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谁能想到,垃圾渣土、污水处理厂污泥、造纸厂废料等未经中和无害化处理,竟被包装成“营养土”在电商平台大量销售。记者在江苏淮安、安徽亳州等地溯源调查发现,具备一般固废处置资质的工厂为了获取处置补贴费用,大量接受城镇污水厂、造纸厂等工业污泥,以及废弃渣土等作为原料。(10月28日 澎湃新闻)
多位从业者直言,近几年,营养土已取代有机肥,在线上销售火爆。同时,为了规避风险,不少厂家还推出所谓“农家肥”,实际成分和营养土相同。有专家指出,工业污泥实际上属于“危险废弃物”,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不得作为营养土使用。
一袋袋散发着异味的“营养土”,实则是包裹着健康陷阱的工业废料。这种荒诞的转化背后,是一条从固废处置到电商销售的黑色产业链,更暴露出监管体系中的多重漏洞。当本应被严格无害化处理的危险废物,堂而皇之流入寻常百姓家的花盆与菜田,其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
工业污泥变身“营养土”的第一步,始于资质的滥用与补贴的异化。一些具备一般固废处置资质的企业,将政府给予的处置补贴当作牟利捷径,打着蚯蚓养殖等合规项目的幌子,大量接收酒厂、食品厂、造纸厂的污泥原料。这些企业本应承担的无害化处置责任被抛之脑后,简单过筛便完成“加工”,既赚了处置补贴,又省了原料成本,双重收益让不法商家趋之若鹜。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污泥在处理过程中会添加大量化学试剂,本身已携带多种重金属,却被直接用于“营养土”生产。
电商平台的监管缺位,则为“毒营养土”打开了面向全国的销售窗口。线上店铺将黑渣状的污泥包装成“花香泥”“有机营养土”,用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部分热销链接销量惊人。平台对商品原料的审核流于形式,既未要求商家提供合规的成分检测报告,也未对模糊的发货地址进行溯源核查,使得“擦边球”式的虚假宣传畅行无阻。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将“营养土”换名为“农家肥”,利用消费者对传统肥料的信任规避监管,进一步放大了风险。这场骗局最沉重的代价,最终由普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买单。
斩断这条产业链,关键在于刺破“合规伪装”与“监管盲区”。对具备固废处置资质的企业,不能只看资质文件,更要核查实际处置流程与原料去向,将补贴发放与无害化处理效果直接挂钩。电商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原料溯源与检测报告备案制度,对低价热销的“营养土”实施重点排查。而消费者也需警惕明显低于市场合理价格的产品,避免为潜在风险买单。
污泥不该是牟利的“黑金”,补贴更不能养出污染的“毒瘤”。唯有让监管长出牙齿,让违法成本高于收益,才能终结这场以健康为代价的生意,还消费者一片真正安全的“沃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