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城市“生命线”,地方党政领导应有超越任期的远见
时间:2025-08-04 13:45: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原二军
7月下旬,受内蒙古丰镇、集宁等上游地区强降雨泄洪影响,大同市御河迎来泄洪洪峰,最大过洪量达442立方米每秒。面对严峻的考验,御河河道行洪通畅,古城未现积水。大同这次应对洪峰过境的优秀表现冲上了热搜。有网友表示,以前还觉得御河是不是修得太宽了,直到这次洪峰过境,才知道什么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什么是高瞻远瞩、百年工程。
网友们的感慨是有原因的。2008年以前,御河就是一条“龙须沟”,最宽处不足30米,防洪标准仅20年一遇,每逢下大雨,沿岸棚户区就变成了泽国。2008年后,时任市长的耿彦波在推动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坚持投入50亿元,也就是相当于当年大同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三来实施御河综合治理,把40米河道拓宽到120米,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建设7座橡胶坝和4座液压坝,形成17.3公里蓄水区,有效缓解了城区内涝。
御河治理时,因投资巨大被许多人骂,称其为面子工程,直到这次洪峰安然过境,御河守护了百万市民的安全,许多人才真正认识到了这一民生工程的巨大价值。在当下城市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同御河治理的例子更显示出其深远的意义,对许多地方党政领导来说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政绩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的显现,筑牢城市生命线需要有超越任期的远见。
所谓“超越任期的远见”,是指地方党政领导上项目搞建设,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任期内,而是要平衡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对于那些保障城市长久健康运行、保障城市生命线的项目,如城市管网、河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予以保障。尽管在自己任期内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作用总有一天会被广大群众认识到。如同大同御河治理项目一样,在其建成十多年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其价值所在。拥有正确政绩观的地方党政领导应有这样的觉悟。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任期内出政绩,大多选择容易在短期内见效的项目,也就是“显绩”,如打造城市地标广场、人造景观、各类园区等,而忽视了诸如城市管网、河道治理等“潜绩”。因为“显绩”项目或者能很快形成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看得到、感知得到的成绩,或者可以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上马这些项目也并非不可以,如果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造福了一方百姓,那自然可以赢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但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因为只注重“显绩”而忽视了“潜绩”,加之财力有限,使得用于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短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并通报的多地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就是典型例子。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为了追求政绩,甚至打着提升城市形象的幌子制造“显绩”,脱离实际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例如,国家贫困县贵州省独山县原县委书记潘志立热衷于推动大型项目,不惜举债打造众多形象和政绩工程,由其一手主导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最终沦为了“烂尾”建筑,最终给国家和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方党政领导不能固守以往抓城市工作的思路,要抑制搞“政绩工程”的冲动,不能只重“显绩”而忽视了“潜绩”,尤其应该把“拥有超越任期的远见”作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围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筑牢城市“生命线”。尤其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更要未雨绸缪,开展一些暂时还看不到效益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应对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基础性工作。
城市治理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大同御河治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超越任期局限,以远见谋长远,才能守护一方安澜,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