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循环经济法案》即将出台,中国会受哪些影响?
法案核心目标直指欧盟经济结构的系统性转型。通过构建统一的次级原材料市场,欧盟计划到2030年实现材料循环率翻倍。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包含两大支柱:在供给侧,改革"废转非废"标准体系,打通再生材料合法化通道;在需求侧,通过数字化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EPR)和绿色公共采购政策,倒逼产业链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法案与《竞争力指南针》《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试图在全球资源博弈中建立欧盟主导的绿色标准体系。
欧盟推动循环经济立法的紧迫性源于多重现实压力。数据显示,欧盟当前材料循环率仅为11.8%,远低于《欧洲绿色新政》设定的目标。尽管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1%,但关键原材料进口依存度超过60%,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供应链脆弱性。更严峻的是,现有回收体系存在显著效率瓶颈:欧盟每年产生的2.5亿吨城市垃圾中,仅38%实现分类回收,电子废弃物回收率更是不足40%。这种低效循环模式与"气候中和"目标形成尖锐矛盾,迫使欧盟寻求制度性突破。
对中国而言,法案带来的挑战呈现多维渗透特征。在技术标准层面,欧盟拟推行的再生材料含量强制认证、产品可拆解性分级制度,将直接冲击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优势出口领域。以电子电器为例,欧盟可能要求产品中再生塑料使用比例不低于30%,这对依赖传统材料的中国制造商构成重大考验。在市场竞争维度,欧盟通过构建区域性再生材料交易平台,配合碳关税机制,可能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再生资源的虹吸效应。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全球再生塑料贸易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欧盟或掌控45%的高端再生原料定价权。
应对这场绿色变革,需要构建"制度-技术-产业"三维防御体系。制度层面,可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增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条款,建立再生材料强制标识制度。深圳已试点"碳标签"管理系统,将产品环境信息纳入政府采购评价体系,这种地方创新值得推广。全球资源治理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欧盟《循环经济法案》的出台,既是环境治理范式转变的产物,也是国际贸易规则重塑的前哨。中国唯有主动参与标准制定,在再生材料质量认证、碳计量方法等领域建立国际互认机制,方能在绿色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这不仅是应对贸易壁垒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担当。
来源:中创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