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2019年中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大会——鼎力打造高质量、高效能,与城市水环境相融合,网厂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全面解读城市生态 · EDSA李建伟 第四,生态是个政治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6  浏览次数:116
核心提示:全面解读城市生态 · EDSA李建伟 第四,生态是个政治问题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大会
 

全面解读城市生态 · EDSA李建伟

2015-03-11微设计城市设计

 

什么是生态?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会给出不一样的定义。为什么要提生态?因为它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在没有人类之前,整个地球,那是最生态的。可以说全世界破坏生态最厉害的就是人,所有生态问题都是因为有了人以后才出现的。但是如果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人,认为有了人类,就不可能有生态了,那也不对,因为人本身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经历了那么多年跟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没有出现这么多的生态问题。

 

怎么说,生态问题也应该是可以解决的。然而近几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整个地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会为很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来破坏我们的自然环境,为一些很小很小的利益来侵害人类的生存空间。

 

 

1对城市生态的理解

谈到生态,就不得不反思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只有搞明白了人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才能对生态有更完整的认识,避免一条道走到黑。

 

首先,生态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事情。大家都在说生态,好像都有办法治理生态似的,但现实又怎样?整个国家都没有一个协调生态的机构,生态是一个需要把很多行业联合在一起,相互合作、互相制约、互相支撑,最终达到共赢的思想理念、工作方式和发展过程。如果只有从事园林景观行业的人讲生态,根本解决不了城市的生态问题!就像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期间出现的蓝天白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过去许多年,我们集合了全国最大的资源,改变城市规划、治理河道,修建生态廊道,可是北京的空气质量依然得不到解决。APEC期间,政府一句话,工厂停工,车辆禁行,一下子蓝天就来了。治理城市污染,首先得解决污染源的问题,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改变、产业布局要调整、生产工艺要创新、污染企业要关停等等。如果城市继续摊大饼,工业围城不改变,所有的湿地没了,鸟没有了,虫没有了,微生物没有了,地下水也没有了,整个生态系统就无法运行。再加上没有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生态也就无从谈起。交通部门不听园林部门的;城规部门不听水利部门的;水利部门从来就不听园林部门的;这样,大家各干各的,没有系统观念,我们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态环境。最严重的还不只这些,而是我们国家没有系统的思路,国家没有一个部门来协调管理城市生态环境,指望通过设计能把生态问题解决了?指望通过发表论文把生态问题解决了?这根本不可能!生态一定是大家的事。

 

 

第二,生态是个法律法规的问题。部门之间的配合不能光靠自律,不管你有多大能耐,不管你有多聪明,都得依照法律行事,今天海绵城市,说的天花乱坠,海绵城市是技术问题吗?是靠自律可以实现的吗?根本不是,得靠立法!如果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颁布海绵城市条例,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海绵城市根本不是技术上有多高的难度我们做不了的问题,而是法律问题。在管理、政策和国家层面的东西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生态是没办法做好的。光靠几个设计师天天呼吁、研究雨水怎么收集,没有用。开发商一句话说国家没有要求,我不做,那你就是做不成。因为做了要多花钱,占用土地,增加成本,而对房子的价格没有提升作用。而在市政项目里,市领导也想试试,可是如果做出来以后跟形象工程没什么关系,可能还不怎么好看,市长就会说不要做了。所以生态建设的推进一定要依靠政策和国家法律。个人无权干涉。

 

 

第三,生态是个管理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我们国家的城市管理还很落后,政府的部门都是权力部门,发号施令的地方,基本没有管理方面的职能。美国的规划跟中国的规划有什么不一样?美国规划局全是搞管理的,维护法律,合法的就批,不合法的一概不批。我们的政府都是指挥棒,都是做决定的,决定政策、决定设计、决定投资、决定老百姓的人生、国家的命运。叫你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生态管理不是靠行政命令可以实现的。政府部门需要真正懂生态的专业人员、需要有能力协调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维护运行的技术人员,才能真正下好生态这盘棋。

 

 

第四,生态是个政治问题。生态的问题,有时候牵扯到的是多方的利益,牵扯到不同商业的利益,或者不同人群的利益、种族的利益、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博弈、需要通过探讨、需要通过互相沟通才能解决的。比如园林景观最大的问题是跟水利的关系,我们国家的城市河流基本都不是生态的,可是河流归水利部门管,园林部门没有这个权力来管河道。我们只是常常被邀请去给它穿衣戴帽做点化妆而已。水利部门把河道修直了,打上了混凝土,然后叫我们去打扮打扮,而且告诉你河堤上啥也不能动。我们这时候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既不能让它漂亮、也不能让它生态,因为它的骨架就不好,已经被搞成了丑八怪,怎么化妆,化出来以后还是丑八怪,这让人很无奈。这个政治问题一定要解决,要让大家互相平等的为我们的生态服务,为我们的生态做贡献。如果能够把各方权力、利益都平衡了,我们的生态就会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利益集团、某一个开发商服务,是为所有享用这个土地的人服务。

 

 

2城市生态问题的症结

我们要首先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才能针对污染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要认识什么是我们能做的,什么是我们做不了的,需要其他的部门、行业的共同努力。在我们能做的这些方面,有哪些可行的办法?比如对污染源,我们目前没有解决办法,像汽车尾气、工业污水、医院病毒、田地里的农药……这些源头是污染最重要的方面,需要靠政府法规,行业自律,各类规范,制度以及政府的管理和行政执法来解决。

 

 

现在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我们最有能力解决的,是土壤污染和水污染,以及一部分的空气污染。

 

国家现在关于治理水生态环境这一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重要的缺失:

 

一、人才缺失

城市建设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复杂的事业。多行业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机制是城市建设成功的关键。这样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特别重要。

 

国外有个专业叫市政工程,也就是civil engineering。这个学科主要是针对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建筑的结构及管网工程、城市雨洪管理工程、给排水工程、道路、电力以及竖向设计、材料使用等等各方面的市政问题。而我们国家一直把有关城市建设的学科分散到了不同的领域里面,比如建筑是个单独的系统,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等,都是不同的专业。我们国家以前是靠政府的“部”来统领学校,学校设置的专业归这一部门来管理,每一条线自己管自己,却唯独把生态变成了无人管的领域。因为生态是个交叉于各专业之间的边沿学科,是融会贯通把各个部门都关联起来的学科,不是独立的体系。如果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各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很窄,都是门户之见,结构专业只管结构、给排水专业只考虑给排水,跟其他的东西不相干,所以他们都缺少解决生态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生态学专业又是一个纯理论的学科,本身没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怎样把生态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行业实践中去,我们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市政工程专业在国外发展得已经非常完善和庞大,而且不断在加入新的内容。比如,加入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工程在我们国家更多的是环保,比如重金属处理,污水处理等等,那是环保工程)。他们把自然资源管理以及一些跟环保相关的内容,也纳入到civil engineering以后,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更强了。它可以服务于建筑来做好一栋房子的设计,也可以服务于城市的道路,把道路的设计做好,把河流防洪做好,把雨水管理做好,这都是属于civil engineering的工作。所以这个专业的工作综合性特别强,基本上与景观、规划、建筑的任何项目都有合作。建筑师离不开civil engineering,景观规划师离不开civil engineering,做规划的人也离不开civil engineering,因为他能把工程技术,把生态技术、环保技术应用到整个城市建设里面去。

 

因此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的人才分工太细,专业化太强,都支离破碎了。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制度及法律缺失

(一)我们国家的行政职能还有待改善,使之适应生态建设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问题的关键,比如河道属于水利部门管,道路属于交通部门管,其他部门就不能介入。互相之间的穿插和合作没有建立起来。每个项目,发包单位属于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有权处理所有的事情,可以不跟其他部门沟通、不经其他部门同意。这样的行政划分导致了项目不能协调、融合,而这种综合性的协调和融合正是生态所必须的。

 

我们的城市规划,属于城建部门,而城建部门协调不了水利部门,水利部门也协调不了环保部门。现在很多地方,城建和园林是分开的,或者园林属于城建的下属单位,这种关系导致了他们之间矛盾重重。规划做完了之后,再来做所谓的景观设计,景观就只有服从所谓的上位规划。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坐在一起讨论,一同解决问题呢?由此看来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力是导致我们的生态建设不能顺畅推进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有关城市生态的法律法规还是非常的不健全。污染物的排放虽然有惩罚制度,但力度不够,还是有大量的漏网之鱼。没有执法,没有检测,所以导致了很多的污染物还是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们的河流、湿地、以及其他城市的公共空间。并且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应该说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法不力导致了污染盛行。简单举个例子,美国各州有一条关于雨洪管理的法律,即每个开发建设项目,不管你建多少房子,修多少路,都要求做到雨水平衡。土地被硬化了,就得建蓄水池,以保证雨洪调蓄功能。你家的雨水不允许流到其他人的场地去。做不到雨水平衡就必须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或者补偿,雨水流入市政管网要付钱。如果市政管网禁止排放,有可能被要求在停车场、建筑物下面修地下的蓄水系统。这个法律,是针对每一个项目的。只要有类似这样的法律 ,就会让所有的开发项目按照规则执行,就能够解决雨水管理的大问题 。人家的海绵城市就是这么实现的。

 

我们现在的现状是开发商想做就做,不做你也没办法,国家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法律,制度去约束。制度能够一视同仁,对任何人 ,任何项目,公平奖惩,才真能够解决问题。这个靠个人的自律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城市管理的缺失

我们国家的城市管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政府管理应该是真正的服务部门,是来管理好一个城市,不是在城市里行使权力。政府职能需要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成立了所谓的市政管理局,既管理又行使职权,但实际上的技术力量是非常弱,真正的专业人员比较少,不能为城市维护管理做好服务。这个问题就有待于政府职能转化,把服务意识确立起来,把管理真正的做起来。这样城市的绿地、生态湿地才不会被荒废掉。有很多项目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如公园、湿地、河道等。可是项目完成后,只要养护期一过,城市主管单位没有经营、没有维护,项目整个就衰败了。重复建设就是这样造成的。

 

四、土壤湿地普查工作的缺失

土壤普查,这个工作目前做得非常粗犷,还远远不够。

 

 

生态一方面就是要保护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包括河流、湿地、森林等等。其中湿地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滋养着一个地区的地下水,也是保护清洁水的必要场地。如果没有湿地,水体就会失去自净能力,就会被污染。决定湿地根本因素的是土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肉眼是分不清什么是湿地、什么不是湿地的。所以全面的土壤普查能帮助我们确定湿地的空间范围。

 

 

我们国家至今没有一张完整的地图能够标出所有的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的位置和范围,因此大家都不知道湿地在哪儿。特别是一些季节性湿地,我们根本是抓瞎。在城市建设速度如此迅猛的今天,每年有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建设,如果不及时给出湿地范围,加以立法保护,湿地就会在这样的建设中很快消失。加之大量的河流被水利部门修直,硬化,河滩由湿地变成了高墙。因此对湿地基本情况的调查是迫在眉睫。只有对基本情况了解后,就可以进行立法,通过立法规定河流不允许做防渗处理(因为做了防渗处理就不是湿地了),不准筑橡胶坝、搞小水电、水库建设,必须给水体留出足够的消落带,保护好河滩湿地。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把湿地保护起来,形成完善的湿地系统。所以土壤普查和对湿地的保护、分类是紧密联系到一起,缺一不可的。

 

五、测量部门资料公开化的缺失

我们国家的测量部门,大多自成一个体系,跟其他的建设部门不是合作关系,而是商务关系、利益关系。一方面要商业化,有很多资料需要大量的钱来购买;另一方面有些东西还属于国家机密。但GIS的信息大多数国家都是公开的,包括欧洲,美国GIS的信息基本都是透明的。因为现在卫星技术发达,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只要几十公分的尺寸,都能够看的很清楚,保密的意义何在?这些资料对于我们规划建设却有非常大的影响。GIS通过计算机处理,能会得出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结果,帮助我们做规划,帮助我们更宏观的看待一个地方综合的、复杂的经济状况以及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帮助我们清楚有效地认识土地的特性,并做出开发利用及保护方法的决策。如果没有GIS,我们的分析能力会受到影响。所以应该把GIS广泛应用到规划设计中去。在美国GIS的信息处理已经是一个成规模的行业,而我们还在停留在所谓坡向,坡度,日照分析这样的小事。这对于生态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六、产业布局的不合理

工业生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同时关停所有的污染企业。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城市土地、水体及空气污染都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我们需要建立以省市为基本单元,乃至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产业的分布,让一些优质的农产区尽可能不搞工业,以保证食品安全。工业相对集中更有利于资源整合,互补和调配;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对于污染治理可以集中投入、大规模整治。如果每个地方都是以GDP为导向,都要上工业,那还怎么保护我们的粮食生产?

 

 

七、农业生态保护的偏失。

以农业作为景观为城市“穿衣戴帽”的做法越来越普遍,让人不免在食品安全和城乡规划等多维度下产生一定的质疑和焦虑。在农村建城镇或把农业引进城市的做法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用地及其周边环境,限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工业排放、确保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城市、农业、景观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是应该成为当今民生工程的重要关注点,绝非小事一桩。见过太多的城市被工业包围,工业的边上就是农业,而裸露的农业没有任何保护,任由工业废物,废水,废气的入侵……

 

 

3治理城市水生态的途径

说了这么多问题之后,我们再看看怎么实现水生态治理的途径。虽然我们既管不了污染的源头,也影响不了城市的权利和管理部门,但从规划设计方面也要有所作为。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对水生态治理、水生态文明的认识,已经从水患、水利到水生态,正在开启一个与水为伴、与水共生的新的水生态文明时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和义务。

 

 

河流是我们城市的母亲河。特别是传统的中国城市,有了河流就有了人类的居住。人们择水而逐、伴水而居的历史使得我们对河流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可是,过去的几十年来,当城市变得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建设用地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与河流争地盘,把河流修直了,用防洪堤把它固定,让水只能在防洪堤内通过,这样河流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泄洪渠道”。

 

把河流修直、硬化,用堤坝“围”起来,这是对付“洪水猛兽”的方式,非常野蛮。可遗憾的是,这已经是全国各地无论大小的城市河流的基本模式。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因为受制于防洪、市政建设的需要,从来都不在我们景观生态的考虑之中。我们天天喊的“母亲河”实际上都是些丑八怪,这话不好听,可事实就是如此。

 

 

河流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水利问题。如果哪个地方河流做烂了,这个城市的生态和景观往往也就烂了,如果河流做得很好,这个城市就有鲜明的特征,就有很好的宜居条件。

 

然而怎样解决我们现状河流的问题,把河流曾经拥有的生态和美好带回到城市,就是我们现在日待解决的水生态的问题。

 

一、最重要的是宏观规划。

我们要从一个流域的角度来看待水的资源保护,因为一个流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流域的水,不管离河有多远,只要属于这个流域,都跟这条河发生联系。我们过去只讨论河流两边的防洪,只要城市安全泄洪就可以了。一条河流的生命实际上是跟周围很多地域相关的,汇水面内的支流直接影响主河道的质量。即使在河床范围内,水涨水落都需要场地,滩涂地原来就是自然形成的河床湿地,对于河道生态和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注重防洪,把河水都排走了,城市的地下水,河流两边的生物栖息地,都消灭了,就导致了河流生态的死亡。因此要解决水的治理的问题,就一定是要在宏观区域范围之内,划定水的生态红线,让水有地方走、有地方留、有地方下渗、有地方去影响小气候。提出综合治理这样一个解决途径,要让规划、产业、市政、水利、景观等等相关的部门都能够坐到一张桌子前来讨论水的问题,才能够把各个方面的事情笼到一起,相互之间进行补充和衔接,既保证防洪,同时又保证生态、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做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第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相信今天的水利部门也在转型,不再是单一的以防洪排涝为目标,可是单靠水利部门改头换面做好河流的生态还为时尚早,必须通过多方协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改变。

 

二、重新认识湿地与系统重建

我们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是非常脆弱,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不很好地保护自然湿地,我们整个国家的生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坍塌。没有湿地这个“緑肺”的自净作用,我们的清洁水源就会受到破坏,就会危及我们的农业、森林、动物、城市空气,甚至人的饮用水。保护自然湿地,不让它受污染物的侵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目前社会上,包括业内有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湿地是可以净化水的。不少的地方就把污水排进湿地,使得宝贵的湿地资源遭到破坏。生态湿地是保护清洁水的,在自然界,水体如果没有湿地的保护,同样会被来自微生物、昆虫等生物的侵害。湿地系统能够有效地平衡这种生态关系,不让清洁水受到污染。即使有点污染,利用自身的“自净能力”可以净化水源。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自净能力不是对付“外来污染”的能力。湿地不是污水的净化器。自然湿地不是为了处理污水而存在。我们应该立法,禁止污水排入自然湿地。

 

 

人工湿地现在建得越来越多,有些是因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有限,要把污水从五类水变成三类水根本做不到,经过处理厂出来的水通常还是五类水或四类水。在这种情况下要经过湿地进一步的净化变成三类水,至少可以作为景观用水。但是人工湿地是一定要经过检测,经过人工控制,一定要保证它有净化的作用。同时,要通过有效管控,保证它不会污染我们的农业,不会污染我们的鸟类,不会污染我们人类。所以人工湿地的管理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湿地对氮磷等农业污染的处理效果比较显而易见,但对于一些重金属,以及一些化工污染、医疗机构的污染是不能胜任的。那些所谓一公顷湿地可以把严重污染的水体或中水提升到三类水,每公顷湿地每天可以净化800立方米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而且错误地引导了对湿地功能的理解。生态学家会告诉我们那些污染物除了植物所能化解吸收的氮磷钾等养分,之外都会富集在生物体内,鱼吃了这些受到污染的水,鸟儿吃了这些鱼,人又吃了这些鱼和鸟,就是毒上加毒的过程。前不久广东出现的鸟类误食,禽流感不就是这么产生了吗?

 

 

建立和保护湿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处理污水,而是为了保护清洁水,为鱼类、鸟类、微生物、小动物营造一个生存的环境。目前建立人工湿地,进一步改善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污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污水的处理一定是在污水处理厂,而不能让湿地取而代之。

 

用污水来供给生产性景观用水或者说用生产性景观来处理污水,就更加不可取,除非你能明确污水是氮肥、磷肥、钾肥等单一的污染,否则在污水中生长出来的粮食是没有安全保障的。我们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水通常都不是单一的污染物,决不能把“生产粮食”与湿地联系起来。

 

这也是我反对在城市里种稻子、种蔬菜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城市里没有安全的水源和土壤。“都市农业”基本是个伪命题。相反,我们应隔离农村与城市,需要在城市与农业之间设置森林隔离带,让污染远离我们的食物。

 

每次看到小区居民在房前屋后种的水果蔬菜,我都感到非常揪心。我们的老百姓不知道在那些土里藏了多少铅污染、镉污染、汞污染……环保部门有没有来人检测过?

 

三、对于那些已经被污染了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拆了工厂,种上植物那么简单。对于棕地的修复,首要的任务是检测,我们要知道问题的所在,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污染物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地下水的重金属和生物生化污染必须通过换土、隔离、焚烧等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并且通过规划设计将这些场地植入新的产业,从而使土地恢复生机,达到生态治理与生态开发相结合的目的。

 

四、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的模式。最优秀的设计师能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到任何一个小项目的建设,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雨水平衡、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湿地和水域,以节能低碳的标准来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注:本文作者李建伟,十分感谢EDSA供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