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织密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网”,推动“长治久清”见实效
亳州市多项措施系统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农村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持续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全市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累计完成治理1723条、完成率95.6%。
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农村黑臭水体市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抽查督导、县乡村三级包保、乡镇综合执法人员常态化巡查的“1+3+1”水体巡查管护队伍,同时将农村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形成监管合力,加强日常巡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到位。今年以来,抽查水体246条,发现整改问题42条。
定期水质监测。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严防返黑返臭。对监测结果水质较好的减少监测频次,水质较差的增加监测频次,并排查分析水质变差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推进问题整改,直至水质达到IV类及以上标准。2021—2024年完成治理的1158条水体已实现监测全覆盖。
鼓励以用促治。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引导支持以承包经营等形式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推动农村水体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目前已有171条已完成治理的水体被承包利用。按照“谁承包、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水质保证金”制度,引导经营者主动加强管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