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网守护一城绿!镇江润州区构建一体化绿色监测网
时间:2025-07-02 19: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陶立波 李媛
水清岸绿、天朗气清,是润州生态底色的“写照”,更是环境治理水平的“答卷”。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点,以科技监测为抓手,在水、大气、噪声、油烟等多要素生态治理领域深耕细作,逐步构建起一张天地人一体、全链条贯通的“绿色监测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生态支撑。
布点成网,打造生态监测全天候预警体系
“我们重点不是干‘大工程’,而是扎实推进环保能力建设,把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全方位纳入日常工作。”镇江市润州生态环境局局长朱文仲介绍,近年来,润州区依托古运河、运粮河等主要水体,先后建成两座水质自动监测标准站,每4小时采集一次数据,全天追踪水质波动。
“水质出现异常,我们的预警系统就会发出信号,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溯源排查,及时处置。”朱文仲表示,这些站点在汛期泵站启用、水体扰动较强的时段尤为重要,可以迅速锁定问题点位。
不仅有“水哨兵”,更有“气哨兵”。润州区生态环境局在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周边1公里内布设了20个空气微站,构建起一个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空气质量微感知网络,可对突发污染事件实现秒级反应,为联防联控赢得黄金时间。
视频巡防、自动报警,“硬科技”守护“软环境”
“过去靠脚板跑、鼻子闻,现在靠探头、靠数据。”朱文仲介绍,润州区以“千里眼”系统为代表,补足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区内重点断面周边安装了多组高清摄像头,全天候无死角监控,一旦发现疑似焚烧、非法倾倒等行为,即可自动锁定、溯源查处。
“我们曾通过探头发现两起垃圾焚烧事件,其中一起还是在风景区内。”镇江市润州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科技+执法”的联动模式,已成为润州日常监管的重要支撑。
此外,镇江市润州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率先推进“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按照规定,只有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单位需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而润州主动扩面,将100平方米以上的中小型餐饮店也纳入监控范围。目前,已安装设备76家,覆盖率居全市前列,实现对餐饮油烟排放的实时监测、自动报警、精准追责。
项目驱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码
在守牢环境质量底线的同时,润州区也在主动“补短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润州区实施“333工程”污水管网整治,推动城区雨污分流、控源截污和排水能力提升;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天然气锅炉脱硝改造、推广三次油气回收,有效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加快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布局,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尤为亮眼的,是润州区官塘创新社区省级EOD试点项目。该项目以“生态修复+产业导入”为核心,融合四明河水系整治、凤栖湖湿地修复、南山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等三项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6.63亿元。同时,还规划建设两个低碳智能制造产业园,撬动18.61亿元产业投资,以产业反哺生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润州路径”。
智能感知、数据联动,生态治理向精细化、智慧化迈进
润州还在积极谋划下一步布局,拟在流域交界断面及重点河道布设更多水质自动监测微站,并引入卫星遥感图像、无人监测船和实验室分析数据,构建水污染溯源分析体系,实现“从天到地”“从源到因”的全链条闭环治理。
“通过水质浓度图、水体光谱分析等方式,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污染物分布,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朱文仲表示,润州正由“发现问题再治理”向“提前预判、主动治理”转变。
与此同时,润州的生态“底色”正愈加明亮清晰。2024年,润州区PM2.5年均浓度为34.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1.1%,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无重污染天气;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Ⅲ比例100%;生态环境类高质量发展指标在全市考核中实现“满分”。润州正以实打实的“绿色成绩单”回应群众期盼,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