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细化工协会、全国功能高分子行业委员会、中国化工学会水处理委员会首席专家严瑞瑄教授
专家:水处理工艺离不开化学品
水污染和雾霾是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百姓最为关心也议论最多的热点话题之一。污染给环保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一片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水处理化学品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是否存在差距?企业如何抓住当前的巨大商机?企业如何适应和接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近日笔者采访了中国精细化工协会、全国功能高分子行业委员会、中国化工学会水处理委员会首席专家严瑞瑄教授。
严瑞瑄介绍说,我国水处理化学品起步于70年代引进大化肥的时代,在此之前的各种工业和生活污水基本都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应用并排放的。但当人们发现现代化化工厂、石化厂、钢厂大型设备装置每天的耗水量竟然和其所在城市每天的总用水量相当、由于水系统的故障导致设备过热不得不停运、工业冷却水系统竟然由于水的腐蚀导致管道泄漏而使全系统停车等诸多现象时,才意识到水处理之重要性。
但是,怎么处理水?水和化学品是一种什么关系?什么样的污水加什么样的药剂?冷却水又要加什么药剂?什么样温度的水又要用什么样的药剂?沧州的水和辽河的水又有什么区别?……
一系列关于水处理化学品的问题和研发就随之展开了。
最早的水处理就是向污水里撒些石灰粉、明矾等,即所谓的化学法。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水处理技术工艺发展很快,但基本可以划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四大类。
严瑞瑄提到,曾有学者大胆设想,能否在水处理工程中彻底淘汰化学品?但是,迄今为止,不管是哪一类用水也不管哪一种水处理工艺,几乎都离不开化学品。而所谓的物理法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物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