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光伏废水零排放工程落地鄂尔多斯:日处理10万吨,水资源再生率达95%
工业污水经多道工艺净化后变为可回用“清泉”,浓盐水结晶析出工业级盐产品——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内,国内首个光伏废水零排放项目正式投运。这一由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环保公司参建的标杆工程,以“绿色生态、资源循环”为核心,刷新了国内光伏废水处理领域的三项纪录,为高耗水产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全新范式。
技术突破:从“高难废水”到“零排闭环”
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自2024年10月投产以来,每日可处理10万吨工业废水,覆盖园区内光伏制造、储能等企业的全链条排污需求。项目技术负责人、中铁上海局蒙苏项目经理程占伟介绍,针对光伏废水“高硅高硬、高TDS浓度、极低碳氮比”等特性,水厂创新采用“多级预处理+生物化学+膜分离+蒸发结晶”组合工艺:
前端除杂:通过除硅除硬高效沉淀、多模式AO生化池、除氟沉淀等环节,去除废水中90%以上的悬浮物、重金属及有机物;
深度净化:利用臭氧高级氧化、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系统破解难降解污染物,再经超滤+反渗透膜系统过滤,产出水质达到工业回用标准;
末端资源化:浓盐水通过蒸发结晶装置,每日稳定产出氯化钠165吨、硫酸钠7吨,实现盐类100%回收利用。
“整个流程形成‘水-盐-能’闭环,厂区水资源自平衡率达100%。”程占伟表示,该工艺为全国首例光伏废水零排放技术集成,较传统处理方式减少碳排放超30%。
三大纪录:规模、标准、分盐量领跑全国
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污水绿色低碳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论坛”上,这一总投资22.2亿元、占地487亩(约合45个标准足球场)的“超级工程”引发行业关注。据论坛发布的评估报告,项目在建设规模、回用标准、分盐效率上均创国内纪录:
规模最大:单体日处理能力10万吨,年减排废水3650万吨,相当于满足20万户家庭年用水量;
标准最严:出水水质全面执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最新国标,回用率达95%,远超行业平均60%水平;
分盐量最高:年资源化回收盐产品2.5万吨,其中氯化钠纯度达99.5%,可直接用于光伏玻璃生产,硫酸钠满足化工原料标准。
“项目通过分质结晶技术,将原本需委托第三方处理的浓盐水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年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程占伟补充道。
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矛盾,助力“双碳”目标
鄂尔多斯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蒙苏零碳产业园集聚了隆基绿能、远景科技等数十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年工业用水需求超2000万吨。该项目的投运,使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65%提升至95%,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1800万吨,同时降低排污成本4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李明(化名)在论坛上指出:“光伏产业是‘用水大户’与‘排污大户’的双重典型,蒙苏项目通过技术集成实现了‘节水-减排-增收’三重效益,为西北缺水地区高耗水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行业示范:从“末端治理”到“价值创造”
据统计,我国光伏行业年产生废水超5亿吨,传统处理方式存在成本高、二次污染风险等问题。蒙苏项目通过“资源工厂”模式,将污水处理厂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回收盐产品直供园区企业,年替代原盐采购量10万吨;再生水用于冷却、清洗等环节,年节约水费超3000万元。
“这一实践印证了‘污染者付费’向‘资源化受益’的转变逻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华(化名)评价称,“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项目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量还可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收益,进一步凸显绿色技术的经济性。”
索比光伏网 https://news.solarbe.com/202507/28/5000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