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适应气候变化“最后一公里”难在哪里?
时间:2025-08-06 07:16: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向柳
刚过去的7月,陕西、山西、吉林、辽宁、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平均气温刷新有记录以来最高纪录,全国也迎来有观测以来最热的一个月份。与此同时,极端天气气候相伴而来,在河南周口,高温实现“全勤”;在安徽,降水为历史同期最少;在北京,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
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各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环节仍然暴露了一些短板和弱项。这不禁让人反思,适应气候变化从国家到省级,相关政策和行动体系已加快构建,但适应气候变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何依然存在不少堵点和痛点?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认识上“温水煮青蛙”。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已显著升高,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变暖并不同步。而且通过器具观测得到的结果与每个人的感受并非一致,年度尺度上的体验感也淡化了升温认识,甚至中间还有一些极寒事件。这种感受和认识上的局限性直接限制了各层级各方面适应的速度、力度、广度和深度。
归因检测难度较大。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自地球形成气候系统开始就一直存在。对于当前的气候变化,需要识别哪些变化、哪些极端事件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与常态不同的,哪些需要采取额外或者增量措施来适应。这就需要通过归因检测来进行识别。但目前,国内外归因检测在空间分辨率、时效性、精准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局限,这不利于对气候常态与气候变化状态进行区分和差异化适应。
人们身边的信息和气候适应工具不足。一方面,“数字鸿沟”之下,风险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人们难以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气候适应工具的开发和普及严重滞后,导致很多人面对极端天气气候时手足无措、准备不足。
自20世纪90年代开启全球气候治理议程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加快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适应气候变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先后发布两版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制定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全面推动省域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两次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适应气候变化明确了思路、提供了框架、搭建了平台。面向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的目标,要在全面强化市县适应行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打通适应气候变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从政策行动迈向全面全民行动。
提升公众科学认知。直面气候变化“温水煮青蛙”问题,避免全球性、全国性气候变化数据不够细致,强化公众气候变化感知。推动开展分布式气候变化研究,深入挖掘当地气候数据、变化元素,实现气候变化基于本地化的显像化、立体化,让老百姓认识到气候变化就在身边。同时,还应针对性地编制本地气候变化手册,绘制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图表,承载科学观测和研究信息的宣传和传播。
加强风险识别。有关科研单位应加强气候变化归因检测技术方法攻关,开发便于推广应用的快速检测工具,降低归因技术门槛,提升时效性,减少不确定性和误差。新闻媒体要加强气候变化深度报道,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跟踪,避免报道停留在事件和影响等表象层面,让更多公众认识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树立气候变化风险意识。工厂、建筑、学校、医院、养老机构、村社、家庭、个人等均应重视气候变化适应,改变“降碳不适应”“知气候变化不懂适应”的局面。
拓展适应工具手段。面向不同地区、群体、单位开发分级适用手册,鼓励社会各界对照采用和推广,提升适应的主动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城市层面,可统一编制和发布城市气候风险电子地图,开发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不同领域、不同群体适应气候变化工具箱,让本地化适应工具和知识触手可及。
促进公众参与。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向下落地,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公众参与也必不可少。要鼓励防灾减灾、自然教育、环保志愿等领域的教育科普机构、社会组织发展,分类分层级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和适应知识普及,助力提升全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夯实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基础。同时,鼓励设立面向社会的气候适应奖项,加强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