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工业锈带”蝶变“无废新城”
铜陵,这座因铜而兴的千年古都,曾以“中国古铜都”闻名于世。然而,长期依赖资源开发的粗放发展模式,也曾让这座城市陷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困局。
近年来,铜陵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产业低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三大路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无废新城”的华丽转身。
2024年,铜陵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两项目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典型案例,成为全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国样本”。
从“能耗大户”到“能源工厂”
走进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双闪”精炼车间,眼前是一片“火热”场景———铜水从阳极炉里涌出,顺着流槽进入“中间包”,再分入转动的双圆盘内浇铸,变为实体后经喷淋水降温、过水槽,最终由自动化设备吊起放入重载AGV小车运出。整个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冶炼区域清爽干净。
距离“双闪”精炼车间不远,低温热回收系统正在运转。“这套系统可以将硫酸生产系统以前白白流失的热量进行回收用于发电,这些电量会被输送到电网冲抵电解铜等生产环节,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的同时,还能节约一大笔用电成本。”铜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冠铜业分公司经理文燕介绍,这套系统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推动硫酸产品综合能耗历史性地呈现出负值。
为加速工业循环体系构建,铜陵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框架,打造全球领先的铜、硫、石灰石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层面,铜陵泰富公司向周边18家企业供应煤气、蒸汽,替代燃煤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园区层面,铜陵经开区建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实现余热发电装机容量48万千瓦,占工业用电量的22.5%;城市层面,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7%,高出全国32个百分点,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转化为纸面石膏板等绿色建材,年产值超5亿元。
聚焦打造循环产业链,做精做强企业“小循环”,做大做实园区“中循环”,做细做全社会“大循环”,这正是具有铜陵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秸秆焚烧”到“点草成金”
在位于铜陵市郊区铜陵长江大桥北桥头堡的普农集团近8.4万亩耕地上,一场“农业革命”悄然展开。
普农集团“无废农场”建设以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以绿色生活方式为引领,创建生态普济;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为总体目标,在秸秆利用中,通过“五化利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年处理秸秆60.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其中,稻虾共养田的秸秆直接转化为龙虾饲料,形成“一田双收”的循环模式,亩均利润超5000元。
在绿色防控方面,普农集团建成1万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通过性诱剂、无人机施药等技术,减少化肥使用54%、农药使用76%,培育出每公斤13-16元的高端“虾稻米”;该集团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皖江两强一增研究院”,推动稻渔种养、有机肥替代等12项技术落地,打造出国家级生态农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普农集团的无废实践,不仅让农场年产值突破5亿元,更形成可复制的生态模式。现已建成4.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年产优质虾稻米2.3万吨;培育“普济”“枫瑶”等绿色品牌,产品打入古越龙山等龙头企业供应链;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中国生态食材基地”等称号,成为安徽农业现代化标杆。
从“垃圾围城”到“无废生活”
走进位于长江边的铜陵滨江码头书屋,挑选一本书籍,选择靠近江水一侧的玻璃窗边坐下,既可以沐浴在暖阳下阅读,也可以欣赏怡人江景。出码头书屋,便是由生态护坡、园林绿化、临江步道、绿道等构成的滨江岸线景观。
“这里临江亲江,空气清新,风景秀美,适合散步、拍照、锻炼、阅读。”铜陵市民刘女士表示,滨江生态公园是感受长江、品味生活的好地方。
铜陵滨江岸线曾经小码头林立,长江岸线范围内“脏、乱、差、污、破、旧”等环境问题突出。近年来,铜陵先后完成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北延伸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南延伸工程建设,建成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的滨江生态公园、滨江体育公园,让滨江之畔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如今,长江(铜陵段)成功入围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与其一岸之隔,铜陵市还打造了与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同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黑砂河下游生态岸线整治工程。
铜陵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将“无废”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构建“分类—回收—处置”全链条体系。在垃圾分类方面,推行“三网融合”模式(分类+再生资源+物联网),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处理垃圾50万吨,发电2亿千瓦时,实现“垃圾变水泥、废渣变电能”;在生态修复方面,整治滨江岸线100万平方米,建成“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滨江生态公园,国控断面水质连续10年100%达标;在绿色生活方面,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1%,口袋公园、湿地公园入选长三角“公园+”名录,市民人均绿地面积达15.6平方米。
金冠铜业的低温余热回收、普农集团的秸秆“五化利用”,均以技术突破打通循环堵点,实现“废料—资源—产品”的价值跃升……
从“矿山经济”到“循环经济”,从“工业立市”到“生态惠民”,铜陵以“无废城市”建设重构城市发展逻辑,2024年万元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79%,走出资源型城市“增产不增耗、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污”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