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治水”作为新加坡的国家战略任务,经过近50年的创新发展,新加坡的水源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4个水源并举,被新加坡人比喻为“4个水龙头”。 4个水龙头不仅保证了每一个居民都能享用自来水,而且新加坡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近半个世纪前新加坡立国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面对电视镜头哭了:一个“水”字,挡住了所有发展前景,没有水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础。新加坡如何从一个贫水国蜕变为水务强国?日前,本报记者赴新加坡,走访了新加坡国家水务管理机构、水厂、大学研究中心等,探寻这一转变背后的故事。
对于新加坡而言,水比军队更重要。 “治水”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经过近50年的创新发展,新加坡的水源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4个水源并举,被新加坡人比喻为“4个水龙头”。 4个水龙头不仅保证了每一个居民都能享用自来水,而且新加坡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
每年6月,国际水资源周都在新加坡举行,国际水务技术、水务管理的顶级专家风云际会,探讨水资源的解决方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新加坡已成为城市高效用水及创新水循环科技的范例”。
故事 1:一滴雨水也是宝,人人都是卫生警察
60岁的出租车司机林师傅听说记者采访水故事,就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建国时李总理掉眼泪是着急啊,怎么能让200多万人生存下来,水肯定最重要。李光耀广罗人才,请回地质学家勘探地形,设计修建了第一批蓄水池。”
林师傅又讲了一个烟头的故事:一个乘客在出租车停下后随手把烟蒂丢在下水道旁,警察命他捡起烟头并罚款200新元(约合1000元人民币)。警察对乘客说,“算你运气好,如果掉进下水道,罚款就是500新元。从这些下水道收集的雨水是大家的饮用水,丢垃圾就是污染我们要喝的水。”
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新加坡人人都自觉当起了卫生警察,监督环境卫生,保护雨水。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1日生效的环境公共卫生(修正)法案,又进一步加大了对丢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初次违例,罚金维持在300新元,若初次被控上庭,最高罚款额从1000新元增至2000新元;第二次被控者最高罚款从2000新元增至4000新元;第三次或以上被控者的最高罚款从5000新元增至1万新元。
故事 2:海水淡化,成本虽高价不高,能满足新加坡25%的供水需求
2005年9月,新加坡的首座海水淡化厂启用,这座位于大士的新泉海水淡化厂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水,标志着新加坡有了第四个水龙头。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厂大泉海水淡化厂竣工,每天可生产淡水31.85万立方米。预计2060年,淡化海水将满足新加坡至少30%的供水需求。
由于水的重要性,与其他国家不同,新加坡公共事业局统管国家与水务相关的策划、管理、维护,所有水务相关的工厂、设备都属于公共事业局。但新泉海水淡化厂是第一个公共机构与私人企业界合作的项目。新泉和大泉海水淡化厂由公共事业局立项、招标,新加坡凯发水务集团设计、建造、拥有和运营。公共事业局与凯发签订20年和25年协议,按双方协议价收购淡水。虽然海水淡化目前成本较高,但公共事业局在向用户收取水费时按综合平均价。
2013年,投资10亿新元的大泉海水淡化厂投产后,新加坡的第四个水龙头有了每天45万立方米的淡水生产能力,达到新加坡水需求的25%。
故事 3:水务科研世界领先,得益于政府对企业研发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2011年3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说,“新加坡在5年间注资2.4亿美元发展水务科研。新加坡已成为城市高效用水及创新水循环科技的范例。”
新加坡水务发展走的是一条科技创新的路。污水处理、新生水生产和海水淡化所采用的膜技术,新加坡在几十年科研基础上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公用事业局内的水供科技、培训及网络中心(简称水务中心)为新加坡水务科研提供一个战略性平台,海内外水务企业都可以此为跳板。
这里的水务研究分析实验室与技术测试场毗邻,不仅为公用事业局提供可靠水质数据,也为全国水务科研项目免费提供测试平台。
新加坡政府已经确认水和环境科技是3个主要增长的领域之一。新加坡政府设立了环境与水务发展理事会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新加坡还设立了“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奖励那些应用革新技术或贯彻政策方案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故事 4:“中水”净化后,因超纯净而不被提倡饮用
收回每滴用后水,经先进的膜技术及紫外线科技净化处理后生产出新生水。这是新加坡最具科技创新意义的工程,创造了新加坡的另一个水龙头:新生水。从2002年1月第一座新生水厂投产至今,新加坡已经有了4座新生水厂,新生水可基本满足全岛30%的用水总需求,当局争取在2030年将这一指标提高到50%。
记者来到新加坡第一座新生水厂——位于东部的勿洛新生水厂。马特文带记者参观了新生水的生产过程。新加坡将全国的生活及工业废水通过与雨水完全隔离的系统收集到废水处理厂,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国际标准的“用后水”(中水)作为新生水水源。
过滤后的新生水是超纯净水,它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从干净的角度饮用完全没有问题,不提倡饮用是因为太干净到没有任何矿物质。因此,新生水主要供应给工商业用户用于晶圆制造、电子业、电力发动、冷气冷却等。据称,工业界对新生水的需求从2003年的每天1.8万立方米激增到今天的每天27.3万立方米。这种超纯净、高质量的回收水,奠定了新加坡在创新水务管理方面的国际地位,在2007年荣获斯德哥尔摩水资源奖。
回收污水的现代化深隧道系统是新加坡的又一创新工程,深隧道阴沟系统是一项兼顾到下一个世纪百年大计的长期、有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樟宜供水回收厂每天可处理80万立方米的用后水,相当于320个奥林匹克型游泳池的水量。世界水资源权威毕斯瓦教授说,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流失率全球最低。
故事 5:推出“我们的水源”认养计划,每个人都成为水的守护者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说,“没有一个国家比新加坡更擅长管理水资源。”
新加坡政府呼吁新加坡人在更大程度上将蓄水池和水道视为自己的产业,珍惜水源,保持蓄水池、沟渠及集水区的清洁。“我们的水源”认养计划是鼓励每个人都成为水的守护者,许多机构都参与两年的维护水源和水道活动,以培养珍贵水资源你我共有的精神。对于没有经历过新加坡缺水危机的青少年,勿洛新生水厂的访客中心,是普及新生水科技知识的园地,也是青少年爱水教育的基地。
公用事业局负责公关官员林秀徽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请知名的歌星影星做节约用水的代言人,借助亲善大使“活力水”传达这些信息。拟人化的“活力水”以欢乐互动的幽默短剧和馈赠礼品甚至个性化的动画系列及网络互动游戏,走入人群中,提高年轻人的节水意识。据介绍,新加坡的目标是将该国人均家庭用水量从目前的每天153公升减到2030年的每天140公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