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韵洞察

一纸ESG报告背后,中国酒业协会最新数据揭示了一个矛盾现实:行业在固体废物利用方面接近满分,却在治理机制上严重偏科。
10月16日,中国酒业协会在武汉发布的《2024中国酒业ESG指数报告》显示,酒类行业整体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平均已达99.63%,在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
然而,这份报告同时指出,酒业治理分指数(57.11)明显低于环境(64.98)和社会(71.49)分指数,合规管理指标得分更是低至43.43,成为行业ESG建设的最大短板。
酒业环境责任亮点
在中国酒业ESG论坛上发布的这份权威报告,揭示了酒类行业在环境治理特别是固废利用方面的卓越表现。
行业整体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平均高达99.63%,远高于许多其他工业领域。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酒企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持续探索。
例如,五粮液投建了全球最大的酒糟生物质发电项目,年减排CO₂达42万吨;茅台则构建了“高粱种植-酿造-废弃物”全链碳核算模型。
除了大型酒企,中小酒厂也在行动。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今年8月开展了固体废物非法倾倒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旨在及时清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固体废物违规堆存点位。
与出色的固废利用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业在ESG治理维度表现不佳。
治理分指数仅为57.11,明显低于环境和社会分指数。其中合规管理指标得分更是低至43.43,治理机制二级指标得分也只有51.93。
证券违规、审计意见非标成为行业治理的薄弱环节,拖累了整体指数表现。
治理机制已成为酒业ESG最明显的短板,反映出酒企在合规管理、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西部领先,东南沿海存短板
报告还显示,中国酒业ESG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 “西部领先、中部优势突出、华北东北与东南沿海各存短板” 的格局。
西部地区ESG指数以0.7273位居首位,其在环境治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中部地区以0.7127紧随其后,社会指数表现卓越,但在能源管理方面相对薄弱。
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维度稳健,但治理短板明显,拖累了整体表现;华北及东北地区则在三大维度上均表现疲软。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酒业正从产品输出、文化输出,大步迈向责任输出、价值输出的新阶段。
这一转变在数据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A股酒类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已达80%以上,远超A股的平均水平。
习酒等多家非上市酒企也已发布2024年ESG报告,显示出整个行业对ESG理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酒业ESG评级2.0上线
为促进酒业ESG发展,中国酒业协会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搭建了中国酒业ESG评级平台,并在2025年3月升级至2.0版本。
该平台已从最初的白酒、啤酒、葡萄酒3大品类,扩容至涵盖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露酒、果酒、威士忌、白兰地、利口酒及配制酒、酒精在内的十多种品类,实现酒类全赛道覆盖。
该平台引入了Deepseek大模型辅助ESG评级,是中国首个接入大模型的酒业ESG评级平台。
企业通过登录填报相关指标问卷即可进行ESG评级自评,并获得政策解读、案例参考、评级提升建议等一站式ESG服务。
面对治理机制的不足,业内专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责任云评价院院长张蒽建议,酒企应聚焦组织保障、战略规划、制度机制、能力建设四大核心发力,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
头部企业已经开始行动。72%的头部酒企已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洋河股份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已覆盖100%基酒批次,这些都是治理机制改善的积极信号。
同时,标准的完善也为行业提供了明确指引。今年10月22日,《生态白酒》团体标准将正式实施,重点规范了自然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控制和废物回收四大维度。
治理维度成为酒业ESG木桶中最短的木板,不仅显著低于环境和社会维度,也与行业高达99.63%的固废利用率形成巨大反差。
随着中国酒业ESG评级平台2.0的上线和《生态白酒》团体标准的实施,酒企有了更清晰的改进路线图。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酒品与文化的竞争,更是责任与治理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