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这个夏天,一场“绿色风暴”席卷烟台海面,大规模浒苔的侵袭将这片海域变成“绿色草原”,沙滩也被厚厚的浒苔覆盖。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沿海旅游观光和渔业生产,折射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浒苔暴发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复杂的生态失衡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并采取系统性治理措施。
浒苔是一种绿藻,其大规模繁殖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外,还与海水富营养化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导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排入海洋,是浒苔暴发的主因。多年来,沿海地区的农药化肥流失、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以及近海养殖业的饲料残留,均加剧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些营养物质为浒苔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并覆盖海面。海洋生态系统虽然不会说话,但终会以特别的方式向人们发出强烈的警示。
浒苔暴发式繁殖不仅影响海洋景观,更会引发连锁生态问题。浒苔在生长及腐烂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贝类窒息死亡,形成“死亡区”,对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浒苔与海洋中的其他藻类、浮游生物竞争阳光和营养盐。在浒苔密集的区域,大量浒苔会遮蔽阳光,导致海草、珊瑚等水下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进而打乱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浒苔堆积会堵塞渔网,影响捕捞作业。在海洋潮汐作用下,浒苔还会被冲上海滩,堆积两三天就会腐烂发臭。试想,如果海面漂浮着浒苔,海滩散发着异味,谁还会到这样的海滨旅游观光呢?
自2007年以来,黄海浒苔每年都会周期性暴发。这表明,尽管我国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还需加大。
防治浒苔必须坚持应急治理与长效防治双管齐下,综合施策。首先,要源头减排。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海,减少陆源和海源的污染物输入。其次,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海底种草”工程,利用海草床这一天然“海洋滤清器”的自然净化功能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第三,加强监测预警。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提前预警藻类暴发风险。第四,做好应急处理。在浒苔暴发初期及时组织打捞,并探索浒苔的资源化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