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伦世仪---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6年至今为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9  浏览次数:520
核心提示:伦世仪---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6年至今为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伦世仪,1986年至今为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85年至今分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纺织轻工学科召集人。

研究领域∶发酵工程,环境生物技术。

研究工作∶

(1)发酵工程方面∶

在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型化研究中,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等一系列课题,研制开发的工业规模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不仅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已有50多个分别被应用于单细胞蛋白的生产、面包酵母培养和甘油发酵等工业中;研制开发的废水厌氧生物处理UASB反应器,有关结构优化和放大方法的学术成果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建成的10多个工业规模装置(75-1600M3)为淮河流域、太湖领域和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达标作出了贡献。

在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控制研究中,在国内首先研究出了筛选工业化生产菌株的恒化选育技术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成功应用于酒精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业生产;研究得到的流加发酵优化控制策略,不仅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而且在赖氨酸工业化生产(75M3发酵罐)和可降解塑料、L-异亮氨酸、透明质酸等发酵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

(2)环境生物工程方面∶

在应用环境厌氧微生物学研究中,对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高效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在厌氧微生物颗粒内部种间氢转移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化,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果,并用于指导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和我国工业装置的生产运行。

在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领导完成了多个处理酿造废水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废水的工程,并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分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在此同时,领导了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难降解的毒害性化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创新性。


 

伦世仪

 

 

 
 
 

 

中文名 伦世仪
出生地 山东省诸城
职 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28.11.9
毕业院校 南京工学院
代表作品 《环境生物工程》

1基本资料

伦世仪

学习经历

195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发酵工学专业本科。

1954-1985年分别在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担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

1986年至今为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1984-1989年任无锡轻工学院发酵工程系主任。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及社会兼职: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5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纺织轻工学科组第二届评委,第三、四届召集人。

曾任《生物工程学报》、《工业微生物学报》编委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获得奖项

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五项,在教学成果方面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轻工总会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等。

著作及论文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编 环境生物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生化工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参编 酶制剂工业,科学出版社,1984;

发酵工程与设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2。

2人物简介

伦世仪

伦世仪中国发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伦世仪 Lun Shiyi (1928.11.9 -) 发酵工程和环境工程方向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无锡轻工大学教授。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点的创建人。在发酵工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比拟放大、氨基酸流加发酵过程的优化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在工程应用上获得多项成果。在废水高效厌氧生物处理工程领域的技术基础研究,论述较多,其中有的概念和方法已应用于工程实践。

环太湖地区、淮河、长江江苏段沿岸几类工业点污染废水的节能高效微生物治理流域,以及在几种有机酸的代谢调控技术和优化发酵等方面继续有所进展;作为梯队成员之一,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授权技术发明专利9项,实用专利2项。主编《环境生物工程》一部。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

1985年至今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纺织轻工学科组第三、四届召集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伦世仪教授是唯一的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发酵工程专家,第一位发酵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在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纺织轻工学科召集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微生物杂志》编委。195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此后一直在无锡轻工大学任教,从事发酵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和酶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四十年来,孜孜不倦,大胆探索,成果累累,贡献杰出:

伦世仪从事发酵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的教学和科研40多年,在发酵过程动力学、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模型化和比拟放大、工业有机废物资源化及废水处理工程、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化以及微生物去毒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内外一流的成果。其中他研制开发的工业规模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建成的10多个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业规模装置,为淮河流域、太湖和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达标作出了贡献。

他曾主编高校教材《生化工程》,参编《发酵工程与设备》及《酶制剂工业》等书籍。近十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3主要成果

发酵工程

(1)发酵工程:在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型化研究中,他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等一系列课题,研制开发的高效工业规模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已有50多台分别被应用于单细胞蛋白的生产、面包酵母培养和甘油发酵等工业中;研制开发的废水厌氧生物处理UASB反应器,有关结构优化和放大方法的学术成果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建成的10多个工业规模装置(75-1600 M3)为淮河流域、太湖领域和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达标作出了贡献。在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控制研究中,他应用恒化培养技术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筛选出的菌种,成功应用于酒精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业生产;他指导下研究得到的流加发酵优化控制策略,不仅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而且在赖氨酸和可降解塑料、L-异亮氨酸、透明质酸等发酵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

主持国家“七.五”项目“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化研究”。从反应器主要结构与操作条件的关联、菌体动力学和反应器流动特性的结合等方面,对100升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进行了模型化研究,成功地完成了350立方米反应器的放大。该反应器用于单细胞蛋白工业化生产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工程推广项目,应用于面包酵母生产,比能耗优于国际先进水平;用于甘油工业发酵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已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该反应器及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论文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并应邀在第二届亚太地区生化工程年会(日本横滨)上作为所在专题组唯一发言的中国代表。

在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控制方面,首次在国内采用恒化技术选育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为建成年产500吨SCP(干)的车间和全面、超额完成攻关指标奠定了基础。 “赖氨酸发酵优化与控制”研究中,为其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并已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在所指导的“甘油发酵动力学与生物代谢热力学”研究中,得到了美国普渡大学的Georget.Fsao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些研究成果编入由他主编的《生化工程》高校教材,相当有特色。

伦世仪成果

(2)环境生物工程:在应用环境厌氧微生物学研究中,他对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高效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在厌氧微生物颗粒内部种间氢转移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化,取得了重大成果,并用于指导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和我国工业装置的生产运行。在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他领导完成了多个处理酿造废水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废水的工程,并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分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在此同时,他还指导了生物降解持久性毒害性化合物以及应用微生物从地下油井增产原油的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

他在所主持的应用环境厌氧微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流的研究成果。在PROCESS BIOCHEMISTRY 上发表的论文被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学者来函索取。这一研究确定了厌氧微生物颗粒的工业化培养方法,成果已多次应邀在国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和用于工业装置的生产运行,且为其所指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在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处理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创立了在工程上易于实现的高效两相厌氧处理新技术。该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所参与的江苏省教委基金项目起了指导作用。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所指导的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博士论文已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4主要贡献

伦世仪

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系主任任期内,主持创建成功国内首个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点。在发酵工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比拟放大、氨基酸及有机酸的代谢调控技术和流加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工程应用中获得多项成果。另在发酵工程与环境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了研究,影响较大的成果为:内部多流型共存的上流式厌氧颗粒菌体床反应器的模型化和比拟放大法,反应器内厌氧菌自身颗粒化的机制,甲烷化混菌体系的相分离技术等。成果已在太湖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高浓度有机污染源治理中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 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

从1982年开始培养硕士生共17人(14人获学位);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11人;1992年开始接收博士后1人(已完成出站)。由于受了严格的高质量的科学训练,所培养的研究生均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他指导的博士生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均获得国内著名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有的现已成为本校和国内著名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为国内外同行所关注;有的已成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内多项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也有的已成为国内很有影响的生物工程产品的开发者。 辛勤的耕耘结硕果,面对21世纪的挑战,伦世仪教授表示,他要在向科学的未知世界继续进军的同时,抓紧培养跨世纪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