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新感知9月18日讯 9月17日至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30余名记者赴山东省采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媒体的外国记者。采访期间,记者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在见面会上,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问题,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对此作出详细解答。
侯翠荣介绍,水是黄河的命脉,黄河流域生态好坏与水环境质量密切相关。近年来,山东按照 “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思路推进水质改善,成效显著。除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9年保持Ⅱ类水质外,流域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也已连续4年超过90%,重点通过三方面工作保障水环境质量。
一是抓好源头治理。水环境质量问题根源在陆上,核心是治理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黄河流域涉及山东9市25个县(市、区),目前17个县(市、区)已实现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接近900万吨,3万余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流域内所有工业园区均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所有化工园区实现污水 “一企一管、明管输送”,确保污水排放全程可追溯、可管控。
二是抓好常态化问题排查整治。污染治理需持续发现并解决问题,山东常态化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同时通过日常抽查、河长巡查等手段及时处置问题。此外,还依托有奖举报等监督渠道,借助群众力量排查问题。
三是抓好区域协同共治。流域治理是系统工程,需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发力。2021年以来,山东与河南省签订两轮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作为受益方累计兑付河南2.5 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同时组织涉及跨县断面的133个县(市、区)全部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全兑付,“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收益” 的共识已形成。
随着水环境质量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质量持续提升。消失近60年的中华鳑鲏回归济南,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江豚重现黄河口;泰安东平湖、黄河(东营段)成功建成全国美丽河湖,东营市黄河口湾区成为全国美丽海湾。
中国山东网记者 焦竞赛 报道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