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各地进展如何?
时间:2025-07-22 07: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李欣
实施“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多部门重复查;扫码才能入企,从源头遏制乱检查;对合法经营企业少检查甚至不检查,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这些变化,源自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的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决策部署,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召开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全面启动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整治工作。
自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检查突出问题,陆续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涉企行政检查向规范查、统筹查、重服务转变,让企业放心干事、安心发展。
规范执法提升入企检查质效
“以前一个月最多要迎检8次,而且每次检查内容都不一样,有危废、废水、安全生产等。”位于北京市的一家电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正如这位负责人所说,生态环境行政检查涉及领域宽、范围广,一家企业可能涉及水、气、土壤、固废、噪声等多个治理领域,以往因行政检查比较分散,确实存在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情况。
为此,本次专项行动重点聚焦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这些领域行政执法事项多、工作量大、行政裁量权基准幅度比较大,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说。
在全国,各地正陆续制定执法清单、公布年度检查频次,进一步优化入企检查方式,依法降低现场检查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上,83项检查事项被一一列出,检查事项、检查主体、实施依据等一目了然。同时,公布每年度对同一家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上限。
“未在清单内的事项,一律不得随意开展检查。”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政委李松介绍,行政执法事项清单会根据政策变化和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清单涵盖所有检查事项。
实施“清单式”检查保证了现场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综合查一次”则是创新跨部门协同监管方式,进一步提升现场检查质效。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执法人员根据检查计划对某企业开展“综合查一次”跨部门联合检查。“整合多部门执法力量,把不必要的、能合并的检查统一‘打包’,实现一次进门一次查清,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打扰。”天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马文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天水市已开展“综合一次查”联合执法31家(次)。
智慧监管对企业“无事不扰”
“您好,我们是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请扫描本次检查的执法码,查看执法信息和检查内容。”近日,四川省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还没走进企业大门,就先亮出证件、表明身份。
“亮码入企”作为标准程序和规范要求,推动涉企执法置于阳光之下,实现检查全过程可追溯、可监督,持续提升执法公信力和企业获得感。
重庆创新推出“两码互核”机制,避免执法部门随意检查、任意检查。检查开始前,企业扫描“执法码”,知晓本次检查的信息。执法人员则扫描“企业码”,获取企业基本信息和历史数据。双方互扫互核后,执法人员才能开始检查,同时现场检查轨迹将被自动记录。
北京市持续完善“扫码检查”评价机制,让企业监督触手可及。检查结束后,企业可以通过App或小程序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手机一扫就能看到检查记录,还能对检查作出评价,让我们心里更有底、更踏实。”北京一家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对本次检查表示满意。
“码”上检查作为数智化监管的创新实践,体现了执法方式的迭代升级。非现场检查的全面推行,则彰显了各地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通过在线监测、远程巡查、智能预警等“无感式”检查,精准锁定问题,提升监管质效,对企业实现“无事不扰”。
甘肃生态环境部门依托智慧监测网络平台,借助污染源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减少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干扰。今年以来,对纳入执法正面清单的1262家企业开展线上检查700家(次),线上帮扶指导463家(次),涉企检查频次与2024年同期相比减少42.6%,指导整改环境问题979个。
针对传统执法程序不严格、不规范等问题,山东省充分利用大模型技术,研发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智能办案平台,实现涉企检查“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全程留痕、事后评价”模式。据统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入企检查次数平均降低30%以上。
用暖心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靠前一步,积极建立“检查+服务”机制,指导企业自查自纠,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降低环境违法风险。
在过去,一些企业听到检查立刻“色变”。如今,企业主动找到生态环境部门,希望能得到指导帮助。
在浙江省衢州市,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在建设项目验收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提出帮扶需求。执法人员立即上门指导,并梳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帮助企业顺利完成验收。
处罚不是目的,以罚促改才是初衷。不久前,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发现一家客运公司的非道路机械不符合排放标准。执法人员在下达事先告知处罚事项的同时,指导企业对非道路机械进行更新换代,助力企业合规经营、绿色发展。
规范执法有力度,服务企业有温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为企业留出适当的容错空间,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山西出台《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明确16类“轻微不罚”和13类“首违不罚”情形,且对于不予处罚事项,均要求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并及时整改。
为进一步营造优质营商环境,重庆对信誉良好的企业推行“承诺免检”执法模式。“企业可以提出承诺免检申请,经检查合格的,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不再开展日常检查。”李松表示,一旦承诺免检的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将依法从重处罚并取消免检资格。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动执法理念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执法重心从“事后惩罚”前移至“事前预防”,变的是执法方式,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坚持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执法,才能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