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2019年中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大会——鼎力打造高质量、高效能,与城市水环境相融合,网厂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海绵城市大家谈2015: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06  浏览次数:231
核心提示:海绵城市大家谈2015: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大会
天津滨海建投集团  李光照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一、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二、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去旅游开发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把河道变成暗渠。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改造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清溪川曾是首尔的一条小河,后来因为工业和城镇化变得又臭又脏,于是政府把上面用土盖掉,造房子修路,下面修大管道,让城市排水从管子里走,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10年前,韩国决定把这个河重新挖开,现在又变成了首尔一条著名的景观河,还承担了城市排水的任务。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

  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要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一个城市光有几个大公园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街心公园”,最近伦敦提出了“口袋公园”计划,伦敦政府资助2000万英镑,在伦敦市内打造100个“口袋公园”。顾名思义“口袋公园”意指比较小的公园,一般是将一些荒废、杂乱的街道角落建筑之间狭小空地进行整理,改造营造小型范围及休闲地,为附近上班人士或居民提供一块清新的绿色公共空间。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是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现在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我就见过住户与广场舞大妈发生冲突,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它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成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满铺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作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三、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的追问下水道,因为人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成干旱的时候又能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的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考量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浦东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同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是急功近利,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本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的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簿”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

  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

  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 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国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体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建设海绵体城市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发展时期,把排水变为吸水,重视“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城市中的雨水要好好利用,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完)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2015年09月06日 10:50:28 来源: 新华网天津频道


如何走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误区?(图) 固然与一些城市“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海绵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入夏以来,来自防汛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建设既防涝、又抗旱的“海绵城市”成为最受关注的解决之道。但对各地建设中的“海绵城市”能否达到除涝抗旱的预期效果,水文专家及水利人士不太乐观。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目前多地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和改造存在误区,有专家甚至预言,“按现在的模式建下去,五年以后,淹的城市还是淹,涝的地方还是涝!”(8月29日《瞭望》)

“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显然不是缺乏制度的结果,而是制度得不到遵守的结果。比如,今年4月,财政部网站正式公示,镇江、南宁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此前下发的文件,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此后,住建部门也出台专项文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进行规范。

然而,制度再“丰满”,也抵不过现实的“骨感”,从记者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海绵城市热中,主要存在三重误区,一是,各管一摊,宁取“洋经”也不合作;二是,基础性研究匮乏,建设如“空中盖楼”;三是,一面铺管网,一面无节制缩小自然水面。

不遵守制度,不落实责任,固然与一些城市“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海绵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以及与一些城市的主政者、规划建设人员对“海绵城市”缺乏严谨科学的认知等有关。但愚以为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一些城市主政官员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胸襟和气魄。这样一来,作出的“海绵城市”建设布署决定,给人的感觉,要么是“拍脑袋”的结果,要么是奔着GDP效益而盲目开工;要么在具体的战术运用上也许是精明的,但在长远的运筹上则不免是粗疏的。甚至只顾官员升官发财,却不顾百姓是否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颇为遗憾的。

事实上,如果一些城市的主政者,不只是醉心于“任期以内”干得是否一鸣惊人,考虑更多的却是,任期届满后,会不会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好摊子,他们还会见别的地方在建设“海绵城市”,也盲目地加入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队伍吗?他们还会只顾埋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甚至深入“海绵城市”建设的实地,去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问题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说到底,还是作为一些城市的主政者,要么没有着眼于一个城市长远的发展,要么没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上一种畸形的政绩观仍与一些官员如影随形。因此,笔者以为,一些城市要想尽快从“海绵城市”建设的误区中走出来,当务之急,显然是寄希望于这些城市的主政者,在施政过程中应坚决不搞短期行为,并真正与本位主义告别。

文/王志顺


如何走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误区?(图)

2015-08-30  来源: 红网(长沙)

遂宁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时间:2015-09-06  来源:遂宁新闻网 编辑:张林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是我市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昨(2)日,市委书记杨洪波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强调要贯彻落实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和副省长黄彦蓉关于遂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完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建设试点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世勇,市委副书记、船山区委书记郑备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陆克华副部长和刘昆副部长以及黄彦蓉副省长关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会议强调,几位领导从建设理念和操作层面给予了具体指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大家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以先进理念为指导,抓紧优化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创新,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尽快见到成效。

  会议听取了市住建局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近期推进情况的汇报,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与会人员围绕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发表了意见建议。会议强调,要按照领导指示精神和财政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要求,结合遂宁实际,进一步优化完善实施方案,科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一要突出问题导向。实施方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今年要着力抓好城市内涝整治,实现整治全覆盖、无死角,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强化综合整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把老城区低洼地带内涝整治与旧城改造、公共设施配套等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利用,发挥综合效应,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实惠。二要明确建管原则。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增强实施主体的调控能力,发挥好“条”“块”的各自功能作用。要分批推进重点项目,今年计划完工的项目要纳入城市应急工程范畴,依法依规办理,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实施。对后续计划启动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定程序和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项目督查和审计,确保经得起检验。要创新建设模式,实行项目打捆,采取PPP模式,公开公平公正招标引进有实力和技术的业主参与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三要强化工作保障。要抓紧完善实施方案,加强与中规院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兵,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德福,副市长杨军、李仁,市政府秘书长叶长春参加会议。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