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臭河”变身“幸福河”!包头二道沙河水质持续改善
时间:2025-08-06 10: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李俊伟 刘鸽
盛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二道沙河畔绿柳垂波,碧水潺潺,水鸟翩跹,游人漫步其间。这条曾经市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河变身为如今的“幸福河”,是包头市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二道沙河变身为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
窘境:先天脆弱叠加污染重负,水生态恶化
回忆起过去的二道沙河,驾驶了16年出租车的司机刘师傅印象深刻,“早些年这地方没人愿意靠近,河水又黑又臭,开车路过都得关紧车窗。”他的感受,也是很多市民对这条“龙须沟”的共同记忆,也道出了这座北方工业重镇曾经面临的水环境困境。
包头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仅304.9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严重缺水城市。
二道沙河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是包头市接纳雨洪水的主要河道之一。为优化区域入黄排污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包头市于2012年在全市排水系统的末端建设了唯一的综合性入黄排污口——尾闾工程。然而,这项工程并未能彻底改变二道沙河“排污”的功能属性,导致二道沙河日益不堪重负。河水浑浊不堪,气味刺鼻,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鸟类远离,入黄口断面水质一度沦为劣V类。
二道沙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损害城市形象,更直接威胁着母亲河黄河的生态安全。面对困境,包头市下定决心对二道沙河等重点河湖全面展开系统治理,彻底整治黑臭水体,还城市碧水清流。
“二道沙河的生态恶化是系统性问题,带来连锁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行,必须全面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才是治本之策。”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文彬介绍说。
攻坚:“三水统筹”破局,源头活水重生
治理决心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包头市累计投入近50亿元资金,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出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系统药方,核心是控住源头、高效治理、循环利用,三管齐下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污染源、提升水环境,首要之举就是向污染源头“亮剑”。
为精准打击污染源头,包头市全力推动钢铁、稀土等重点行业实施废水资源化改造,将接入尾闾工程排污企业从8家精简至3家,此举使每日排入二道沙河的废水量锐减超过10万吨,从源头上有效减轻二道沙河污染负荷。
“通过新建3座工业污水处理厂、改造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并铺设了265公里再生水管网,构建起‘厂—企—河—绿’循环体系,年减少尾闾排水达2000万立方米”。包头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李陶珂介绍。
工业废水治理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地方重点企业,包钢集团率先行动,投入重金开展治理,建设了国内钢铁行业首例大规模浓盐水“零排放”项目——包钢总排废水综合整治项目,采用“深度处理回用+蒸发结晶分盐”的梯度利用工艺,每小时可让350立方米污水变清水。
走进包钢总排废水综合整治项目区,污水处理后变成汩汩清水通过管道不断输往生产一线,已成为包钢集团的“第二水源”。“95%的废水可转化为优质再生水回用于生产,每年节约黄河新水近300万吨;剩下5%的高浓盐水,则被提炼成高纯度工业盐回收再利用,有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包钢节能环保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飞飞介绍。
城镇污水处理也同步升级。2024年完成提质扩容的万水泉水质净化厂,日处理能力从7.5万吨跃升至15万吨。“经过深度处理,各项出水指标显著改善,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指标分别降至24.18mg/L、0.06mg/L,远低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再生水回用率也达到了85%。”万水泉水质净化厂厂长关辉介绍,这些再生水已成为支撑工业、浇灌绿地和补给生态的“源头活水”。
治理后的二道沙河碧水潺潺。
在“三水统筹”的引领下,包头东方希望铝业、国能神华包头分公司、华电包头分公司等企业纷纷跟进,通过废水资源化项目实现了“零排放”,有效减少对二道沙河的生态环境影响。
蝶变:碧水清流还复,人水和谐共生
污染治理是根本,生态修复则是点睛之笔。为彻底擦去二道沙河的“黑臭”印记,包头市投资3.4亿元对二道沙河实施系统生态修复。
工程聚焦河道清淤疏浚,清除历史淤积,畅通水系,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重点修复入黄口上游5.6公里河道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入黄前最后屏障的净化、涵养和保育功能;在河岸广植水生植物吸收污染物,并大规模建设生态护岸,多方式固土护坡,既防止水土流失,也为生物营造栖息地,为市民打造亲水空间。
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合力,催生了二道沙河的华丽蝶变。监测数据显示,2020—2024年,二道沙河入黄口氨氮、硫酸盐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超30%,全盐量减少33.28%。2024年尾闾工程出水水质指标较2020年实现断崖式下降,氨氮降幅高达87.1%,硫酸盐下降45.6%,化学需氧量降低41.3%,氯化物和全盐量也均下降33.3%,日均排水量再减6万吨。
现在的二道沙河已成为城市景观带。
“自2023年9月以来,二道沙河入黄口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包头市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排名大幅跃升,从2022年的第15位跃居2023年的第7位。更令人欣慰的是,黄河包头段水质自2016年起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李陶珂介绍,“Ⅱ类地表水属于优良水质,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适合大部分水生生物生存,意味着黄河包头段水质稳定,这为全市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断创新治水模式,包头市获批了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3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100%达标,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75%提高到87.5%,全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如今,清澈的二道沙河蜿蜒流淌,串联起黄河文化景观带。刚跑完步的市民刘丽,边做拉伸运动边笑着说:“现在的二道沙河,水清岸绿,越来越有江南水乡的韵味了。”孩子们在河畔嬉戏,老人在树荫下闲聊,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打卡……昔日的“龙须沟”,已然蜕变为滋养城市、惠泽民生的生态廊道和幸福河湖。
二道沙河的涅槃重生,是包头这座传统工业重镇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一湾碧水穿城而过,不仅映照着包头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坚定决心与扎实成效,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守护黄河安澜贡献了“包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