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积水≠内涝 两者如何区分?判定标准一文读懂
最近两天,陕西、四川、河南多地陆续发布暴雨预警。而刚刚过去的夏季,频繁的强降雨也让不少城市面临“如何应对积水、内涝等次生灾害”的问题。
记者粗略统计后发现,7月份以来,包括河北涿州、河南郑州、四川成都、福建泉州、云南红河州等地,都因强降雨天气,不同程度出现积水甚至内涝现象。
前不久,在云南临沧,临翔区就因为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城市内涝,多个路段积水深达2米。
在宁夏海原,前不久因为突然遭受短时强降雨侵袭,县城也出现了内涝状况。
在山西运城,8月底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暴雨,导致城区多处低洼路段发生严重内涝,群众出行安全受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统计下来,每年都有几十个城市在汛期的时候出现一些内涝的现象,其实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对于自然空间的一些保护是不够的,比如说把一些河湖水系给侵占了;第二个原因,有一些排涝的通道是不通畅的,包括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把一些排涝通道给占了。
专家表示,城市频频出现积水内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城市建成区平均硬化率过高和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过低有关,造成雨水无处可去。
此外,造成积水内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年夏天的雨不仅强度高、雨量也大。数据显示,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内蒙古河套地区至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其中,北京密云上甸子、河北兴隆、内蒙古凉城、山西阳高等3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累计降雨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这些都给当地城市排水带来了巨大压力。
积水、内涝如何区分?
有何标准?
每年的汛期,积水、内涝等词汇都会频繁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里。那么,它们到底有何区别?应该如何区分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积水、内涝,实际上是不同的概念,积水一般指的是本地的降雨超出了管网的排放能力,地表上有一些水的积存,那就可以称为积水,这个积水可以浅、可以深。
如果积水达到了一定深度,就容易形成内涝,但并不是只要出现了积水就是内涝。
按照我国《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城市排涝能力满足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最大允许退水时间时,不应视作内涝。比如,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都不算内涝。此外,雨停后地面积水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中心城区为1至3小时,非中心城区为1.5至4小时,在这个时间内排掉的积水也不算内涝。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应对内涝,要做到积水少、退水快。上海的标准是100年一遇,也就是24小时275毫米的降雨量,当这个雨量降下来以后,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退水时间不超过1小时,都不算内涝,因为城市还能够安全运行。
专家表示,随着各地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的海绵城市已从早期以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措施为主的“小海绵”,正在向更具韧性的“大海绵”体系发展,将城市河湖、排水管网等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架构。
来源:央视新闻
最近,随着一场场暴雨的来袭,城市内涝、积水的问题又一次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你有没有想过,积水和内涝这两个词,虽然听起来相似,但其实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在这场雨水的较量中,究竟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其中的奥秘。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陕西、四川、河南等地频繁发布暴雨预警,强降雨导致了不少城市面临积水、内涝的困扰。

比如,云南临沧的持续强降雨,让多个路段的积水深达两米,令人咋舌。
而在山西运城,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暴雨更是让低洼路段严重内涝,出行安全受到威胁。
这样的情景,似乎已经成为了夏季的“常态”。
但你知道吗?

积水和内涝的区别,可能会让你对这场雨的理解更深一层。
积水,简单来说,就是降雨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管网的承载能力,地面出现了水的聚集现象。
它可能只是路边的小水洼,也可能是某个低洼地带的“水池”。
而内涝则是一个更严峻的概念,当积水达到一定深度,影响到居民生活和出行安全时,就可以称之为内涝。

根据我国的《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如果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底层没有进水,或者道路上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这都不算内涝。
也就是说,积水未必就是内涝,关键在于对城市排水能力的考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加上硬化率过高,导致雨水无处可去。
你能想象吗?

在一些地方,排水通道被建筑物占用,甚至河湖水系被侵占,城市的“肚子”越来越小,排水能力也随之下降。
而今年的强降雨,不仅强度高,雨量也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的降水量甚至突破了历史纪录,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很多城市开始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通过自然和人工的手段,增强城市对雨洪的管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等措施,旨在让城市“喝水”,而不是“淹水”。
专家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在从早期的“小海绵”向更具韧性的“大海绵”转变,未来将形成一个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体系。
当然,除了城市建设的问题,民众的意识也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少内涝出一份力,比如不随意倾倒垃圾,保持排水沟的畅通,或者在暴雨来临前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毕竟,城市的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市民共同的使命。
在这场与雨水的斗争中,积水和内涝的区别不仅关乎城市的排水能力,更是我们生活质量的体现。
希望未来的城市,能够在雨水来临时,像海绵一样灵活应对,而不是被淹没在水中。
毕竟,生活在城市里,我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