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澍,男,1950年8月生,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1984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1991年),长江学者(2000年)。
陶澍主要研究微量有毒污染物排放、行为、归趋和效应等区域尺度环境过程;建立了中国高分辨多环芳烃排放和全球多环芳烃排放清单;证明了同分异构多环芳烃在迁移过程中的分异;建立了多介质源解析方法;在污染物区域环境归趋研究中,建立了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多介质模型、阐明了决定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异的主要机理、建立多环芳烃从产生、迁移、暴露到健康危害的系统模拟方法、揭示了有机氯农药摄入量与人体组织残留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多环芳烃呼吸暴露对中国人群的健康危害,将基因易感性等参数的变异特征引入风险模型,定量阐明了健康风险的变异和不确定性。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ES&T论文18篇。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973课题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目前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亚太分会主席、ES&T顾问编委、IEAM、EP、JEGH、JESH等国际刊物编委。
陶澍,1950年8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环境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7年陶澍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硕士毕业;198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 。还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亚太分会主席、ES&T顾问编委、IEAM副主编及EP、JEGH等国际刊物编委。
陶澍主要研究微量有毒污染物排放、行为、归趋和效应等区域尺度环境过程。
- 陶澍
- 中国
- 上海
- 1950年8月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美国堪萨斯大学
-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1981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获得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获得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1月,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
成果奖励
1989年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鸭绿江污染防治
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河治理环评
人才培养
2001年全国模范教师
1995年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2009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0年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优秀环境工作者奖 |
1994年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届优秀环境工作者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 |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学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 |
中国化学学会环境化学分委会委员 | |
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亚太分会主席 | |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4-6,8届成员) | |
国家教委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分委会副委员 | |
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审组(地理)成员 | |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编委 | |
J.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委 | |
China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 | |
J. Sedimentation编委 | |
ES&T顾问编委 | |
IEAM副主编 | |
EP、JEGH等国际刊物编委 | |
《地球科学进展》编委 | |
《环境科学学报》编委 | |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 |
《土壤与环境》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