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时间:2025-07-18 14:35: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苏娟 韩玉 李鹏 王赛尔 苏良湖 周志宏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针对山区生态资源碎片化难题,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打造“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破解碎片化困局,“小山变大山”规模经营释放多重效应 20世纪80年代,宁国市实施林业生产责任制,将山核桃山场划分到户,形成“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现象。山核桃产业因碎片化经营,长期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资源碎片化,单个农户的山场分割为多块,有的甚至超过20块,其中最小的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二是管理粗放化,新技术推广难、机械化率低,林农年均投入高,但难以实现增产;三是效益分散化,经营主体规模小而散,产品多以初级原料形式出售,产业链条短,品牌溢价低,农民增收受限。 2021年,宁国市南极乡率先启动“小山变大山”林权改革,以村民组为单位,通过托管、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零散山场。其中,首个“小山变大山”试点村——杨狮村茶厂组71户林农共置换地块328块,总面积376亩,户均地块数减少4.6块;“中国山核桃第一村”——梅村村高山组和前山组将原本565块山场整合为222块,整合面积达343亩,户均减少6块。通过将分散的小山场整合为集中连片的大山场,林农可选择全程托管,无需投入即可获得40%的基础收益,而托管大户的收入增长30%以上。目前,杨狮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梅村村则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目前,宁国山核桃产区已完成“小山变大山”改革的村民组有79个,涉及全市9个乡镇,参与林农近2000户,参与率达85%;涉及山场总面积8万余亩,培育58个全程托管经营主体。整合后的规模化经营释放出多重效应:一是生产降本,机械化率提高3倍—5倍,户均节约人工成本超3000元;二是产业升级,建成63个现代化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山核桃油、混合果仁等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三是生态增效,带动20万亩山场全面禁用化学除草剂,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品牌增值,“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24.6亿元。 2024年,宁国市山核桃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销售量超1万吨,山核桃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达到2.6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宁国市“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典型案例,为山区特色经济林发展提供了“宁国方案”。 串联零散山水,“皖南川藏线”一条路激活风景链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宁国段沿线散落着青龙湾水库、储家滩湿地、落羽杉湿地、板桥原始森林等生态资源,独具皖南山水特色。过去,这些景点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宁国市大力推动交旅融合发展,以道路为纽带,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将散落的美景串珠成链,打造“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硬件串联,投资1.3亿元改造68公里主干道,新增两千余个停车位、12处驿站,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软件赋能,开发智慧导览系统实时监测客流,上线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策划“十全十美”主题游线;业态聚合,引入313家精品民宿,打造7处露营地、4条越野线路,推动“单一观景”向“深度体验”转型。 3年间,“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成为长三角自驾游超级IP。2024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沿线农家乐从2014年的不足10家增至300余家,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修建一条廊道、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的模式,为资源分散型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交旅融合新思路。 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成为“两山”转化关键 “不是所有的山都能种核桃,也不是每条路都能变成‘川藏线’,关键在于找准生态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宁国的实践揭示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双重路径:一是用制度创新打破桎梏,深度整合资源;二是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禀赋,构建产业生态。 “小山变大山”通过山场权属流转机制重构生产关系,以规模化经营释放生态红利;“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则以交通基建串联生态要素,通过“旅游+”延伸价值链。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立足本地特色。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依赖山区小气候与传统种植优势,交旅融合的暴发式增长,则既得益于皖南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本底,也源于长三角客群对沉浸式乡村旅游和深度体验游的旺盛需求。 从皖南群山到长三角餐桌,从碎片林地到百亿元产业链,宁国“小山变大山”“皖南川藏线”的实践诠释了“两山”转化的多元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作者单位:陈苏娟、韩玉、李鹏、王赛尔、苏良湖,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周志宏,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生态环境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