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上精准排查,源头管控
- 排口应查尽查:采用“徒步巡查+无人机航拍+行船复查”组合模式,累计排查排口128个,建立“一口一档”信息库,明确排污主体、污水来源及排放规律1。
- 动态监测:在排口安装18台流量监测仪,对晴天排水排口实施“即查即测”,发现异常立即溯源1。
二、“线”上管网治理,消除病害
- 管网检测修复:对38条道路管网开展CCTV检测,发现雨污混接、管道沉降等病害问题56处,通过河长制平台发单至城建、环保等部门限期整改1。
- 片区协同调度:结合7座雨水泵站运行数据,绘制“管网拓扑图+水质热力图”,形成“一片区一方案”治理策略1。
三、“测”字支撑,构建监测网络
- 三级监测体系:建立“河道段-排口-窨井”三级监测网络,每月对38条河道开展氨氮、总磷等指标实验室检测,划定重点整治河道12条1。
- 临排溯源技术:针对超标排口,采用大功率抽水泵临排溯源,精准锁定上游污染源9处,形成污染源清单及整改台账1。
四、“溯”字破题,锁定隐蔽污染
- 三溯工作法:
- 资料初溯:整合管网图、污染源分布图等资料,初步判定85%排口责任主体;
- 调查核溯:使用浮标球、染色剂追踪疑难排口流向,核实污染源23处,查证企业违规排污案件5起;
- 特征深溯:通过污染物成分比对锁定无管网区域污染源1。
五、党建引领,全民共治
- 红色引擎驱动: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结对开展“巡河护绿”志愿活动,将“红色力量”转化为河道治理的“绿色引擎”2。
- 军民协同护河:组建退役军人“巡河护河团”,实施“军事化”管理,分设侦察班、突击班、后勤班,提升应急响应能力3。
通过上述系统性措施,金桥镇构建了从源头管控到长效治理的全链条治水体系,推动水质治理从“治差水”向“保好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