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肩扛责任 实干创新 30年谱写春华秋实 ——访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王洪春 |
|||
|
|||
2014年,宜兴环保产业界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鹏鹞环保,迎来了其成立30周年的日子。30年,对于平均寿命只有3年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而一个民营企业,能在30年持续勇立潮头,引领一个产业的进步,那就是一个奇迹了。让我们一起走近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洪春,了解“鹏鹞”这个产业“骄子”用30年历史谱写的春华秋实。 责任凝结成的鹏鹞精神 “企业做大了,就两个字——责任,不是创造多少利润的问题,而是员工的依靠、政府的期望、社会的要求。”谈到30年来对企业发展的感悟,王洪春如是说。 在鹏鹞公司的文化墙上,记者看到了“服务社会利益群体”,“永不言败追求卓越”这样的宣传语。我们依稀感觉到,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一种用责任凝结成的“鹏鹞精神”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脚踏实地,弘扬正气,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尤其一个正字,包含了很多东西,代表了鹏鹞做人做事的态度。投机取巧可能会得到一时利益,但从长久来看,总要出问题的。”王洪春用以上话语总结企业之所以成功的心得。如果说,“永不言败追求卓越”是指引鹏鹞不断取得成功的企业精神的话,那么王洪春口中的“脚踏实地弘扬正气”应该是鹏鹞精神背后最核心的支撑,也是鹏鹞团队的主流价值观,这让鹏鹞公司多年来在各重要的转型节点,都能以产业高度、市场需求、客户满意等方面为出发点,用正的思维去创新,用正的思维去突破,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一个产业的进步。 鹏鹞精神成就了一个辉煌的企业,同时更成就了一支优秀的团队。“鹏鹞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我们的员工工龄都相当长。”谈到团队,王洪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一个民营公司,既要做负责任的企业,又要被市场天天追着打。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脚踏实地向前冲的文化。必须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才对得起自己和员工、国家和社会。”当谈起员工队伍稳定对于企业的意义,王洪春这样说:“我们员工队伍的稳定,不是建立在依赖某个岗位而换取安逸生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企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干出来的稳定。这种稳定对企业来说,是持续正向的价值推动。”要责任,要生存,让鹏鹞锻炼出了一支不但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的优秀团队,这是鹏鹞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驱动下的行业先军 “中国环保很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都是鹏鹞率先倡导的,包括BOT模式,我们最早在1997年就尝试,其他企业2000年中期才开始应用。政府关于BOT指导意见的制定,鹏鹞都参与其中。”说起鹏鹞对于整个行业的贡献,王洪春显得自信和霸气。其实,这种霸气来源于鹏鹞公司30年来对行业持续的创新和引领。 从环保设备生产到环保工程承包,再到水务运营商,鹏鹞环保的每一次变革都走在宜兴乃至全国环保企业的前列。 早在1986年,鹏鹞就创办了宜兴第一个环保研究所,中国最早的一大批环保水处理设备都由鹏鹞率先研发生产。1990年前后,鹏鹞已经成长为国内环保的知名品牌企业,宜兴的一些企业纷纷学习鹏鹞的产品和技术,宜兴环保产业开始生根发芽,奠定了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的基础。 然而,当宜兴大多数的环保企业还在进行设备生产时,鹏鹞人已经意识到单靠产品的发展很难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探索一条新路。于是勇敢的迈出了“工程承包”一步。以工程总承包为抓手带动相关制造业,在鹏鹞进行工程项目承包的若干年里,宜兴环保企业紧随其后,承接了国内大量的环保工程项目,使得宜兴环保产业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也进一步做大了环保产业。 随着环保工程项目承包所取得的成功,鹏鹞人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把目光放到了水务投资运营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设备制造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优势探索水务投资项目。1997年,鹏鹞与公主岭市洽谈水务投资项目,该项目最终以BOT的方式成功建成并运营,该方式倡导了投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服务为一体的水务投资新模式。此举开创了中国水务项目民营化、企业化运作的先例,震动了业界。 当岁月的时光走到现在,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府对环境产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引来了大批外资背景、央企背景的公司介入这个行业,鹏鹞环保又一次站在了需要创新发展的十字路口。“目前,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全面发展,但产业水平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鹏鹞下一步要从精细化上下功夫,包括工程建设、营运管理方面,将企业做强,而不是一味的做大。目前的事实是,我们在项目营运方面的收入的比例占到了全公司的60%左右。”说到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王洪春强调了精细化,强调了做“强”而不是做大。这是鹏鹞的新方向,这似乎也是宜兴环保产业、中国环保产业的新方向。 黄埔军校谱写春华秋实 30年的创新发展,30年的春华秋实,鹏鹞环保不仅创造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神话,更因为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环保企业家而获得了宜兴环保“黄埔军校”的美誉。“鹏鹞是宜兴环保的黄埔军校,这是历史造就的。”说到黄埔军校,王洪春娓娓道来:“鹏鹞从1984年创立,当时中国还没有环保的概念,鹏鹞在后来的发展中培养了很多人才,以至于之后宜兴很多环保企业的老板或骨干,都是从鹏鹞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面,宜兴环保产业发展初期70%~80%的环保设备产品都是由鹏鹞率先研发的。现在宜兴的环保产业以水处理为主,根源也是鹏鹞就是做水处理的。作为引领者,鹏鹞环保成了一个造就人才的地方。鹏鹞发展30年,为行业培养的人才是公司现有人才数量的数倍。”宜兴现有大大小小的环保企业1000多家,如果追溯历史渊源,大部分都和鹏鹞有关系。他们在环保水处理领域各有所长,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宜兴环保产业的基石,这是鹏鹞这所黄埔军校30年谱写的春华秋实。 一所名副其实的环保界“黄埔军校”,鹏鹞环保一方面培养了大量“学员”,一方面被学员追着跑,用跑出来的领先优势又和“追赶者”合作,鹏鹞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行业。王洪春这样评价:“一方面,鹏鹞每一个阶段,都培养了一大批学员。另一方面,鹏鹞每前进一步,他们就模仿学习,紧跟上来。这倒逼着鹏鹞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提高。”“鹏鹞现在的模式,对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要求非常高,其他企业模仿难度提高,所以跟其他企业也形成不了竞争关系,大家协同发展,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对于当前鹏鹞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王洪春这样描述。 然而,鹏鹞对行业的贡献远远没有结束。2010年,鹏鹞投资建设了一个20万平方米的鹏鹞环保科技创新园,它充分利用鹏鹞的技术、资质、制造、管理经验作为平台,整合周边的环保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宜兴环保产业向纵深化发展。谈到平台的意义,王洪春说到:“产业服务平台最大的功能是整合,把无序变成有序。像鹏鹞产业园、像国际环保城,是高塍镇的两大产业服务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鹏鹞产业园是对于销售端的整合功能,包括工程、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而国际环保城,是对于供应端的整合,包括设备、产品、企业等。两大平台之间应该是一种协助的关系,鹏鹞产业园的企业是采购方,而国际环保城的企业是供应方。仅我们鹏鹞一家企业,每年在国际环保城的采购额就有近亿元。”王洪春对产业平台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一语中的。 30年,造就了一个行业的黄埔军校,30年,成就了一大批环保企业,30年,还积淀了大量技术经验和模式,30年,更奠定了一个根基扎实的起点,指引着鹏鹞向着下一个更加辉煌的30年迈进。(刊于《中国环境报》2014年4月1日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