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处理生活污水近4万吨,处理率提升至79%,泰安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全省推广
生活污水治理,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近年来,泰安市将建制镇污水治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支撑乡村振兴、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的关键举措,创新实施“闭环督导”机制和“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模式,督导帮扶和连片治理相结合,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51处建制镇生活污水设施运行正常,日处理规模达3.93万吨,配套污水管网总长382.7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79%。日前,泰安市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做法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高度认可并在全省推广,为全省建制镇污水治理提供了“泰安样板”。
高位推动,下好“一盘棋”
在新泰市翟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生化池、储泥池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顺畅。在此前的设备改造升级中,原有的生物转盘处理工艺被提升为A2O处理工艺,同时增加了多套在线监测设备。通过改造,污水处理厂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000吨,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确保了污水达标排放,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成为泰安市推进建制镇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建制镇生活污水产生量激增。早期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工艺落后、运维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水环境改善的短板。泰安市高度重视,将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构建起了“市级统筹、县级主责、镇级落实”的责任链条。
“治理建制镇生活污水,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守护母亲河的必然要求,必须全市一盘棋,上下齐心抓到底。”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领导部署专项整治工作,带队一线调研、现场办公,并将整治任务层层分解,科学倒排工期,压实到岗到人。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立“半月调度、月底总结”机制,对县、镇两级工作进展进行常态化跟踪,对进展滞后、问题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导,形成了“督查—反馈—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压力传导到位,问题解决彻底。
政策引领,绘就“施工图”
清晰的顶层设计是行动的先导。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保障作用,联合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通知》,确立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规划引领、分步推进”的工作原则,为全市建制镇污水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
方向明确后,精准发力是关键。2024年,泰安市出台《泰安市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为县(市、区)抓好处理设施建设提供了精准导航。
去年,全市总投资1.88亿元,圆满完成了49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提升改造,新增污水收集管网63公里。目前,全市全部建制镇均完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设施稳定运行,污水收集率、处理率显著提升。
闭环督导,实施“精准帮”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抽调人员组建常态化联合检查组,对全市47个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运行稳定性、出水水质达标率、污泥处置规范性及运维管理情况。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联合督导组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邀请技术专家现场“会诊”,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泰安市生态环境局加强水质监管,每月对已建成设施进行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反馈至属地政府和运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依据水质数据,动态指导运维单位优化工艺参数,力求“建成一处,达标一处”。
“我们不仅督进度,更解难题。比如遇到征地受阻、雨季影响等情况,督导组会及时介入,协调各方解决问题,确保项目不卡壳。”参与督导的工作人员说。
创新机制,保障“长效管”
“建好”只是第一步,“管好用好”才是长久之计。为巩固提升改造成效,2025年5月,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印发《2025年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攻坚行动方案》,将工作重心从建设转向长效管理,持续强化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持续稳定达标排放。
泰安市积极落实省级要求,探索建立了“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的运维新模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与淘汰机制,对运维水平低下的第三方单位进行清退,择优引入技术实力强、管理规范的专业机构,显著提升了运维服务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市51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基本实现全部委托专业第三方运维管理。
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巩固治理成果,聚焦优化运维模式、规范运维管理、推行智慧化管控等方向,深化实践,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全市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效能,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美丽山东建设贡献更坚实的泰安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袁宁 朱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