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古交市西曲街道石炭咀村与港立村交界处的无名沟内,一派繁忙景象。古交市煤矸石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中试项目的生态修复试验区建设在这里全速推进。
这片试验区是该中试项目的下游环节,其上游的生态土基质材料制备工程已在古交市富登选煤公司厂区建成运行。整个项目旨在打造煤矸石新型生态修复基层材料与工艺的试验基地,项目得到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支持。
作为全国主焦煤生产基地,古交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伴随煤炭产业的发展,目前以煤矸石为主的大宗固废积存超1亿吨,占太原市总量一半以上,成为制约企业生产、掣肘产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这么多煤矸石如何处置?以往,当地煤矸石多用于填埋,但处置模式成本高、末端市场消纳不足、经济效益较小,同时因缺乏规模化消纳技术体系与技术创新,导致资源利用率不足。此外,部分煤矸石含有硫化物和重金属,可能会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容易出现环保风险。
面对挑战,古交市扛牢“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责任,积极与科研院所、环保企业对接,深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固废处置技术路径。制定《古交市煤矸石集中收储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确立“依法依规、先行先试,集中收储、统筹治理,市场主导、有效利用”原则,着力培育固废综合利用“第二支柱产业”。
走进古交市富登洗煤厂,机器轰鸣,煤矸石正经历蜕变之旅。依托X光与图像识别技术,煤矸石原料实现分级分质:高碳、高硫煤矸石得以回收利用;低碳、低硫煤矸石则被转化为生态土壤,作为沟壑填充、土地复垦及种植层的基质材料,实现固废“吃干榨尽”。
“这个实验项目规划年处理煤矸石20万吨,打造新型填埋基质材料及工艺实验基地,并验证智能分选脱害、微生物固硫、微生物制备种植层基质材料等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已完成6000余吨煤矸石分选。”项目实施方山西宁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煤矸石通过预处理和智能化分选后,根据不同特性,生产生态土种植层基质材料、封闭层基质材料、基底层基质材料,在生态修复试验区进行应用验证,检验修复效果。”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古交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将替代黄土等宝贵资源,推动人工配制土壤基质材料和沟壑、地质裂缝填充材料等产品的产业化,用于生态脆弱区、采煤沉陷区、沟壑荒废区的生态回填与修复治理。”
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验证,再到未来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古交市正积极探索煤矸石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煤矸石资源化利用,解决古交市煤矸石堆存环境问题,根据实验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形成可复制的资源化利用解决方案,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为推进煤基循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推动生态修复行业创新发展。
记者 刘志刚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