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处理站的污泥浓缩、脱水、储存及外运过程中,污泥中的有机物质会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释放出含硫化氢、氨气、挥发性脂肪酸、胺类等成分的恶臭废气。这些废气不仅散发强烈刺鼻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还会危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生物滴滤除臭工艺凭借 “微生物降解 + 填料传质” 的核心原理,能高效转化恶臭污染物,在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治理中应用广泛,以下从废气来源及危害、生物滴滤除臭工艺的应用、处理工艺及优势四方面展开介绍。
一、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的来源及危害介绍
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的产生贯穿污泥处理全流程,且与污泥特性、处理工艺密切相关。其一,污泥浓缩环节,污泥中的水分分离过程会加速有机物质分解,释放硫化氢(腐臭味)、氨气(刺激性气味)等废气;其二,污泥脱水环节(如板框压滤、离心脱水),机械挤压使污泥中的间隙水排出,同时伴随大量恶臭气体逸散,尤其是脱水后污泥含水率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相对升高,废气释放量显著增加;其三,污泥储存环节,污泥堆放在储存仓或露天场地时,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微生物持续降解有机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丙酸,酸臭味)、硫醇(烂白菜味)等恶臭气体;此外,污泥外运装车过程中,机械扰动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也会导致废气大量扩散。
污泥废气的危害兼具生态性与健康性。从健康角度,硫化氢是剧毒气体,低浓度吸入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胸闷,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呼吸麻痹甚至死亡;氨气会灼伤呼吸道与眼睛黏膜,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支气管炎、肺水肿;挥发性脂肪酸与胺类物质会引发头晕、恶心,部分成分还可能具有致癌风险。从环境角度,恶臭气体会破坏周边大气环境,导致居民投诉率上升,影响社会和谐;同时,废气中的酸性物质(如硫化氢)可能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加剧酸雨形成,危害土壤、植被及水体生态。从运营角度,强烈的恶臭会降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若废气处理不达标,污水处理站可能面临环保部门的处罚与停产整改风险。
二、针对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采用生物滴滤除臭工艺进行处理
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具有 “成分复杂、浓度波动大、含酸性 / 碱性物质” 的特点,生物滴滤除臭工艺通过填料层表面的微生物膜,将废气中的恶臭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能有效适配这类废气的处理需求。该工艺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吸附(如活性炭吸附)、化学吸收(如酸碱洗涤),无需频繁更换吸附剂或补充化学药剂,且无二次污染,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生物滴滤除臭工艺在污水处理站应用灵活:对于小型污泥处理单元(如单台脱水机、小型污泥储存仓),可采用模块化生物滴滤塔,直接对接废气产生点的集气罩,实现 “就近收集、即时处理”;对于大型污泥处理车间或多环节废气集中区域,可通过密闭集气系统(如污泥浓缩池加盖、脱水车间负压通风)将各点位废气汇总,引入多段式生物滴滤机组进行集中处理。此外,针对污泥废气中可能含有的酸性物质(如硫化氢)或碱性物质(如氨气),可通过调整循环液的 pH 值(酸性废气调节至弱碱性,碱性废气调节至弱酸性),优化微生物活性,确保对不同类型恶臭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最终排放气体能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 “厂界恶臭浓度≤20(无量纲)” 的要求。
三、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处理工艺说明
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采用生物滴滤除臭工艺的处理流程逻辑清晰,核心步骤包括:

废气收集与预处理环节:首先,根据污泥处理各环节的废气产生特点,设计针对性集气方案。例如,在污泥浓缩池顶部加盖密封,通过管道连接负压风机;在脱水机上方设置侧吸式集气罩,在污泥储存仓设置顶吸式集气罩,确保废气不扩散至车间内部。含废气体会先进入预处理单元 —— 若废气中夹杂污泥粉尘,需通过初效过滤器(如金属网过滤器)去除,避免粉尘堵塞生物滴滤塔的填料层;若废气温度过高(超过 40℃),需通过换热器降温至 25-35℃(微生物最适活性温度);若废气湿度较低(相对湿度<60%),则通过喷淋增湿装置提升湿度,为微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
生物滴滤核心环节:预处理后的废气进入生物滴滤塔主体。塔内填充多孔填料(如陶粒、火山岩、塑料多孔填料),填料表面附着大量驯化后的功能微生物(如降解硫化氢的硫氧化菌、降解氨气的硝化细菌、降解挥发性脂肪酸的异养菌)。循环泵将营养液(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从塔底循环水箱输送至塔顶喷淋装置,营养液自上而下均匀喷洒在填料层,形成薄薄的水膜;同时,废气从塔底进入,自下而上穿过填料层,与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膜、营养液充分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废气中的恶臭污染物(如硫化氢、氨气)被微生物吸附,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无害物质:例如,硫化氢被硫氧化菌转化为硫酸根,氨气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根,挥发性脂肪酸被异养菌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循环液处理与补充环节:喷淋后的营养液携带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硫酸根、硝酸根)回流至塔底循环水箱。水箱内设有 pH 在线监测仪与液位控制器,若循环液 pH 值因微生物代谢发生变化(如处理硫化氢导致 pH 下降),自动加药系统会补充碱性药剂(如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值至适宜范围;若循环液因蒸发或流失导致液位下降,补水系统会自动补充清水。当循环液中代谢产物浓度过高(如盐浓度超过 5%)时,需排出部分废液(约 10%-20%),同时补充新的营养液,确保微生物活性稳定。排出的废液可回流至污水处理站的进水端,与污水一同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尾气排放与监测环节:经生物滴滤处理后的净化气体,需先经过塔顶的除雾器(如折流式除雾器)去除气体中的水汽,防止尾气带水腐蚀排气筒或污染周边设备。随后,气体进入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气中的硫化氢浓度、氨气浓度、恶臭值等指标,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达标后的气体通过高度不低于 15 米的排气筒高空排放,若周边为敏感区域(如居民区、学校),还可在排气筒出口加装活性炭吸附把关单元,进一步降低残留异味。
微生物维护环节:定期对生物滴滤塔内的微生物进行维护,包括监测微生物活性(通过进出口废气浓度差判断)、补充菌种(若某类污染物降解效率下降,可针对性投加对应功能菌)、清理填料层(每 1-2 年检查一次填料,若出现堵塞或板结,需翻动或更换部分填料),确保微生物群落稳定,维持高效除臭效果。
四、工艺处理优势
除臭效率高,污染物降解彻底:生物滴滤工艺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能将污泥废气中的硫化氢、氨气、挥发性脂肪酸等恶臭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而非简单的转移或吸附。对硫化氢的去除率可达 98% 以上,对氨气的去除率可达 95% 以上,整体恶臭去除率超过 90%,能有效消除刺鼻气味,确保厂界及周边区域空气质量达标。
适应性强,抗冲击能力好:该工艺对污泥废气的浓度波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当废气浓度短期内升高(如污泥脱水高峰期)时,微生物可通过自身代谢调节快速适应,不会出现处理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况;同时,通过调整循环液 pH 值、补充功能菌种,可处理成分复杂的混合恶臭气体,适配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的多样性特点。
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设备运行能耗主要为循环泵、负压风机的电能消耗,能耗较低(相比化学吸收工艺,能耗可降低 40% 左右);营养液成分简单(多为普通化肥),价格低廉,补充频率低;日常维护仅需监测 pH 值、补充营养液、定期检查填料,无需专业技术人员,适合污水处理站运维团队管理,长期运行成本可控。
设备占地面积小,安装灵活:生物滴滤塔结构紧凑,填料层体积利用率高,占地面积仅为传统生物滤池的 1/2-1/3;模块化设备可直接放置在污泥处理车间旁或室外空地,无需大规模土建施工;对于现有污水处理站,可通过加装集气管道与滴滤塔实现改造,改造周期短(通常 1-2 个月),对现有污泥处理流程影响小。
低温适应性好:通过在循环液中添加抗低温菌种或对塔体进行简单保温,生物滴滤工艺可在 5-40℃的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即使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也能通过适当调控确保微生物活性,避免因低温导致除臭效率下降,适配不同气候区域的污水处理站。


综上,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来源广泛、危害突出,不仅威胁作业人员健康与周边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废气处理是污水处理站实现环保达标与和谐运营的关键环节。生物滴滤除臭工艺凭借高效的恶臭降解能力、无二次污染的环保特性、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成为污泥废气治理的优选方案。其 “收集 - 预处理 - 生物降解 - 循环液维护 - 监测” 的完整处理流程,能实现污泥废气从产生到排放的全流程控制,既解决了传统工艺的二次污染难题,又能长期稳定保障除臭效果。从环保性、经济性、适应性等多方面考量,采用生物滴滤除臭工艺处理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气,能为污水处理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