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玲教授进行专题学术报告
雷晓玲,女,出生于1967年9月8日,教授,重庆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河海学院水处理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1]
主要经历
1986-1991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
1991-1994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硕士
2002-2005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 硕士
1994-1995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 助理工程师
1995-2002 深圳市水务局 工程师
2004-2005 苏伊士中法水务(澳门)发展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2006- 重庆交通大学 教授
2011-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研管理处 副处长 教授
参加学术团体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 编委 《环境科学与技术》 特约编委 国际水协(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会员[1]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
城市给水排水水质、工艺及管网系统研究; 膜技术机理研究; 水环境污染物流动、扩散机理研究; 城市水务管理; 低碳技术与“碳交易”。
获奖情况
2010-“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 2010-“全国水利水电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 校“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老师” 2009-“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 2001-“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获 2000-“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
雷晓玲,女,1967年9月出生,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侨联特聘专家,荣获2019、2020村镇水环境“中坚力量”、“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现担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 [7] 。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环境工程专业。主持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自主研发获国家专利授权16项,并成功完成成果转化;主编出版学术著作5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音像专著1部;主编/参编地方标准20余项 [8] 。
- 雷晓玲
- 中国
- 汉
- 陕西渭南澄城县
- 1967年9月8日
- 清华大学
- ,长期从事生态环保领域行业管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市场服务等一线工作。成功组建了山地村镇安全饮水、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与三峡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低碳经济与碳交易三个特色研发团队。
- 教授
-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
主要经历
1986-1991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
1991-1994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硕士
2002-2005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 硕士
1994-1995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 助理工程师
1995-2002 深圳市水务局 工程师
2004-2005 苏伊士中法水务(澳门)发展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2006- 重庆交通大学 教授
2011-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研管理处 副处长 教授
参加学术团体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 编委 《环境科学与技术》 特约编委 国际水协(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会员 [1]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
城市给水排水水质、工艺及管网系统研究; 膜技术机理研究; 水环境污染物流动、扩散机理研究; 城市水务管理; 低碳技术与“碳交易”。
奖项及荣誉
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 ;
2020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3] ;
2020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6] ;
2020年,重庆市侨联特聘专家 [4] ;
2020年,“村镇水环境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9年,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2] ;
2019、2020年,村镇水环境“中坚力量”;
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泥沙输移规律及航道整治技术”, [9] 一等奖;
2017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我国碳市场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应用示范”, [10] 二等奖;
2016年,“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 [11] ”;
201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研究与推广应用”, [12] 三等奖
2010年,“全国水利水电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人;
2010年,重庆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老师” ;
2009年,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人 ;
200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 ;
2000年,“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