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材料创新与性能优化
1.高性能膜材料研发
(1) 陶瓷膜技术:纳米级管式陶瓷膜设计(抗污染、高通
量)、碳化硅陶瓷膜的耐腐蚀性提升,以及高装填柱式陶瓷膜的模块化创新(占地减少 40%)。
(2) 有机膜突破:聚砜树脂国产化(环二聚体含量<1.2%)、
反渗透膜抗老化技术、石墨烯复合膜材料开发。
(3) 绿色材料替代:环保溶剂在制膜工艺中的应用、可降
解膜材料探索。
2.膜材料标准化与质量控制
(1) 膜材料国际标准制定(如《反渗透膜及制品》《微滤膜
及制品》),国产膜性能对标国际认证体系。
(2) 膜材料寿命评估方法、老化机制分析及稳定性提升策
略。
(二)膜产品制造技术与工艺升级
1.智能制造与产线优化
(1) 膜组件自动化卷制技术、制膜设备精度提升(如纳米
分散技术增强膜层均匀度)。
(2) 智能工厂设计,工业物联网(IIoT)在生产线监控中
的应用。
(3) 制造智能化与模式创新(AI 视觉检测、机器人自动化
产线的普及重塑生产范式)。
(4) 涂膜、铸模,场景化解决方案与生态构建全产业链闭
环。
(5) 卷膜方案优化、膜安全测试要素分析。
2.降本增效工艺革新膜元件支撑材料与流体分布结构优化(减少能耗 20%+)。
低能耗膜产品开发。
(三)膜技术应用场景拓展
1.市政与饮用水处理
(1) 陶瓷膜在市政饮用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截留微塑料、
细菌),高品质饮用水提标改造案例。
(2) 原位臭氧氧化联合膜过滤技术、抗污染 MBR 膜在污水
厂扩容中的应用。
2.工业废水与资源化
(1) 高盐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纳滤膜分盐、反渗透故障解
决方案)。
(2) 新能源领域膜技术(盐湖提锂分离膜、半导体行业特
种膜)。
3.新兴污染物控制
膜技术去除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活性炭-膜耦
合工艺、UV222 高级氧化)。
(四)智能制造与智慧水务融合
1.AI 与大数据驱动
数字孪生水厂运维系统、膜污染智能预警模型(实时调
控 pH/压力参数)。膜系统通量衰减预测算法、清洗策略优化。
2. 装备智能化升级
磁阻节能搅拌设备、掺硼金刚石电极等高端装备集成。(五)产业生态与政策协同
1.产业链整合
膜材料小镇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速技术转化。
2.低碳与标准体系
膜技术碳核算方法、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制定。政策对
接(如“十五五”规划膜产业扶持方向)。
三、技术设备展览范围
(一)参展范围
1. 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EDI、MBR、DTRO
膜、STRO 膜、陶瓷膜、膜壳、制膜设备、卷膜设备、膜
组件;
2. 工业滤芯、滤料、树脂、过滤器、水处理药剂等产品;
3. 泵、阀门、密封件及管材、管件、管网检测设施;
4. 污泥、油水分离、气浮、电解处理、曝气、厌氧处理装置、
活性炭、消毒杀菌、蒸发结晶、水处理成套设备等;
5. 自动控制系统与设备等。
中国膜产业在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及市场应用方面展
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部分高端领域仍存在短板。中国膜产
业已形成“三代技术并行”的创新格局,第三代分子筛膜、
仿生膜等新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这些技术进步推动反渗透膜、
气体分离膜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积
累逐步打破国际巨头垄断,例如,时代沃顿、碧水源等企业
在各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25 年数据显示,前五大品牌市
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32%增至 48%,预计 2030 年将达 60%。然
而部分高端膜材料如海水淡化用反渗透膜国产化率不足 35%。
例如,2025 年国内首座 10 万吨级海水淡化厂采用第三代纳
米复合薄膜技术,成本降至 3 元/吨,但核心材料仍依赖进
口。
2025 年中国膜材料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复
合增长率达 12%。其中,水处理膜占比 45%,新能源膜占比
30%,空气净化膜占比 25%,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细分
领域中,反渗透膜、纳滤膜在水处理领域需求激增,质子交
换膜在氢能产业中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隔膜伴随新能源
汽车渗透率提升持续扩容。全球 MBR 膜市场 2025 年达 18 亿
美元,全球水处理分离膜市场预计 2031 年达 4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3.6%。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将持续引领行业
发展。
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打破国外高端膜制造技术壁
垒,深化膜智造与膜应用工艺流程创新,特举办本次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