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英民
- 中国
- 汉族
- 1964年12月
- 参考资料
2015年4月1日,环保界流传着时任环保部污防司司长赵英民升任环保部党组成员的消息,当圈内人士纷纷“恭喜赵部长”时,赵英民笑称其为“愚人节的玩笑”,别引起误会。
一年后,2016年4月的环保部官网上,52岁的赵英民已是排名第四的副部长,成为环保部“一正四副”里的第二个山西人,和第四个“60后”。
5个月前,赵英民刚升任环保部总工程师。在此之前,他先后在科技标准司、污防司任司长,是具有十一年正司级资历的“老司长”。
赵英民是科班出身,本科和硕士分别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还是北京工商大学校友会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后组建为食品学院)分会的第一届理事。2003年获得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
赵英民1989年3月进入原国家环保局,2004年至2005年7月,受中组部派遣,在贵阳市挂职任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结束后便任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2013年10月任污防司司长。
“群众对他的普遍评价是长得帅。”一位环保部系统的工作人员说,“对小同志亲切温和,对处长们比较严,是做事特别有想法的领导。”
这个听上去很像是“明明可以靠长相却偏偏要靠才华”的官员还是个摄影爱好者,办公电脑的屏保和微信朋友圈都是自己的摄影作品,也还曾友情担任环保产业圈内摄影比赛评委。
综观赵英民多年的论述,强调环境质量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是其核心观点。他相信“政府严格执法必然会创造治理领域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市场不仅需要提供传统的污染减排的解决方案,更需要提供环境质量改善的解决方案。”
紧扣“环境质量”牛鼻子
赵英民在环保部将分管水气土三司和国际合作司。
这位新任的副部长分管的部门也是新成立的。2016年3月,环保部不再保留污防司、总量司,新设置水、大气、土壤三个环境管理司。在随后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陈吉宁解释重新划分三司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环保工作的核心”。
近几年来,环保部反复强调“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理念。其实,多年来,从自己主管的环保科技和标准角度,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紧扣“环境质量”牛鼻子也被赵英民反复提起。
“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以此为目标考核各级政府的环保工作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08年初,环保总局尚未升为环保部时,赵英民在一篇“学习十七大”的文章即已提到。
他在文中强调:“地方政府应该首先承担起责任,一旦环境质量目标成为考核地方党政领导政绩的指标,各级党政领导人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改善环境质量的达标上,而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这个时候,环保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和坏就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相一致。”
赵英民常提到国际环境保护经验中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污染物排放控制为核心的环境管理阶段,二是以环境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环境管理阶段,三是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的环境管理阶段。
我国压缩型、复合型的污染特征决定了这三个阶段相互交叉重合。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总量控制和质量改善的探讨。
因“十五”的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COD这两项污染物第一次被列入约束性指标,原环保总局与各地签订了责任书,由此开启了总量控制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系统倾力而为的减排历程。但从管理逻辑上和实际操作上,总量管理又与环保部门其他业务存在交叉甚至矛盾之处。
2011年,在严重的雾霾和美国大使馆监测的影响下,公众不再相信被统计出来的蓝天,PM2.5这一专业指标进入了公众视野。赵英民所在的科技标准司加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步伐,次年2月,纳入PM2.5指标的新标准颁布,被业内称为叩响了转型的“发令枪”,中国环保工作开始进入污染控制与质量管理兼顾的新阶段,2013年、2015年颁布的“气十条”、“水十条”都落实了这一理念。
而对于风险管理,科技标准司下设环境健康处,建设项目审批时要加强对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评价,也被赵英民频繁提起。
偏爱环境服务业
赵英民和媒体互动颇多,几乎每一个他主持的文件颁布,都会在环保部官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上看到赵英民的解读。在任总工之后,赵英民和媒体的接触渐渐变少,最后一次曝光是201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3月11日,在科技界31组“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节能环保支柱产业”的主题讨论中,赵英民回应了三位政协委员的问题。
除了强调环境质量为环保核心,支持环保产业,尤其是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是赵英民常常提起的另一个观点。他也曾多次到聚光、科行、凯天等环保企业和工业园区视察,曾兼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赵英民认为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防污治污、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和水平。而环保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则是环境服务业比重加大,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例通常在50%以上,而我国的比例尚在20%以下,尚处于产业化初期。
何为环境服务业?赵英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过比喻:“从自己在家做饭到去餐馆就餐,吃饭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却带动了餐饮服务业的成长。”
每一个产业的成熟的过程都是: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产品,最后是依托在这个产品上基于知识的高附加值。环保产业也一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因而基于知识的环境服务业的比重决定它的产业成熟度。
谁来做环境服务工作?企业应是主体,政府仅强调效果,对过程和方法只做规范,不做干预。
早在2006年,赵英民就建议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环保咨询类的环境科研院所,要逐步向企业化转制。甚至直接批驳:“部分环境科研院所长期不做科研,游离于环保主战场之外,环科院成了‘环评院’;总局直属院所与高校、中科院在环境重大战略研究方面差距正在拉大,与环境管理紧密相关的学科优势正在减弱。”
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地质专家黄润秋先后屡新环保部之后,新副部长、老环保人赵英民同样是科技背景出身。新设三司、监测监察的垂直管理、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环评制度改革……环保部的机构设置和改革越来越彰显科学标签,“60后”部长及其统领的环保部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