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徐祖信教授在题为《高密度城市灰绿协同提升防洪排涝安全》的报告中,基于我国城市排涝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灰色设施改造+绿色海绵建设”的协同创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包括:
-
灰色设施系统性改造
- 强调对现有排水管网进行健康评估,重点关注管网缺失率、破损率及混接错接率等关键指标13。通过修复破损管道、纠正雨污混接问题,提升污水收集率和雨水排放能力,从源头减少溢流污染和排水功能失效风险57。
- 提出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水位水量监测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管网缺陷并制定改造方案,确保排水系统高效运行7。
-
绿色海绵设施集成建设
-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滞留池、透水路面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强雨水渗透和滞蓄能力,缓解灰色管网压力35。
- 强调绿色设施需与灰色管网联动优化设计,例如通过实时水质监测与沉积污染治理技术,协同控制降雨期间的复合污染冲击7。
-
灰绿协同的韧性提升路径
- 通过“雨污同治”实现管网功能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破解传统单一工程措施的局限性13。
- 提出需在城市规划层面统筹灰绿设施布局,结合水动力模型与水质迁移转化分析,优化防洪排涝体系的整体韧性57。
徐祖信院士的研究成果已在多地实践中验证,其主持的《管网高覆盖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为高密度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范式8。
基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实践,"灰绿协同"模式已在以下代表性城市取得实质性应用:
一、北方严寒地区示范案例
-
吉林省四平市
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四平通过“全域海绵”理念统筹灰色设施改造与绿色生态修复:- 系统化提升排水管网效能,补齐老城区排水设施短板(灰色设施);
- 结合严寒气候特点,构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绿色设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3。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在北方半干旱草原型海绵城市建设中,采用“山城草水一体化”治理策略:- 改造雨水调蓄池和管网系统(灰色设施);
- 大规模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增强城市雨水滞蓄能力(绿色设施)1。
二、南方高密度城市实践
-
江西省南昌市
- 新城区以目标导向推进灰绿设施同步规划,如透水路面与管网扩容协同设计;
- 老城区采用“海绵+城市更新”模式,通过生态树池、雨水花园(绿色)与雨污分流改造(灰色)联动破解内涝难题6。
-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
- 构建“立体防洪排涝体系”:地下管网扩容(灰色)与屋顶绿化、生态洼地(绿色)分层拦截雨水;
- 结合沿海气候特征,开发适应台风暴雨的灰绿协同技术标准8。
三、典型技术路径对比
四、成效与挑战
- 共性成果:上述城市内涝发生率平均下降40%-60%,雨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25%以上36;
- 区域差异:北方需解决冻融循环对绿色设施的破坏,南方侧重应对短时强降雨的峰值消减18;
- 推广瓶颈:高密度建成区灰绿设施空间竞争矛盾仍需通过立体化开发模式破解68。
灰绿协同模式的全球实践
一、国际典型案例
-
美国:山地城市匹兹堡
匹兹堡通过“绿色优先计划”(Green First Plan),将小规模分散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传统灰色管网系统结合,重点解决山地城市的合流制溢流与洪涝问题13。- 技术特色:采用效能评估方法优化GSI与灰色管网配置,结合城市设计框架将绿色设施融入排水分区规划3;
- 成效:通过灰绿协同降低雨洪峰值流量,提升城市韧性,为山地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1。
-
中国:系统性海绵城市建设
中国将灰绿协同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策略,通过“绿色设施(渗滞蓄净)+灰色设施(排用)”技术体系,统筹解决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短缺问题46。- 政策支撑:国家层面出台《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推动灰绿设施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深度协同6;
- 城市实践:包括深圳、南昌等城市通过管网改造与海绵设施联动,实现内涝发生率下降40%-60%4。
二、国际合作与技术推广
中国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享灰绿协同治理经验,推动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促进区域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5。例如,通过国际科技创新交流机制,输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灰绿设施配置标准5。
关键实践对比
挑战与趋势
- 技术适应性:山地、沿海等特殊地貌需定制灰绿设施配置方案13;
- 国际合作深化:需加强气候脆弱型国家的技术适配性与本土化应用支持5。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徐祖信教授作了题为《高密度城市灰绿协同提升防洪排涝安全》的大会报告,报告系统剖析了我国城市排涝痛点,提出通过“灰色设施改造+绿色海绵建设”协同创新模式破解治涝困局。
▲徐院士分享大会报告
现将部分精彩报告内容分享如下
▼
一、城市排涝面临双重困境
徐院士指出,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硬化地表比例过高(武汉达70%)、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等共性问题。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合流制溢流SS浓度超欧美国家3-5倍,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污染负荷更达发达国家的8-10倍。传统灰色设施改造面临地下空间饱和、调蓄池效率低下等瓶颈,昆明等城市已出现"调蓄池深恶痛绝"的治理困局。
二、创新提出“斑块式海绵”解决方案
针对高密度城区土地资源紧缺特性,研究团队提出“屋顶+停车场+人行道”立体化海绵建设方案。通过上海漕河泾374公顷示范区实践验证,采用绿色屋顶(100mm基质层)、透水铺装(30mm/h渗透率)、生物滞留池等组合措施,44%用地实现海绵化改造。SWMM模型模拟显示,该方案成功消除五年一遇暴雨积水,径流削减率达47%,建设成本较传统管道改造节省33%。
三、治涝治污协同效应显著
研究揭示海绵设施具有显著环境协同效益:小雨(<10mm/24h)时完全阻断溢流污染,中雨(10-24mm)SS削减62%,大雨时仍保持19%削减率。但徐祖信特别强调,海绵设施在陡坡、高流速区域的适用性有限,需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四、治污效能随雨强梯度衰减
徐院士的研究团队通过SWMM模型量化揭示了海绵设施的污染控制规律。数据显示,斑块式绿色设施通过“渗滞蓄净”四重机制形成治污链条:降低径流量→减轻地表冲刷→弱化管道沉积物扰动→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其中模型模拟显示:
-
小雨防线(<10mm/24h):6.5mm降雨时,SS溢流污染实现100%截留
-
中雨缓冲(10-24mm/24h):21.8mm降雨中,SS削减率达62%
-
大雨挑战(25-50mm/24h):46mm强降雨时,SS削减率骤降至19%
徐院士特别指出,海绵设施的治污效能呈现显著雨强依赖性。在占全年降雨70%的小雨事件中可发挥核心作用,但面对极端暴雨时需结合灰色设施形成系统防御。研究建议建立“”梯度防控体系”,将绿色设施作为初级防线,与调蓄池、管网改造等灰色工程形成时空协同。
结语
“灰绿协同”模式为我国城市排涝标准提升提供新思路,但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徐院士团队正研发实时监测系统,未来将结合AI技术优化海绵设施布局,助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韧性城市目标。
文 / 大会秘书处综合整理



科技助力治水管水,行业专家这样说→
2024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简称“2024武汉水博会”)上,围绕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等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观点,武汉城市圈多位城市水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实例探讨。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博览会论坛采取“1+4+1”模式,其中,一个主论坛,拟邀请专家学者以“科技创新,智慧赋能——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主题作主旨演讲;4个分论坛,围绕水环境水生态、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智慧水务四个方面的主题,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探讨,共话水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行业发展汇聚新思想与各方智慧。一场圆桌会议,邀请武汉“1+8”城市圈水务局负责人及水务专家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实例探讨,共同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以《雨污同治,提高城市水环境安全韧性》为主题分享精彩观点。她表示,雨污同治才能提升城市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建设和完善雨水污水管网,消除排水管网空白区,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雨水排放能力,是雨污同治的首要任务,真正做到雨水、污水两个管网健康运行。
水利部信息中心原主任蔡阳演讲的主题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与发展思考》,他表示,经过两年的先行先试,我国已实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从概念到落地应用。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协同推进,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初步构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平以武汉东湖为例,重点讲述了城市湖泊的干扰退化、蓝藻控制与生态修复。他认为,在较大的城市湖泊中,实现从“浊水稳态”到“清水稳态”的转变依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武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利分享了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他重点剖析了府澴河流域、大东湖流域、梁子湖流域在守住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水生态安全底线方面的具体做法。
极目新闻记者从圆桌会议了解到,今年,武汉都市圈水务工作将持续深化市域协同,建立水博会圆桌会议和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明确临界河湖需协同事项清单,在水安全、水环境等方面,加强防洪排涝调度、水资源调配、河湖综合治理等工作,共同推动武汉都市圈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之上,加强日常工作协同,“1+8”城市圈紧紧抱团,打破彼此之间的地区差异,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资源互通,共同谋划,同步实施和推进,实现“1+8”城市圈水务发展的共鸣。
此外,在活动现场,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正式签约挂牌,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在2024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现场,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签约挂牌,中心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整合优质资源,聚焦关键共性问题,开展水务数字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科学—技术—产业—应用全链条畅通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信息化与水务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治水管水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武汉水务数字化转型。
在武汉街头,一些道路的马路牙子上悄然安装上手机大小的“黑匣子”。它是啥,起到什么作用?原来,这款设备的学名叫“贴壁式积水监测终端”,目前已经在武汉三镇的道路路侧、涵洞、隧道等易积水点布设了约200个,而这正是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首批研发落地的科研成果。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水环境室高级工程师孟仲华表示,该设备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路面积水信息,实时将数据传送到后台供调度决策使用。
目前,武汉市共设有各类水务感知设备千余个,但存在部分设备老化、质量标准不一、平台对接不畅、设备运维难度大等问题。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成立后,将在水文感知、内涝监测、安全监测、管网监测四大类、16个具体硬件产品上发力,实现升级优化,并创新研发,逐步实现水务行业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决策和智能服务。
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由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水土保持监测站)、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武汉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6家单位将在合作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推进水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各项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
(转载自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