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常德3月24日消息(记者张克清 蒋琦 奴孜古丽 姜文婧)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的现象,水文气象专家指出,城市快速发展中,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绿地、沟渠都变成了硬化的地面,导致强降水时全靠管网排水,容易内涝;而雨水过后城市又严重缺水。
如何让城市水多时吸水、缺水时放出水来?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率领采访团走进位于沅水流域的常德市,在这里,一场敢为人先的治水实验正在展开:将城市河流、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水资源综合治理思路,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重回温润柔软。
“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有内涝。以前我们这里是臭水沟,污水浓度高的时候,鱼就死成一片,周边的房子都卖不出去,臭烘烘的没有人愿意住。”站在常德江北城区中心位置的船码头边,常德市公共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回忆,以前每逢下雨老城区便积水成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就直排穿紫河。
记者采访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
一条穿紫河,如腰带环抱常德城,连通柳叶湖,下游入沅江。多水的美丽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誉。但多年以来,“水”成了城市管理者的心头之患。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说:“我们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让机器人下到城市地下管网拍照,结果发现地下管网都是混的。地下管网是一个网状,一个点混接了,就都混了。还有很多管是50、60、70年代的,坏的坏,塌的塌。”
黄金陵介绍,实际上,在我国城市建筑设计里,只有给排水系统,没有雨水收集系统,这是早期从苏联引进的设计规范中缺失的一个东西。那么,现在的难题要怎么解决?
为了治水,常德市政府、住建局等部门多次组织专家研究。2004年,专门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德裔华人彭赤焰回到家乡常德,臭气熏天的穿紫河引起了他的兴趣。现在,他站在清澈的穿紫河边,用一个形象的比方向记者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就好像你拿一个碗倒水,以前,我们的排水系统就是一个单纯的排水,下完雨,水就走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在碗上放一个海绵然后再倒水,这就会出现什么呢?细水长流。水会被净化之后再缓慢地流到河道里,洪峰减少了,降水之后很长时间城市里面依然有水,微气候得到改善,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的。”
“海绵城市”的设想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抓住雨水,让其下渗、滞留;用河边的生态滤池,过滤雨污水,净化水体。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充等。
记者采访德国汉诺威水协专家彭赤焰
2005年,常德市与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向欧盟申请并获批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环境对话项目”,并逐步推动了110个相关项目建设。
路边凹陷的草渠其实是生态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挨着污水排口的穿紫河船码头,最早开始了试点,已经完成了机埠改造、地下沉淀调蓄池等项目建设。河边的生态滤池占地9000多平米,景观如同湿地公园,植被下面是用石头、砂砾按照比例搭配构成的过滤层。从地下调蓄池满溢出来的污水和雨水,经过沉淀和绿地沟渠的引导,再经过这片生态滤池的调蓄和净化,水量很“温柔”,水质很干净。
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介绍,过滤前后,从污水变成了清水:“我们全部做了监测,进去的时候污水cod(化学需氧量)是150,排出去的污水cod是28,达到我们国家最优良的标准——30以下。这么说吧,150的时候就是捂着鼻子走,而指数是30的时候是可以下去游泳的。”
昔日又臭又黑的穿紫河变得清澈
对城市变化最敏感的,是老百姓。昔日行人躲开走的船码头,如今是休闲好去处。在穿紫河河边的亲水平台和休闲广场,随处可以看见散步游乐的市民。今年65岁的黄大爷,在河边住了一辈子,他用一口常德普通话高兴地说,现在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带着小孙子来这里玩:“那就变化大啦!以前那个水好臭,老远就捂着鼻子跑开了。现在水也清了,人也多了,空气清新,好舒服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景象。如今,这美好的画面又重现在穿紫河边。在城市海绵项目试点区域,记者看到,咖啡馆、商住楼的绿色屋顶,道路边铺着草皮的沟渠,其实都是暗藏玄机的生态蓄水排水设施。据介绍,经过前期建设,常德江北城区防洪水平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的标准,市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了86%,应对强降雨峰值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常德有望将城市变成一块巨大的“海绵”。雨水多时能吸收、净化水,在缺水时又能排出水。实际上,“海绵城市”的理念对许多城市都有着深远意义,在有关部门的接洽下,常德经验或将推广到更多城市。
常德治水新实验:臭水变清流,城市变“海绵”
2015-03-24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