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接连数周的严重雾霾,看不见蓝天的生活让北京人民已经有点“习以为常”了。北京市在12月8日7时~12月10日12时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机制,又在12月19日7时~12月22日24时启动了第二次红色预警,连续两次的预警措施,更增加了公众对治理“霾汰”机制与方式的话题热议。最近在网上关于“海绵城市”能否缓解雾霾的问题炒的火热,看上去与雾霾“搭不上边儿”的海绵城市,到底能不能让人们离雾霾远一点儿呢?虽不治本但可治标
首先,何为“海绵城市”?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其实“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对于“海绵城市”能否缓解雾霾这一问题,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的根源在于煤炭消耗和汽车尾气排放,但是静稳的天气是帮凶,京津冀地区‘晴天靠风吹,无风霾自来’的现象说明该地区的环境自循环能力很差,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城市水循环。水循环是自然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推动城市环境自循环的恢复,缓解雾霾问题。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涵养了地下水,补充了地下水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另外,还可以改善微气候。通俗地说,环境自循环能力加强了,尤其是水循环加强了,就会影响到刮风、降雨、降雪——因为这些都与水汽的运动循环有关,从而也能减轻雾霾。
不过,郭凡礼强调说,“海绵城市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水循环方面,只能缓解雾霾问题,并不治本。”必须从规划的前端介入
虽然“海绵城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但是能够缓解目前雾霾常态的困境,也不失为一条好的道路。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起步晚,发展相对落后。郭凡礼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当前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尽管国家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城市建设条件存在差异,国外成功经验参考价值比较低,在国内目前还未能探索出一条可供参考的建设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摸索。
郭凡礼表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没有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之前,就盲目施工建设;二是“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做支持,但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一些技术障碍;三是“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而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对此,郭凡礼建议,在建设“海绵城市”之前,应该对当地的生态、城建环境做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建设方案,包括城市海绵体技术规划,并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
此外,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末端治理也遇到了很大的难点。对此章林伟分析:一是因为我们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紧缺,55%的人口聚集度,对GDP贡献率接近80%,但城市用地不到国土面积的1%;二是因为我们总体发展是几步并行,一方面要解决有无,一方面要锦上添花,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都是捉襟见肘。“在这两个都不行的情况下,末端治理基本上就走向死胡同,所以一定要从规划的前端介入,这样的话,在每一个开发建设环节当中,逼着他去调整。”可鼓励PPP模式助力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我国已有明确了工作目标。今年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章林伟认为,目前统筹推进新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章林伟解释说,新城区建设方面,从2015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老城区的改造,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章林伟强调说。“此外,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鼓励创新运营机制。”章林伟认为。
比如,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章林伟建议,鼓励PPP模式,采取明晰的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我们也鼓励‘技术+资本’的运作模式。”章林伟表示,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收益。
“海绵城市”:吸风纳雨解“霾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