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生态赔偿金落地见效 螳螂川浊水复清流
“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采访团了解螳螂川治理成效。张哲摄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螳螂川沿岸传来好消息:一项农村污水收集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昔日浊流终于变清流。西山区检察院应海口街道办事处邀请,与工作人员一道走进现场,逐一查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以前这一带的村庄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雨污水通过自然排洪沟进入河道。工程完工后,农村污水通过新建的传输管道转输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看着这一江碧水滚滚东流,我们工作的劲头更足了。”站在螳螂川畔,西山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王石良对“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采访团说。
据了解,除了刚刚通过验收的农村污水收集工程外,螳螂川支流永胜河截污工程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也即将完工投用。这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的落地,源于西山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暗管偷排多年,螳螂川遭污染
昆明某纸业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包装纸生产和废纸回收加工。其厂区紧邻螳螂川——这条河流是滇池的唯一出口,更是金沙江上游的重要支流,生态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这家看似普通的企业,却在2020年5月26日被行政执法部门抓了个现行:厂内私设暗管,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螳螂川。生态环境部门随即出手,对该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
西山区检察院通过“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捕捉到这一线索,研判认为该公司可能涉嫌污染环境罪。随后,该院抽调刑事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资深检察官组建办案团队,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全程介入引导调查,并同步开展公益诉讼取证工作。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该公司长期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螳螂川,导致河道水质超标最高达239倍。企业由此减少治污支出300余万元,却造成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损害。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很现实:污水早已汇入江河,该如何科学、准确地计算出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王石良回忆说,当时该院邀请专家多次勘察现场,咨询高校和科研机构,最终决定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量化环境损害,认定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高达1081万余元,破解了案件事实认定的核心难题。
穿透公司“面罩”,追究股东连带责任
然而,办案人员发现该公司账户余额仅1.8万余元,远不足以支付上千万元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如何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又一难题。
“虽然李某是直接实施排污的行为人,但他属于执行公司指令、领取固定工资的履职行为,依法应由公司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王石良表示。
检察机关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该公司资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混在一起,收益难以区分——3名股东不仅长期用个人和配偶的银行卡收取公司货款高达1.2亿元,还将公司出资购买的房产登记在个人名下。
“当股东滥用公司身份特别是财产混同,导致公司无法偿还债务并损害他人利益,那么股东就要用自己的个人财产来替公司还债。”王石良告诉记者,该院基于上述证据,依法主张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规则,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2021年7月,西山区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一并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请判令该公司赔偿生态环境损失1081万余元,并由3名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2022年6月,法院作出判决,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这一法律适用创新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采纳,吸收进指导性案例和司法解释。”王石良表示,“本案的意义在于不仅惩处了直接违法行为人,更让幕后受益股东承担责任,真正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闭环。”
让每一分生态赔偿金都用在“刀刃”上
案件已办结,但并非终点。如何让千万生态赔偿金切实转化为修复成效,是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的“后半篇文章”。
“判决不是目的,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修复,才是公益诉讼的最终追求。”王石良表示,早在诉讼阶段,检察机关就已考虑赔偿金使用问题——由于区级层面没有专门账户,经与法院积极协商,最终确定赔偿金直接支付至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账户,由市政府设立、市生态环境局统一管理,确保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
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检察机关持续跟进执行进展。在部分赔偿金执行到位后,西山区检察院多次牵头组织法院、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召开座谈会,研商资金使用方向,最终确定以“异地修复”方式,将赔偿金用于螳螂川流域治理。
“选择项目时我们重点考量三个因素:关联性、可行性和执行性。”王石良进一步解释说,关联性是指项目必须与螳螂川水环境治理直接相关,确保实现替代性修复效果;可行性要求项目契合治理急需,尚未实施且预期治理效果显著;执行性则强调项目实施主体需具备规范用款和实施能力。经过多方踏勘、反复论证,确定了螳螂川农村污水收集工程、永胜河截污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民生工程。
随后,行政机关按照资金管理要求编制方案、提交申请、组织施工、开展验收。检察机关全程跟踪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项目推进扎实有效。“这一机制不仅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明确了‘钱要怎么用’的路径,真正实现了生态损害赔偿金的精准投放和高效利用。”王石良说。
如今,走在整治一新的螳螂川畔,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曾经污水横流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变化的背后,正是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监督、用好生态赔偿金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