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下的新人类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毫无疑问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思维”,“颠覆”,“大数据”成为这个时期的热门词汇,毫无疑问,他正全面而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运行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想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这些科技成果对环保产业的影响。
我们尽量避免宏大叙事的方式,仅从移动互联对人的影响谈起。
移动互联时代下的新人类:智慧公民和极客。
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细化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每一位公民应当享有利用环境资源,保护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并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基本上都是靠教育和教训认识到这一点的,远的如国外《寂静的春天》,拉夫河谷事件,日本的水俣病;近的如镉米、血铅、癌症村,层出不穷,发生在无锡、邯郸、兰州、武汉…..层出不穷的城市水污染事件,风起云涌的PX事件,垃圾焚烧厂事件。这是一条惯性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基本遵循随着经济水平和公民素质的提高,经过生产—污染—公众事件—立法—治理—环境恢复的路线。其中还有一个通行的规律,那就是,大众对于环境污染的结果,总是滞后的,延时的。社会委托政府对环境进行治理,并通过各种相关机构(监测机构,NGO组织)验证实施效果。而在今天,这个路线和模式,有可能被移动互联所改变。
在移动互联时代,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人们的所有行为,都能产生数据。这个方面,看看淘宝,京东,微信和亚马逊即可一目了然,数据在无处不在的终端与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实时上传发布。第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无孔不入,手机(或其他可佩戴设备)成为人们的第七感,在圣斗士中需要爆发小宇宙才能获得的能力,现在变得稀松平常。在这个终端,人们可以找到最合口味的餐馆、最方便快捷的路线、最受欢迎的电影,人们只需贡献自身体验的一小部分,即可获得海量的数据服务。这就是笔者试图阐述的“智慧公民”的含义,个体的能力被整合,同时被放大,形成一个更为强大的力量。在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双重作用力的叠加下,会产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在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形下,人们有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希望知道自己周边的环境质量,而不仅限于政府公布的管网监测数据(有时甚至延后了数小时甚至数天),人们想清楚的知道身边的具体环境指标,如房间内的空气质量,家里的自来水出水,身边的河流水质,脚下的土壤。这个需求在信息时代,变得更加具体而又明确。
当人们出现了具体而又明确的需求时,这个时代下的另一批人出现了,那就是“极客”。极客的定义是一群具有极致精神的人,乔布斯是他们的宗教领袖,雷军是他们的追赶目标。他们的手段,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用极致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用服务产生的数据,形成迭代的产品进化能力。
极客+环保
当这批人,遇到全社会数亿人具体而又明确的环境需求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样“化学反应”呢?让我们简单看几个案例:
马云通过大自然协会,支持“我测我水”的活动,再次祭出“价值观+人民战争”的杀手锏,据香港文汇报的报道,这个行为传递了这样的信号:“是的,你可以检测这些东西,你有权检测你喝的水以及呼吸的空气中都有些什么”,并有权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强的信息。笔者详细的了解了“我测我水”的检测包,检测内容包含了pH,大肠杆菌,余氯等指标,应该说,涵盖了水质的安全范围,但从易操作性来看,仍有大幅的改进空间,所以目前从“我测我水”的网站来看,目前上传的数据并不算多,也可能是这项活动仍在起步阶段。
墨迹天气据说用户量以亿级来衡量,目前也开始进入硬件市场,据悉,这款产品将采用金属外观,工艺类似MacbookPro外壳,机身简洁充满艺术感。除了检测PM2.5,还将提供气压、温度、空气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从宣传图片不难看出,产品顶部还带有LED显示功能。海尔的水质盒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以为客户提供净水机管理服务为切入点,进而掌握客户家中饮用水的质量。
互联网的小动作,能影响环保的大行业吗
虽然环保地图,污染地图等等公益产品已经出现数年,但上述的三个产品,却和他们有本质不同,那就是以满足需求为入口,在为个体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完成数据的采集和积累。类似于google,淘宝和高德地图,这种依据市场规律而规划出来的产品,无疑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这些产品及其实现的功能,在专业的环保行业人士面前,显得相当的业余,如同一个人,足以藐视蚂蚁的渺小,但如果蚂蚁的数量以百万,千万计呢,那时还能笑得出来吗。如果客观的从其他几个方面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模式的可怕之处:
第一、大数据的威力。上述的三方产生的监测数据,虽不准确,但真实(相对应的是官方数据,虽准确,但不真实,你懂得)。大数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只看关联,不问因果。只要这些数据是用同一种方法来产生,人们就可以将海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与现有的一些数据成果相关联,比如,将这些统计出的数据与国家公布的环境指标,进行验证和比较,就可以快速的发现规律。将模糊数据进化为可信数据。类似于google用搜索密度预测流感,准确度超过美国卫生署。事实上,微软正在基于社交数据来预测空气质量。
第二、市场的威力。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极客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致精神令人生畏。更何况先进的监测技术,比如生物学监测,毒理学监测早已开发并应用,现在只是缺少大规模应用而已,随着环境监测从政府需求转变为民众需求,相信没有商家会放过这样一个庞大而且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诱惑下,迸发出来的活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关联的威力。当环境质量(家用监测设备)、GPS(手机)、人类健康指标(可佩戴装置)三个大数据进行关联的时候,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很轻松的进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在这个背景下,各种设施和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甚至特定地区,特定设施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将变得明显而易于研究。
如同高德地图比交管局更好的为出行者发布实时路况信息,并规划行车路线;大众点评可以比消费者协会更好的推荐满意可口的餐厅;打车软件可以比出租车信息台更便捷快速的提供叫车服务;阿里巴巴可以比统计局更好的表征经济活跃度。那么可以预计,掌握各类水质和空气质量的公司,也能够会比各级环保局、监测大队和监测站提供更好的环境质量服务,数据更及时且全面。不单如此,如果在监测模块上加载更多的功能,环境数据服务商还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排污源的排放超标情况,自来水水质污染过程中的污染物扩散情况,甚至一个楼宇中的管道漏损和污染情况,可以极大的减低风向,节省社会管理成本。
无疑,这种模式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变革:环境监测的数据从不连续的点状分布,拓展为面,人们不但可以实时的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质量,也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一个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同时,数据的获得和发布,从政府或机构转为个人,了解数据的环节和时间都大大缩减。
那么,在环境监测变为全面性和即时性的年代,环保产业会发生如何的变化。这如同《三体》中无处不在的智子,你所有的行为,所有行为产生的后果,都将公布于光天化日,这必然将开启另外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供需真正挂钩的时代。在前一个时代,人们享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物质生活改善(这点是有直接感受的);而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感知却是延时的和迟缓的,环境改善的工作,是委托给政府,并不能实时验证的。
未来,环保设施运行的效果,除了国家监管机构的评判之外,将出现另外一种力量,就是民间的监管,而这种监管,将更加科学和高效。从环保设施——国家监管——民众,直接变为环保设施——民众。
让客户尖叫的环保服务在哪里
监管的极致,必将带来治理的极致,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噪音,将得到全方位的监管。人们对环保设施的认识和了解,将进入全民时代,人们可能不理解氨氮、BOD、COD,或了解每类重金属的确切含义和准确的后果,但人们对于环境带给自己的安全风险,却有了足够清晰的把握,每个个体都会有所行动,人们愿意为更好的环境付费,而这种付费的目标也指向明确。这就意味着,环保产业的黄金年代即将开启,更好的技术、设备、管理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将被广泛的应用,成本也逐渐变得可接受,因为环境改善的价值,将会同社区所在的位置还有健康指标紧密结合,降低或提高这个价值,都会产生数倍于现在的效果。写字楼会为客户提供更完备的环境服务,开发商会将环境指标作为楼盘定价的决定因素。环保设施的定位与功能也将发生变化,他必须承载着环境安全的功能、资源回收的功能、环境友好的功能,并能与周围社区居民分享这一成果,保证周边的土地价值。因为,环保产业所有的一切服务产品和成果,必须直接面对公民。
长期以来,环保产业一直以来以达标为目的,忽视了环境改善功能和社区友好功能,未来,在这一新的维度下,环保产业将从在另外一个能级活动,用时髦的话来说,产生出让“客户尖叫”的产品。而这,需要的是极致的产品思维,正是极客的思维。
下一阶段,谁会在浪潮之巅?
接下来,新的一个问题出现了,现在的环保产业的从业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黄金时代,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或者说,苦苦等待的产业春天,是否有一朵花是仍在为你绽放?看了前面列举的例子,可能产业内的朋友在震撼,振奋之余还有些许恐慌,如果马云做环保会怎样?如果海尔要做水处理会怎样?我们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但也应该承认,即便他们已经功成名就,资本雄厚,或者一定程度上想要成为环保产业金字塔顶端的资源整合者,确实长路慢慢。在这里,笔者更看好这个行业内“先醒过来”的一批人。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您还认为,几位专家提出的概念厂,仍是飘在云端的概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