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专业:
系别:环境工程
电子邮箱:jmsun@tju.edu.cn
电话:022-27406515
通讯地址:
主要研究方向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与理论
教育及工作经历
主要工作与学习经历:
2000.2-2003.4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
1995.9-1998.3硕士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
1991.9-1995.7学士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
1993.9-1995.7毕业天津大学管理工程系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2003.09 -至今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1998.03-2003.08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讲师
1998.10-1999.10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天津大学公派)
1996.07-1997.02天津大学土木系设计所 (兼职,工作于顶新国际有限公司)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委员会委员
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ASIA-PACIFIC CHEMICAL,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CIETY高级会员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l科技获奖:
荣获201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3)
荣获2011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
荣获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5);
荣获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5);
荣获2010年天津市水利局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5)。
l其他获奖:
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荣获201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荣获2011-2012年度天津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荣获2005年 “天津大学本科生优秀指导教师
ASIA-PACIFIC CHEMICAL,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
教学经历
主讲课程:
城镇污水处理(中文)
Wastewater Engineering (双语)
Introduction to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水处理技术概论,英语)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生课程)
水污染控制实验技能(研究生课程)
在研项目
l科研项目及角色:
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30项,其中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7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城市生态型大型居住区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城市河道污染底泥修复研究
③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好氧反硝化菌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强化脱氮理论
④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市长基金):投菌法改善水质技术研究
⑤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原水水质监控评估与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的研究
⑥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城镇节水与良性水循环技术方案研究
⑦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城市河道污染沉积物的修复及资源化利用
⑧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受污染水体和底泥的原位化学-生物生态协同修复
⑨天津大学教改立项:水处理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综合改革
主持横向课题4项:
天津青凝侯淤泥卫生填埋场示范工程—填埋淤泥资源化利用项目
②梅江生态园水环境改善示范区域围堤抽水
③天津青凝侯淤泥卫生填埋场示范工程—淤泥泥质检测项目
④天保热力公司GIS系统
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横向课题2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农田氮磷入支流(河浜)前拦截技术系统及工程示范(排名2)
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排名2)
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区域污染源控制方法与途径研究(排名2)
④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市长基金):生态校园水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示范工程(排名2)
⑤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复配絮凝剂、助凝剂强化混凝的研究(排名2)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城市排污河道污染沉积物的处置与资源化研究(排名2)
⑦天津金融城开发有限公司:天津津湾广场雨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排名2)
⑧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城市小区良性水循环技术研究(排名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排名3)
⑩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态小城镇水系统构建模式示范研究(排名3)
主要论文
专利:
申请国家专利17项,已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3项授权发明专利已用于实际工程,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可反冲洗组合式农田面源污染截留净化系统,ZL201210494642.2(授权)
多功能超净台,中国,ZL201020101651.7(授权)
用啤酒废水培养酵母菌的方法,ZL200810054301.7(授权)
用于好氧微生物菌剂培养的气升式反应器,ZL200820141817.0(授权)
水处理复配混凝剂及其复配混凝方法,ZL200710150097.4(授权)
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连环拟合方法,ZL200610130658.X(授权)
污水河道污泥冻融脱水的方法,ZL200610013004.9(授权)
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201310009973.7
景观水体水质在线预警系统,201210546095.8
景观水体曝气充氧在线优化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201210460865.7
集景观和生物生态修复的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自净系统,201210408850.6
一种用于再生水厂原水水质的在线预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201210185840.0
受污染底泥的原位化学生物生态协同修复方法,201110455334.4
用于规模化MBR膜组件的导流筒构件,201110414822.0
再生水厂原水水质在线预警系统及预警方法,201110412427.9
用于城市河道修复的药剂投加装置,2010191020478
河道沉积物监测点回归选择方法.
200610013326.
代表性论著:
主要论著:
刘学功、李金中、江浩、汪长余、孙井梅等著。城市水环境改善与水源保护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12。
学术论文
撰写论文50余篇。其中SCIE检索12篇(一区1篇,二区3篇,三区1篇,四区7篇;SCIE他引5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3次);EI检索16篇;CSCD论文22篇。
5篇代表性论著:
① Sun, J M; Shang, C and Huang, J C. Co-Removal of Hexavalent Chromium through Copper Precipitation in Synthetic Plating Waste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7(18), 4281-4287. (SCI检索I区)
② Sun, J M; Li, F and Huang, J C. Optimum pH for Cr+6 Co-Removal with Mixed Cu+2, Zn+2 and Ni+2 Precipita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6, 45(5), 1557-1562. (SCI检索II区)
③ Sun, J M; Chang, S Y; Li, Rong and Huang, J C. Factors affecting co-removal of chromium through copper precipita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56(1), 57-62. (SCI检索II区)
④ Sun, J M; Zhu, W T and Huang, J C. Characterization of Primary Precipitate Composition Formed During Co-removal of Cr(VI) with Cu(II) in Synthetic Waste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06, 13(6), 379-385. (SCI检索III区)
⑤ Sun J M, Zhao X H, Huang J C. Characterization of Adsorbent Composition in Co-removal of Hexavalent Chromium with Copper Precipitation. Chemosphere, 2005,58(8): 1003-1010.(SCI检索III区)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Co-Removal of Cr(VI) during Precipitation of Copper, Nickel and Zinc. 香港科技大学,2003年4月(英文)
硕士学位论文:污水的再生回用 -- 新型软填料的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浓度污水的研究。天津大学,1998年1月(中文)
学士学位论文:昆区磴口净水厂的设计。天津大学,1995年6月(中文)
姓名:孙
井梅
基本信息:
职务:无
职称:教授
所在系、所:环境工程
电子信箱:jmsun@tju.edu.cn
办公电话:022-27406515
传真:022-87402072
主要工作与学习经历:
2000.2-2003.4 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
1995.9-1998.3 硕士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
1991.9-1995.7 学士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
1993.9-1995.7 毕业天津大学管理工程系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2003.09 - 至今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1998.03-2003.08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讲师
1998.10-1999.10 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天津大学公派)
1996.07-1997.02 天津大学土木系设计所 (兼职,工作于顶新国际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方向: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与理论
主讲课程:
城镇污水处理(中文)
Wastewater Engineering (双语)
Introduction to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水处理技术概论,英语)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生课程)
水污染控制实验技能(研究生课程)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委员会委员
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ASIA-PACIFIC CHEMICAL,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CIETY 高级会员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l 科技获奖:
荣获201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3)
荣获2011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
荣获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5);
荣获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5);
荣获2010年天津市水利局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5)。
l 其他获奖:
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荣获201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荣获2011-2012年度天津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荣获2005年 “天津大学本科生优秀指导教师”;
主要科研业绩:
l 专利:
申请国家专利17项,已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3项授权发明专利已用于实际工程,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可反冲洗组合式农田面源污染截留净化系统,ZL201210494642.2(授权)
多功能超净台,中国,ZL201020101651.7(授权)
用啤酒废水培养酵母菌的方法,ZL200810054301.7(授权)
用于好氧微生物菌剂培养的气升式反应器,ZL200820141817.0(授权)
水处理复配混凝剂及其复配混凝方法,ZL200710150097.4(授权)
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连环拟合方法,ZL200610130658.X(授权)
污水河道污泥冻融脱水的方法,ZL200610013004.9(授权)
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201310009973.7
景观水体水质在线预警系统,201210546095.8
景观水体曝气充氧在线优化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201210460865.7
集景观和生物生态修复的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自净系统,201210408850.6
一种用于再生水厂原水水质的在线预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201210185840.0
受污染底泥的原位化学生物生态协同修复方法,201110455334.4
用于规模化MBR膜组件的导流筒构件,201110414822.0
再生水厂原水水质在线预警系统及预警方法,201110412427.9
用于城市河道修复的药剂投加装置,2010191020478
河道沉积物监测点回归选择方法,200610013326.3
l 科研项目及角色:
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30项,其中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7项:
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城市生态型大型居住区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城市河道污染底泥修复研究
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好氧反硝化菌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强化脱氮理论
④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市长基金):投菌法改善水质技术研究
⑤ 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原水水质监控评估与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的研究
⑥ 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城镇节水与良性水循环技术方案研究
⑦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城市河道污染沉积物的修复及资源化利用
⑧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受污染水体和底泥的原位化学-生物生态协同修复
⑨ 天津大学教改立项:水处理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综合改革
主持横向课题4项:
① 天津青凝侯淤泥卫生填埋场示范工程—填埋淤泥资源化利用项目
② 梅江生态园水环境改善示范区域围堤抽水
③ 天津青凝侯淤泥卫生填埋场示范工程—淤泥泥质检测项目
④ 天保热力公司GIS系统
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横向课题2项:
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农田氮磷入支流(河浜)前拦截技术系统及工程示范(排名2)
②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排名2)
③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区域污染源控制方法与途径研究(排名2)
④ 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市长基金):生态校园水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示范工程(排名2)
⑤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复配絮凝剂、助凝剂强化混凝的研究(排名2)
⑥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城市排污河道污染沉积物的处置与资源化研究(排名2)
⑦ 天津金融城开发有限公司:天津津湾广场雨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排名2)
⑧ 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城市小区良性水循环技术研究(排名2)
⑨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排名3)
⑩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态小城镇水系统构建模式示范研究(排名3)
l 代表性论著:
主要论著:
刘学功、李金中、江浩、汪长余、孙井梅等著。城市水环境改善与水源保护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12。
学术论文
撰写论文50余篇。其中SCIE检索12篇(一区1篇,二区3篇,三区1篇,四区7篇;SCIE他引5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3次);EI检索16篇;CSCD论文22篇。
5篇代表性论著:
① Sun, J M; Shang, C and Huang, J C. Co-Removal of Hexavalent Chromium through Copper Precipitation in Synthetic Plating Waste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7(18), 4281-4287. (SCI检索I区)
② Sun, J M; Li, F and Huang, J C. Optimum pH for Cr+6 Co-Removal with Mixed Cu+2, Zn+2 and Ni+2 Precipita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6, 45(5), 1557-1562. (SCI检索II区)
③ Sun, J M; Chang, S Y; Li, Rong and Huang, J C. Factors affecting co-removal of chromium through copper precipita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56(1), 57-62. (SCI检索II区)
④ Sun, J M; Zhu, W T and Huang, J C. Characterization of Primary Precipitate Composition Formed During Co-removal of Cr(VI) with Cu(II) in Synthetic Waste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06, 13(6), 379-385. (SCI检索III区)
⑤ Sun J M, Zhao X H, Huang J C. Characterization of Adsorbent Composition in Co-removal of Hexavalent Chromium with Copper Precipitation. Chemosphere, 2005,58(8): 1003-1010.(SCI检索III区)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Co-Removal of Cr(VI) during Precipitation of Copper, Nickel and Zinc. 香港科技大学,2003年4月(英文)
硕士学位论文:污水的再生回用 -- 新型软填料的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浓度污水的研究。天津大学,1998年1月(中文)
学士学位论文:昆区磴口净水厂的设计。天津大学,1995年6月(中文)
1主要经历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井梅副教授[1]2003 博士学位 香港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系 环境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