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概述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简称PFAS)是一类由碳链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氢原子被氟原子所取代。这类物质自20世纪40年代起便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消费品中,形成了一个包含超过14,000种化合物的庞大家族。它们独特的强碳-氟(C-F)键结构,赋予了PFAS出色的耐热性、防水性和抗油性。然而,这种稳定性也带来了环境及生物体内的极难分解问题,使得PFAS成为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威胁。
02PFAS处理技术
【 非破坏性分离技术 】
在面临PFAS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挑战的背景下,研发经济高效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迫切。目前,针对长链PFAS如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处理技术已有一定进展,然而,短链PFAS如全氟丁酸PFBA的治理却仍存在显著挑战。
非破坏性分离技术主要依赖各类材料来提取水中的PFAS。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可再生性,能够进行重复利用。然而,此类技术的关键限制在于其无法彻底降解PFAS,可能会产生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二次废物。

吸附与离子交换技术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它通过使用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来富集水中的PFAS。这些材料在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再生并重复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仅将污染物从一种形态转移到另一种形态,并未实现其真正的降解。因此,处理后的浓缩废物流通常需要进一步的二次处理。另一种技术是膜分离技术,包括纳滤(NF)和反渗透(RO)。这两种技术能够高效地截留长短链PFAS,去除率超过90%。然而,它们也面临着两个主要的挑战:一是需要处理产生的高浓度PFAS废液;二是膜污染问题可能导致运行成本上升。新型的反应性电化学膜技术正在开发中,它结合了分离与降解的功能,能够同步实现PFAS的截留和矿化,有望成为未来解决PFAS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

【 破坏性降解技术 】
破坏性降解技术专注于彻底分解PFAS,将其中的氟元素矿化为无害的氟化物,例如氟化盐。这一技术领域涵盖了多种方法,包括光催化还原、电化学氧化以及等离子体技术等。
光催化还原方面,中科大团队开发的KQGZ超级光还原剂能够在40~60℃的低温环境下高效断裂C-F键,将特氟龙等PFAS分解为碳资源和氟化盐,实现近100%的脱氟率。这一突破归功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有效促进了电子转移,为低温降解PFAS提供了新思路。
电化学氧化技术则利用芬顿辅助体系,通过硼掺杂金刚石(BDD)电极生成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OH),实现对29种PFAS的高效降解,同时保持较低的能耗。此外,集成吸附-降解材料如吡唑基金属有机框架(PCN-1003)不仅具有高吸附容量,还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能有效加速PFOA的脱羧降解。
等离子体技术通过气-液界面活性物质直接分解长链PFAS,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更是能达到99%的地下水PFAS降解率,且能耗较低。然而,热分解(焚烧)作为目前唯一工程化应用的破坏性降解技术,虽然能实现PFAS的彻底分解,但高温可能释放有毒气体,且高能耗与安全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揭示了实现可靠脱氟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PFAS在降解系统中的行为。Shendong Tan等在紫外光/亚硫酸盐体系中探讨了水合电子还原技术对多种PFAS的完全脱除机制,发现逐步脱氟过程中电子转移是限速步骤。而Sarah Glass等则探讨了非均相催化PFAS脱氟技术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两项重要研究均已发表在2025年第3(633)期Nature Water上。

03结论与展望
PFAS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这一复杂威胁。单一技术难以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但通过结合多种方法,我们有望取得显著成果。例如,可以采用分离与降解相结合的策略,利用功能材料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富集与原位分解。
结多技术手段,应对PFAS污染,强调的是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的治理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对PFAS治理技术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各国日益严苛监管标准的积极响应,更是保障公众健康和水资源安全的必要措施。未来,需要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与业界共同努力,确保解决方案的高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