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晋仁NI, Jinren
发布时间:2020-09-04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2-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他将水沙科学与环境工程技术结合,在河流动力地貌、河流污染源控制技术及河流治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获得者,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和Swire Fellow,爱丁堡大学客座教授。曾担任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水沙科学协会(IASWS)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特邀国家土地监察专员,环保部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主编,5个国际杂志编委。
基本情况
倪晋仁,男,1962年8月生,汉族,山西山阴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5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98-1999年牛津大学Swire Fellow,2009-2012年受聘牛津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将水沙科学、地学与环境工程技术结合,开展水体污染控制、河流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发了水体污染控制的强化微生物脱氮、电化学氧化难降解有机物、环境纳米材料去除重金属等一系列新型工艺;建立了河流全物质通量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体系,组织实施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以及中国地下水等大系统全要素监测,形成了基于物质通量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重大专项项目等30余项。作为连续的Elsevier中国高被引作者,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 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领衔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相关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实验室地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大楼315室
邮政编码:100871
电话/传真:010-62754290
邮箱:jinrenni@pku.edu.cn
招生方向
水化学与水治理理论与技术
水环境风险分析与系统防控
教育经历
1978 -1982:武汉大学本科毕业
1982 -1985: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85 -1989: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 -1991:北京大学博士后
1991 -1992:北京大学副教授
1992 -迄今:北京大学教授
2015 -迄今: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项目(主持)
1. 河流多物质相互作用及其通量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721006), 2018-2023;
2. 焦化废水中高含氮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生物强化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1261140336), 2012-2016;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硝酸盐氮污染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及其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9001), 2016-2020;
4. 特殊类型河流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9ZX07212), 2008-2011;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4A14), 2006-2010;
6. 西南河流源区全物质通量与梯级开发下的累积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2047303), 2021-2023;
7. 长江黄金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1), 2016-2020;
8. 现代环境工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XK2018JSA03), 2018-2020。
获奖情况(第一完成人)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效微生物及其固定化脱氮技术,2013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2010年。
相关论文(* 通讯作者)
1. Jiang Wu, Nan Xu, Yichu Wang, Wei Zhang, Alistair G. L. Borthwick, Jinren Ni*, Global syndromes induced by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solids in world’s large riv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2. Yichu Wang; Xianbin Chen; Alistair G. L. Borthwick; Tianhong Li; Huaihan Liu; Shengfa Yang; Chunmiao Zheng; Jianhua Xu; Jinren Ni*; Sustainability of global Golden Inland Waterway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1553.
3. Shufeng Liu; Haiying Wang; Liming Chen; Jiawen Wang; Maosheng Zheng; Sitong Liu; Qian Chen; Jinren Ni*; Comammox Nitrospira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continuum: community, bio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drivers, The ISME Journal, 2020, 14(10): 2488-2504.
4. Yichu Wang, Jinren Ni*, Yao Yue, Jiaye Li, Alistair G. L. Borthwick, Ximing Cai, An Xue, Li Li, Guangqian Wang, Solving the mystery of vanishing rivers in Chin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6), 1239-1246.
5. Yao Yue, Jinren Ni*, Philippe Ciais, Shilong Piao, Tao Wang, Mengtian Huang, Alistair G. L. Borthwick, Tianhong Li, Yichu Wang, Adrian Chappell, Kristof Van Oost, Lateral transport of soil carbon and land-atmosphere CO2 flux induced by water erosion in China, PNAS, 2016, 113 (24): 6617-6622.
6. Tang Liu, Anni Zhang, Jiawen Wang, Shufeng Liu, Xiaotao Jiang, Chenyuan Dang, Tao Ma, Sitong Liu, Qian Chen, Shuguang Xie, Tong Zhang*, Jinren Ni*, Integrated Biogeography of planktonic and Sedimentary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Microbiome, 2018, 6(16).
7. Jiawen Wang; Qingxiang Liu; Xianfu Zhao; Alistair G. L. Borthwick; Yuxin Liu; Qian Chen; Jinren Ni*, Molecular Biogeography of Planktonic and Benthic Diatoms in the Yangtze River, Microbiome, 2019, 7:153.
8. Shufeng Liu, Hetong Cai, Jiawen Wang, Haiying Wang, Tong Zheng, Qian Chen, Jinren Ni*, In-situ Expressions of Comammox Nitrospir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Research, 2021.
9. Jie Li, Yue Gao, Nan Xu*, Bin Li, Rui An, Weiling Sun, Alistair Borthwick, Jinren Ni*,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the Yangtze River: Changing expos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Water Research, 2020.
10. Yujiao Long, Jinren Ni*, Zuhui Wang, Subcellular mechanism of E. coli inactivation during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with boron-doped diamond ano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electrolytes, Water Research, 2015, 84: 198-206.
11. Wen Liu, Jinren Ni*, Xiaochen Yin. Synergy of photocatalysis and adsorption for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r(VI) and Cr(III) with TiO2 and titanate nanotubes, Water Research, 2014, 53: 12-25.
12. Li Lei, Jinren Ni*, Three-dimensional three-phase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hydrodynamics, oxygen mass transfer, carbon oxidati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an oxidation ditch, Water Research, April 2014, 53: 200-214.
13. Xiuping Zhu, Jinren Ni*, Peng Lai, Advanced treatment of biologically pretreated coking wastewater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using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 Water Research, 2009, 43(17): 4347-4355.
14. Xiuping Zhu, Meiping Tong, Shaoyuan Shi, Huazhang Zhao, Jinren Ni*, An Essential Explanation to the Strong Mineralization Performance of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2(13): 4914-4920.
15. Xiuping Zhu, Shaoyuan Shi, Junjun Wei, Fanxiu Lv, Huazhang Zhao, Jiangtao Kong, Qi He, Jinren Ni*,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Substituted phenols using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41 (18): 6541-6546.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中文名
- 倪晋仁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山西省山阴县 [25]
- 出生日期
- 1962年8月
- 毕业院校
- 清华大学
- 职 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
- 《风沙两相流原理及其应用》
- 主要成就
- 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发表论文数量
- 200余篇(截至2019年7月)
目录
人物经历
编辑 播报任免信息
编辑 播报主要成就
编辑 播报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出版时间
|
图书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1年03月
|
《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
|
倪晋仁,王光谦,张红武
|
科学出版社
|
1998年10月
|
《河流动力地貌学》
|
倪晋仁,马霭乃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年01月
|
《风沙两相流原理及其应用》
|
倪晋仁等编
|
科学出版社
|
2008年06月
|
《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
|
倪晋仁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
项目承担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94-1996
|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
1995-1997
|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
|
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
|
1997-2001
|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和风沙运动理论研究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
1997-2002
|
江河泥沙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1999-2004
|
黄河断流对河流系统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
|
2007-2011
|
流域产沙机制与水沙运移规律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
|
1995-2003
|
深圳 - 香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一、二期工程环境监察与审核
|
|
1997-2000
|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管理策略研究
|
欧盟科技项目
|
1999-2005
|
防洪、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中方负责人
|
加拿大CIDA科技合作项目
|
2004-2005
|
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与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
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项目
|
2006-2010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2009-2012
|
湘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
2009-2012
|
特殊类型河流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
2012-2015
|
焦化废水中高氨氮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生物强化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名称
|
奖项
|
---|---|---|
1995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
|
|
1997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
|
|
1999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乙类)
|
|
2007年
|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8年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
2010年
|
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4]
|
2013年
|
高效微生物及其固定化脱氮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5]
|
人才培养
-
学科建设
-
指导学生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奖项
|
---|---|
1992年
|
国际泥沙研究中心钱宁泥沙科学奖
|
1993年
|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
|
1993年
|
中国水利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
|
1994年
|
首届中国博士后十佳(国氏奖)
|
1994年
|
中国青年科技奖
|
1995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05年
|
全国优秀博士后 [2]
|
2015年12月7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7]
|
2021年9月
|
“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 [23]
|
2023年5月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 [31]
|
社会任职
编辑 播报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3年
|
组织创办《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
|
|
1996年
|
欧盟科技合作(INCO-DC)项目负责人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
1999年
|
国际水沙科学协会(IASWS)常务理事
|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
2014年
|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第四届)
|
[18]
|
2016年
|
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杰出人才(柔性引进)
|
[19]
|
2016年12月
|
环保部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
|
2016年12月8日
|
青海大学双聘院士
|
[20]
|
2017年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第八届)
|
|
2017年
|
中国科学院学术顾问
|
[21]
|
——
|
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
|
|
——
|
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
|
——
|
特邀国家土地监察专员
|
|
——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
|
——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
|
|
——
|
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
|
——
|
东北亚环境-文化理事会理事
|
|
——
|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
|
——
|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
|
——
|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审组委员
|
|
——
|
国际水力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编委
|
|
——
|
《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
|
——
|
加拿大Regina大学兼职教授
|
|
——
|
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和Swire Fellow
|
|
——
|
爱丁堡大学客座教授
|
|
——
|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座教授
|
[22]
|
人物评价
编辑 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