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全球绿色发展趋势、气候变化要求、国内资源需求和利用水平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循环经济不仅能促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降本增效,创造经济价值。
本期《中国石油报》邀请行业内专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推广意义、面对的困难与挑战进行解读。同时,聚焦中国石油相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共同探索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新路径。
01
专家视点
中国石油有望在绿色转型中率先破局
安全环保院政策法规与标准研究所
(信息期刊中心)所长 袁波
循环经济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中国石油凭借产业链优势、技术研发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在绿色转型中率先破局,为行业树立标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应聚焦五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试点先行工作,在自贸区或产业园区探索二手装备出口与再制造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通过研发低碳处理工艺、废塑料化学回收等技术、资源能源再利用技术及模式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寻求跨界合作,例如与家电、汽车企业共建循环经济联盟,共享资源与渠道;推进政策协同发力,应借助体制优势及行业地位,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争取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央企考核体系;借鉴浙江“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回收链条。
三大领域潜力有待挖掘
中国石油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提升。在油气开采、炼制和化工加工环节,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再利用,提高能源效率。例如,将天然气深加工为清洁燃料和合成化学品,并采用精细化管理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推动油田污泥回填、再生油生产等固废处理技术提升。2023年,再生油产量已超100万吨,油田污泥回填利用率达95%。
其次,加大碳捕捉、储存、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力度,以“1+8”CCUS全流程技术体系,通过“减碳”“用碳”“替碳”“埋碳”等4个步骤减少碳排放、落实碳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并不断做大“零碳”“负碳”产业。
再次,通过产业链协同与闭环,实现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例如,与塑料加工企业合作,回收废弃油和废弃塑料,或与化学品企业联合,利用副产物,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流程的能效提升和碳排放监测。
双维赋能全产业链推广
循环经济对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其一是资源与能耗效率提升及成本优化。企业可通过能源的能耗提升及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原材料成本,优化成本结构。同时,通过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进一步推动产业链资源化。利用以上措施大大降低了能源企业的采购成本。其二是实现品牌增值。中国石油集团可通过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实现品牌增值。
绿色循环经济具备全链条推广的可行性。上游可聚焦油气开采设备的更新与再制造,中游推动炼化环节的余热、废料循环利用,下游可把加油站网点作为废旧物资回收节点,形成“生产—消费—回收”的闭环。同时,联合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共建跨领域循环生态,例如将炼化副产品转化为新材料,或与车企合作,推动废旧电池回收,实现产业链协同。
突围挑战亟待模式创新
目前,中国石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环境治理升级挑战。目前,中国石油固废处理技术不足及危险废物全流程监管系统尚不完善,导致危废处理面临较大挑战。二是技术融合及产业链协同难题。现阶段,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传统产业链的融合协同依然不足,资源循环经济与油气、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尚未成熟。例如,地热、氢能等循环经济业务与现有油气业务的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
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形成了先进的实践经验。日本ECO-TOWN工程改变了线性的经济模式,推动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立;美国则通过拨款资助科研项目、提供税收优惠等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推广节能家电;bp和壳牌通过一系列在废物回收和塑料循环利用方面的措施,不断提高废物及塑料的回收率;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模式,通过企业间资源共享(如废热和废水循环利用等)的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以上实践都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02
生产实践
华北油田:废气寻新路
▷针对潜山油藏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的难题,华北油田把CCUS项目作为提高采收率的有益尝试
▷华北油田通过建设CCUS项目,累计增油超300万吨,油藏采收率提高27%

华北油田八里西潜山CCUS项目先导试验站。杨伟奉 摄
3月12日,一辆满载二氧化碳的橇装车驶入京津冀最大碳驱油碳埋存项目——华北油田八里西潜山CCUS项目先导试验站。随着液态二氧化碳缓缓注入巨大白色储存罐,这个项目正式启动了今年的注气工作。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注气16万余吨,预计全周期可实现碳埋存800余万吨,减排效果相当于植树7000万棵。
近年来,华北油田加强CCUS产业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集二氧化碳捕集、管输、埋存和驱油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八里西潜山CCUS先导试验、高效建设巴彦油田CCUS大基地,实现油气增储上产和绿色低碳转型协同并进。
面对国内外相似油藏CCUS成功经验少的现状,这个油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创新联合体为主体,推动CCUS全产业链技术提升。持续深化二氧化碳混相重力驱与埋存机理研究,强化CCUS注采参数优化及埋存模拟研究,形成以立体井网、变速注气等为核心的技术政策。同时,坚持井筒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开展钻井、采油、地面等配套工程技术攻关,创新打造深井注气核心工具、二氧化碳防腐工艺等,大大推动了先导试验的成功。
针对潜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等难题,华北油田把CCUS项目作为提高采收率的有益尝试,不断提高潜山油藏开发效果,在方案设计周期内将实现累计增油超300万吨、油藏采收率提高27%。与此同时,巴彦油田CCUS项目创国内液态二氧化碳注入最深、注入剖面最深等多项纪录。特别是在深层碎屑岩油藏开发早期采用注碳方式,既保持了油藏驱油动力,又延长了油藏高效开发期,今年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8万吨、累计产油近3万吨,为深层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记者 王瑶 通讯员 魏璐)
独山子石化:废水漾清波
▷针对污水处理设备设施能力有限的难题,独山子石化启动废水减排及回收利用项目
▷独山子石化通过治理污水,2024年回用水量540万吨,废渣100%合规处置

独山子石化2号工业水场二沉池。张杰 摄
3月20日,在独山子石化2号工业水场二沉池中,一群大红锦鲤正欢快地游弋着,粼粼波光映衬着公用工程部副经理、总工程师王静丽欣慰的笑容。“这些活蹦乱跳的‘水质检测员’,是我们环保成效最好的见证者。”王静丽说。
在此之前,独山子石化污水处理设备设施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同时,由于污水处理系统较为分散,无法实现“集中处理”,导致污水回收利用率在满负荷运行时最高能达到46%,装置的长周期运行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0年,独山子石化投入近2亿元启动废水减排及回收利用项目,采用自主创新的“高密沉淀+离子交换+双膜”三级净化工艺技术,实现了外排水量持续下降,污水回用率在70%以上。据估算,近三年来,节约的水量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的水量,而每年节约新水补充成本上千万元。
自2021年4月28日外排废水减排及回收利用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以来,独山子石化污水总回收率从45%跃升至75%,污水回用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份绿色成绩单还在持续刷新:2024年回用水量540万吨,废渣100%合规处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氨氮比指标分别减少43.2%、20.1%、5.1%、16.5%。塔里木石化分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目前,独山子石化89套装置稳定运行,设备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这个公司正朝着年节煤2.5万吨、节水30万立方米的新目标迈进。(记者 李志强 通讯员 吾布力哈斯木)
宁夏石化:废料变原料
▷针对传统处理方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宁夏石化创新性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
▷宁夏石化通过固废处理,2024年实现含油污泥减量40%左右

员工转运废包装桶。秦岭 摄
“废包装桶曾是固废处理难题。如今,通过‘点对点’定向利用,可作为冶炼行业替代原料使用。”3月18日,宁夏石化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高级主管袁媛向记者介绍。
作为传统炼化企业,宁夏石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共计25种。传统的焚烧、刚性填埋等处理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绿色发展的要求。
今年以来,宁夏石化创新性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减少了危险废物的填埋量,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处理含油污泥时,公司通过增设油泥减量化设施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含油污泥含水率,2024年实现含油污泥减量40%左右。此外,宁夏石化对各装置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润滑油通过回炼再利用,实现立产立清,减少危废处置成本,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宁夏石化严格执行废旧催化剂评审机制。考虑各装置卸出的废旧催化剂中可回收贵金属成分的含量、市场需求、回收技术成熟度及成本效益等因素,对各类危险废物的回收价值进行客观评估,积极对接下游回收企业,采取备案后招标等方式进行有价回收处置。
宁夏石化用实践证明,传统石化企业同样能绘就绿色发展的崭新图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记者 艾艳 通讯员 段晓桐)
大港油田:废井发新“热”
▷针对新建井成本高、周期长等难题,大港油田采用废弃井综合利用技术,对废弃井进行改造
▷大港油田通过废弃井改造,对比新钻地热井,节约投资18%,较传统供暖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余吨

大港油田员工对待改造闲置井进行洗井作业。董昊 摄
3月18日24时,伴随着供暖循环泵停止运转,大港油田油区废弃井改造地热井示范工程——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首个供暖期顺利结束,整个过程运行平稳有序。
大港油田地热资源丰富。随着清洁能源需求以及环保要求的增加,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成为实现绿色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然而,长期以来,地热尾水回灌作为维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的有效措施,回灌井都是采用新建井方式,不仅建井成本高,而且施工周期长。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立项后,项目组成员转变原来的工作思路,决定依托新研究开发的大港探区废弃油井资源数据库选择回灌井。经过多轮筛选以及对成井工艺、电测曲线等资料进行分析,最终选定长期关停的原注水井中5-58井作为项目的回灌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创新形成的大港探区石油废弃井综合利用技术,通过提井下管柱、封油层、注人工井底、割管、射孔、洗井试水等措施对中5-58井进行改造。此次改造作业是油田首次尝试对废弃、关停油气井进行地热能利用改造,破解了资源闲置与环境污染的双重难题,开辟了一条“变废为宝”的能源绿色发展路径。
该项目将可利用的闲置井改造为地热井。对比新钻地热井,节约投资18%,不但节省了新建井的成本和时间,更为油田变“热田”提供了便利。项目投用后,满足了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多个单位8.5万平方米区域的供暖需求,较传统供暖方式节约标准煤23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余吨。
目前,中深层地热供暖以水热型为主,通过打地热井提取约25至80摄氏度的水用于供热,且将地热尾水进行100%回灌,实现“取热不耗水”循环使用。整个循环系统基本不消耗水资源,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优势,不会破坏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结构,也不会对地下水资源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记者 张敬潇 通讯员 董昊)
管道局:旧貌换新颜
▷针对设备老化问题,管道局结合数字化系统发展再制造技术,实施了老旧设备“精准焕新”行动
▷管道局通过老旧设备再制造,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延长5至8年,设备作业效率提升40%

管道局改造后的移动电站。管道局记者站供图
3月20日,在管道局设备租赁公司设备维修再制造中心的再制造车间,员工们正在进行老旧移动电站混合动力改造。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管道局设备租赁公司通过老旧设备再制造,成功实现了资源“变废为宝”。
过去,设备老化问题严重制约行业发展。管道局设备租赁公司面临设备使用年限长、性能下降、维修成本高等难题,部分设备因排放不达标被迫闲置,新设备购置又面临高昂成本压力。面对这些挑战,这个公司以再制造技术为突破口,利用数字化系统对设备剩余价值进行精准评估,并实施了老旧设备“精准焕新”行动。
在川气东送二线工程中,改造后的混合动力移动电站大放异彩,焊接能耗直接降低了30%。此外,针对卡特、小松、沃尔沃等品牌设备,实施了排放标准从国Ⅰ到国Ⅲ的全面升级,对整车性能和排放进行了深度优化。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完成了14台HY100移动电站智能化升级,为后续设备模块化、多功能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革新驱动下,管道局设备租赁公司构建起循环经济多重价值体系。再制造技术不仅能将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延长5至8年,还能通过智能化改造使得设备作业效率提升40%,而改造成本不超过新机价格的50%。这种“高性价比焕新”模式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还在东非原油外输管道等海外工程中得到验证,并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这场设备焕新的实践不仅破解了设备老化、资源浪费等难题,更推动了中国再制造技术走向国际舞台,为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记者 徐义泽 通讯员 曹旭 苏熠楠)
延伸阅读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3R原则
再利用(Reuse):延长产品和零部件的使用周期,包括共享经济模式、产品再制造等实践。
减量化(Reduce):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如轻量化产品的设计、清洁生产工艺的应用。
资源化(Recycle):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新资源,如塑料瓶回收制成再生纤维。

本文原载于2025年3月27日《中国石油报》6、7版,原标题为《循环经济如何添绿生金》

·END·
策划:薛晶文 汪语盈
编辑:郭思清
责编:姚婕娜
审核:向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