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阳市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室,一整面墙的电子屏闪烁着实时数据流,如同跳动的脉搏,精准掌控着这座“治水大脑”的运行——物化、生化、污泥处理等各环节的运行状态一览无余,所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亮起醒目的绿色达标标识。
“你看,经过处理,含铜废水进水浓度从最高200mg/L降至0.5mg/L以下,去除率达99.75%。”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温绍强轻点鼠标,一组处理数据跃然屏上。

屏幕上,排列的管线如同精密的人体血管网络,每条“血管”对应不同类别废水处理、事故及备用等管道。“系统24小时在线监测,数据直连贵州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稍有异常就会触发预警,确保万无一失。”温绍强说。
走出中控室,机器轰鸣的厂房外,记者见到了这套智能系统的“末梢神经”——12根蓝色排水管从每栋厂房延伸而出,通过“高架管廊+罐体收集”的方式,将11类表面处理废水分质分类输送至厂区的“心脏”——废水处理中心,有效实现零暗管、零渗透,杜绝废水跑冒漏滴和土壤污染的风险。这些错落有序的管道,正是园区废水精准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在废水处理中心,多级AO工艺构筑起坚实的处理屏障:汇聚于此的工业废水被按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先后经历物化、生化等多道专业程序,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最终,经过处理的废水有60%回用于企业生产,40%达标排入翁岗河。

但监测并未就此止步——“在位于翁岗河的排水口,我们还安装设置了最后一道在线监测设备。”温绍强坐在电脑前,指着几公里外的排放口说道,这里的实时数据同样直传贵州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为当地的生态安全加上了“双保险”。
表面处理行业被誉为工业“化妆师”,但其产生的含铬、铜、镍等重金属废水,却是工业废水处理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作为贵阳贵安规模最大且唯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表面处理集中处理中心,贵阳市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创新打造废水集中处理模式,建起日处理能力达6000立方米的数字化立体式专业废水处理中心,犹如不停运作的“工业肾脏”,通过智能监测、分级把关,精准解决企业废水处理难题,让园区蜕变为表面处理产业的“绿岛”。

“公司10条产线全开时,日均废水处理量超30余吨,如果自建处理设施,庞大的成本让我们难以承受。”园区入驻企业贵州钜航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熊永春坦言,产业园的废水集中处理模式让企业卸下了环保设施建设的沉重包袱,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生产发展,“今年的产值目标2000万元,我们信心十足!”
数据显示,贵阳市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自今年4月开启正常排水运行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达标排水1.4万吨。此外,园区还建设了完善的废气处理设施,以及甲类、丙类危化仓库以及危废暂存仓库,形成了一道严密的治理防线,全方位守护园区生态安全。
夕阳西下,暮色渐沉,厂房内机器轰鸣不息,蜿蜒的输水管网见证着产业发展涌动的活力;几公里外,静谧的翁岗河静静流淌,清澈的水质印证着精细化治理的卓越成效。在花溪,精细化治理正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表面处理产业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词,而成为了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记者手记:绿色山水中的工业“新生”
漫步在花溪河畔,清澈的流水倒映着两岸葱茏的绿意,几只白鹭掠过水面,荡起细微的涟漪。很难想象,不远处就有一座表面处理产业园——这个曾经被视为“污染大户”的行业,如今竟能与如此秀美的生态和谐共存。
在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环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道工序的实践。园区内的废水处理中心像一座精密的“生态净化器”,将工业废水层层过滤,最终化作汩汩清流回归自然。站在翁岗河排水口,看着实时监测数据稳定达标,我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治理逻辑并非“先污染后治理”,而是从一开始就让产业与生态共生。
花溪的山水,也曾因粗放发展付出过代价。如今,当表面处理企业不再偷偷排放,而是主动将生产废水送入集中处理系统;当在线监测数据不再是应付检查的“数字游戏”,而是真正成为环境安全的“守门人”——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故事。傍晚时分,产业园的机器声与河畔的虫鸣鸟叫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本就可以奏响和谐的乐章。
在花溪,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更是一座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当企业不再把环保视为负担,而是竞争力的体现;当监管不再依赖“运动式执法”,而是依靠智慧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便真正找到了平衡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