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反硝化与外碳源反硝化的速率差异及对AOA工艺的影响
(来源 微信视频号:WATERCNWW1985)
一、内源反硝化与外碳源反硝化的速率差异机制
碳源可利用性差异
内碳源(如细胞内PHAs)为固态慢速释放碳源,需通过水解酶分解后才能被反硝化菌利用,其反硝化速率通常为17-48 mg NO3-N/(g·d);而外碳源(如甲醇、乙酸钠)为溶解性易降解有机物,反硝化速率可达120-900 mg NO3-N/(g·d)。这种差异源于底物传递效率:外碳源直接进入胞外代谢途径,而内碳源需跨膜运输及胞内转化,能量损耗更高。
底物饱和度的实验干扰
低浓度底物(如NOX<5 mg/L)条件下,反硝化速率可能受限于底物浓度而非碳源类型,此时内源与外碳源反硝化速率的差异可能被测试误差掩盖。但高负荷实验(如NOX>20 mg/L)下,外碳源反硝化速率仍显著高于内源。
微生物代谢活性限制
内源反硝化依赖微生物内源呼吸,其电子传递链效率较低。研究表明,添加胞外聚合物(EPS)作为氧化还原介体可提升内源反硝化速率42%,但仍无法达到外碳源水平。
二、AOA工艺中脱氮与除磷的竞争关系
碳源分配矛盾
AOA工艺通过厌氧-好氧-缺氧分段实现脱氮除磷,但内碳源(如PHAs)需优先用于释磷(厌氧段)和反硝化(缺氧段)。当碳源不足时,反硝化菌与聚磷菌(PAOs)的竞争会导致除磷效率下降。例如,厌氧区NO3-N>1.0 mg/L时,PAOs释磷速率降至2.4 mg/(g·d)。
泥龄调控的局限性
AOA工艺需长泥龄(SRT>20d)保障硝化菌优势,但长泥龄会促进聚糖菌(GAOs)增殖,进一步争夺碳源。实验表明,30℃下SRT≈10d时,GAOs对乙酸盐吸收速率高于PAOs,导致除磷率下降15%-20%。
动态平衡的可行性
通过优化分段进水比例(如60%碳源分配至反硝化段),可在保证TN去除率>80%的同时维持TP去除率>70%。但需精确控制DO(好氧段>2mg/L,缺氧段<0.5mg/L)及HRT(缺氧段≥4h)。
三、解决方案与工艺优化方向
碳源补充策略
固相碳源:如秸秆、生物炭等缓释碳源,可平衡反硝化与释磷需求;
EPS剥离技术:通过超声剥离活性污泥EPS(BOD5/COD≈0.45),提升内碳源利用率。
工艺耦合改进
AOA-MBR:膜分离延长SRT至30d,同时通过曝气控制DO<0.3mg/L,抑制GAOs;
短程硝化-反硝化:减少NO2-→NO3-的氧耗,降低碳源需求30%。
微生物强化
投加固定化反硝化菌(如Pseudomonas stutzeri)或PAOs菌剂,可提升反硝化速率至外碳源水平的70%-80%。
四、结论
内源反硝化速率受限于碳源释放机制,难以达到外碳源水平。AOA工艺中高效脱氮与除磷的协同需通过碳源精准投加(如EPS剥离)、工艺参数优化(如分段进水)及微生物强化实现。未来需开发低碳/零碳脱氮技术(如硫自养反硝化),以彻底解决碳源竞争矛盾。
内源反硝化与外碳源反硝化的速率差异及对AOA工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