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源于生态之基;发展之进,本于思路之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厦门市的美丽城市建设始终与水脉治理紧密相连,让这座滨海城市生态治理思路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了跨越升级——从早期聚焦“补短板”的基础攻坚,转向追求“提效能”的系统突破。厦门市以污水治理为核心抓手,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不断迭代理念、创新路径,不仅突破了城市发展的环境瓶颈,更探索出“治污”与“赋能”并行、“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美丽城市建设新范式,书写出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答卷”,为全国高密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筑基攻坚:污水处理能力跨越式提升
随着厦门城市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这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积极响应城市发展带来的新要求,2019年,厦门市提出全市污水处理厂布局规划及三年建设计划,重点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即在2022年年底前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完成100亿元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日以上、每年新增改造污水管网1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三个一百’工程是顺应城市发展需求、补齐污水处理短板的关键举措,从规划制定之初就反复调研全市各区需求,协调资金、土地等资源,确保工程能真正落地见效。”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回忆,正是这种统筹全局的规划与推进,让一场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的攻坚战在全市迅速展开。仅用三年时间,厦门市累计新建、扩建水质净化厂16座,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4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23座,超过厦门市过去30年的建设总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污水收集处理网络。
比如,在“城市会客厅”筼筜湖周边,通过提标改造筼筜水质净化厂,新建南湖公园调蓄池、筼筜污水处理厂调节池及海天调蓄池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实现对截流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收集与调控。同时,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完善雨污分流体系,从源头加强治理,显著提升了湖区周边的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此外,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水质净化厂运营效能提升,对全市多座老厂实施技术改造,包括更换转碟曝气装置、引入高效节能风机、升级除臭系统等,以精准技改让老厂焕发新生。作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该公司始终秉持“务实创新、全民为民”的理念,把解决市民关切的环境问题和城市发展的困难挑战放在首位,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发展思路。区别于传统“头痛医头”的治理模式,该公司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在高崎、前埔等水质净化厂的新建与扩建中,采用半地下或全地下式建设模式,将治污设施转入地下,有效解决臭气与噪声扰民问题,节约土地资源,并为未来生态空间拓展创造条件。这一“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的创新构想,自规划之初便蕴藏着生态价值转化的深远意义。
循环增效:再生水资源规模化利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厦门市在再生水回用领域的探索早已起步,而“十四五”期间更成为其实现规模化跃升的关键阶段——进一步聚焦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水质净化厂尾水由“达标排放”加速转向“资源化利用”,使其逐步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水源”。2024年,厦门市再生水回用量大幅提升至2.13亿吨,回用率突破36.2%,其中大部分用于溪流河道生态补水,实现“还水于河”,其余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等市政杂用,显著释放了水资源循环价值。
与此同时,厦门市持续完善再生水管网系统,在前埔、高崎等新建扩建水质净化厂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处理达标的尾水直接用于厂区绿化浇灌和周边市政用水,其出水水质大部分接近国家地表四类水标准,为再生水回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再生水的回用,不仅有效缓解了厦门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更构建起“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低碳转型:光伏项目开启绿色能源革命
2024年11月,厦门西柯水质净化厂屋顶上,545块单晶硅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在理想条件下每小时发电318.8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投运,成为厦门市首个“光伏+污水处理厂”项目,标志着厦门市污水处理设施进入“低碳融合”新阶段。
该项目利用厂区2760平方米屋顶空间,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均发电量达27万度,可满足厂区约5.4%的用电需求。按此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0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吨,相当于种植9400棵树产生的生态效益。光伏板在发电的同时,还为厂房提供遮阳隔热作用,有效降低空调能耗,形成“发电—节能—减排”协同的多重效益。
这一项目是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该公司以水质净化厂为核心,构建“节能技改+清洁能源+资源循环”的绿色低碳体系。通过构建智慧化水质净化厂系统,推动药剂投加决策、曝气决策的应用与实际生产工艺需求的相辅相成,持续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实现主要污水处理药剂单耗、能耗等指标环比大幅度下降。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探索绿电应用场景,除西柯水质净化厂光伏项目外,洪塘、下潭尾等水质净化厂同步推进屋顶光伏规划,预计2026年实现厦门市域内厂区清洁能源覆盖率超19%。这些创新实践让污水处理厂从“能耗大户”转变为“低碳先锋”,为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空间革新:上盖共享创造生态惠民新价值
2024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高崎、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盖绿化空间建设体育设施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2025年元旦,高崎水质净化厂上盖共享空间“花屿·悦海园”和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盖共享空间“古楼·悦动园”正式开园。这两处总占地11.5公顷的生态共享空间,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环形跑道和临海观景平台,“花屿·悦海园”已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古楼·悦动园”则成为周边居民运动健身的热门场地。

厦门前埔水质净化厂 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在水质净化厂上盖空间建设体育设施,正是厦门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路落到实处的生动写照。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从项目规划阶段就注重“生态”与“民生”的结合,推动治污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融合,“我们不仅要让污水变清,还要让土地‘生绿’、让空间‘惠民’,让市民在生态治理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王艳艳表示。
这种“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的模式,将污水处理箱体结构与城市功能、运营维护三大功能上下叠合。地下层密闭处理污水污泥,中间层通过智慧运管平台实现自动化管控,地上层则打造开放共享的生态空间。前埔水质净化厂三期扩建30万吨/日的处理规模仅占地9.85公顷,高崎水质净化厂20万吨/日处理规模创造5公顷绿色空间,土地利用效率较传统厂区提升3倍以上,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生态惠民的细节体现在每个设计环节,全流程隔音降噪处理使噪音处理效果远高于国家标准,先进除臭系统让厂区空气清新如初,再生水管网直接为绿化浇灌提供水源……“在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时,我们始终坚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新设计的污水处理箱体结构不仅从空间维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把利民惠民落到了每一处建设环节。”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炬表示。如今,这两座水质净化厂双双入选国家“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为高密度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厦门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十四五”征程,从2020年的基础能力建设,到2021年的资源循环利用,再到2024年的低碳转型和2025年的空间价值创造,厦门市水环境治理实现了“末端治理”到“系统增值”的跃升,从污水处理厂到生态综合体,从单一治污到多维度综合赋能,厦门市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持续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答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持续不断的“厦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