有污水处理厂统一要求出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然而当地污水处理厂大多原本按照一级A标准设计建设,提标改造工程使得众多污水处理厂总投资增加了约5亿元。改造后,为维持高标准水质,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用于曝气、提升泵运行等,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也大幅上升。
在浙江某城市,当地的纺织印染产业发达,但在污水处理标准制定上,未充分考虑产业特色与实际水质状况,直接套用与其他地区类似的综合污水排放标准。纺织印染企业为了达标,在污水处理提标改造上的总投入就超过了8亿元。然而,由于标准与实际废水特性适配度低,部分企业即使投入大量资金,处理后的水质仍难以稳定达标,还因复杂处理工艺导致运行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经营压力剧增,甚至一些小型印染企业不堪重负而倒闭。
在山东某城市,当地污水处理厂原本执行一级A标准,然而当地未充分考量受纳水体环境容量以及实际处理技术的经济性,就强行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准Ⅲ 类标准。这一决策使得污水处理厂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造,改造后每吨水的处理成本从原本的2元左右急剧攀升至4元多,当地财政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然而“一刀切”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么多案例的背后是国家没有出手,还是地方在搞形式主义。
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要求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规范,鼓励各地根据建制镇的区位特征、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特点和排放去向,兼顾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依法依规制定地方排放标准。
在《临川区因地制宜多举措探索农村污水治理途径》中,指出临川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应治尽治、利用为先”的基本思路,多举措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途径。
在《重庆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系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利用,合理布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注重因地制宜。
在《关于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坚持“系统思谋、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试点示范、建管并重”基本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治理和管控,强化设施建设运维,积极探索符合巴中市情、具有巴中特色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同时针对这些地方出台政策,环保人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认为,一刀切的标准确实给污水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且给地方财政资金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有人认为,过度提高排放标准,过度治理只会增加化工原料的过量使用,产生的副作用更大,也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还是应因地制宜,制定排放标准。
有人认为,没有一套万能的环保设备和万能的环保工艺,也没有万能的药剂配方,必须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环保指标要求。
来源:环保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