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条河臭得人不敢靠近。现在水清了、草绿了,晚上遛弯的人都多了!”家住漳河新区漳河镇袁冲村尹湾街1号河沿岸的居民杨女士,近日欣喜地道出了身边的变化。这份欣喜,来自于我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的成果。
2023年2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优先支持一批农村黑臭水体问题突出、区域特征有代表性的试点城市,为国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技术与管理模式。我市迅速响应,通过群众举报、现场踏勘、水质监测,融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飞等智慧科技手段,全面排查出105条农村黑臭水体,总面积738355平方米,覆盖6个县(市、区)、28个镇(街道)、85个行政村(农村社区),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荆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实施方案》。凭借详实工作与科学方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治理试点,获得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紧扣“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四位一体思路,精准施策:对水体流动性差的坑塘,侧重于生活污水控源和底泥清掏;对沟渠型水体,着力强化生活垃圾收集清理和日常保洁;对河流型水体,则侧重水系连通和控制沿岸农业面源污染,并制订“一水一策”治理方案。
自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清理河道淤泥100余万立方米,铺设管网10余公里,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0余座、户用污水处理设施700余座,有效解决了污水直排、底泥淤积严重与垃圾堆积等污染源问题。截至目前,105条黑臭水体已全面完成治理,并通过综合验收。
通过持续的攻坚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水环境显著改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昔日避之不及的“黑臭河”,如今成为“惠民生态塘”“美丽景观塘”“富裕经济塘”。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治理典型——
京山市孙桥镇花苑台村作为省级生态村,将4组堰塘黑臭水体治理融入乡村振兴,通过控污、清淤、修复,集中治理污水、垃圾及粪污,彻底消除黑臭,以赏荷采莲为依托,成功走出一条融观光旅游、水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持续释放生态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升级;沙洋县沙洋镇闸口村4组,投入211.57万元系统性改造沟渠,不仅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更保障了蔬菜基地灌溉用水,提升农产品品质,为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筑牢坚实基础;漳河新区漳河镇袁冲村尹湾街1号河在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的同时,巧妙结合漳河环库公路景观建设,将治理后的河道打造成休闲景点,显著提升了乡村整体面貌,清澈河水滋养着周边农田,实现了从“污染顽疾”到“生态名片”的精彩蝶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农村黑臭水体的长效管护机制做好文章,确保清水长流、美景常驻,持续巩固治理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彩云 彭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