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到“菜园城市”
来源:
新加坡一直都有着“花园城市”的美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蔬菜革新”,试图让花园城市变“菜园城市”。政府也积极鼓励都市农业发展,利用高科技种植蔬菜,希望提高粮食的自给自足。除了科技园种植蔬菜,也有越来越多国人透过空间分享活用,在住家种植自己的蔬菜,快乐地当起“都市农夫”。
本期专题报道,特邀Edible Gardens创办人刘悦与松下(Panasonic)生产科技亚太区总裁马场英树(Hideki Baba),与你分享他们对都市农业的看法。
↑ 蓝天白云下,以大厦为邻,开始种菜啦!
站在这一片充满生机的菜园中,闻着泥土的芬芳,看着植物在阳光的沐浴下朝气蓬勃,让人也元气满满。这里可不是郊外,而是位于市中心的莱佛士购物中心的屋顶“花园”。它与周遭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犹若喧嚣城市中的一方净土。
这片菜园便是社会企业Edible Gardens的手笔之一,同购物商场的发展商合作,把屋顶转化为“食用花园”(Edible Gardens)来种植蔬果,既绿化环境又可有所收成。35岁的刘悦便是Edible Gardens的创办人之一。身为一名都市农民,他曾在英国修读农业,并希望将“自己种植食物”的概念带到向来依赖进口食品的新加坡。
↑ 金盏花(Calendula)是功效强大的药草,能够降低血糖。
鼓励城市人自己种菜
新加坡虽然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但刘悦认为懂得种植知识非常重要。拥有这类知识,人们在危机发生时才能临危不乱,妥善应变。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他说:“全球的粮食危机已经不容忽视,如果以后发生什么事情,起码我们有基本的农业知识,懂得种植蔬菜应付危机。就像80年代的杜巴(沙特阿拉伯城市),那时的石油禁运危机导致他们无法进口食物。于是当地人民将任何在城里能找到的空地变成菜园种植蔬菜。”
除了早前推行的Edible “Garden City” Project,Edible Gardens也将在2016年推出名为“农民”(Citizen Farmer)的新运动来推广种植知识,鼓励国人在居所种植自己的蔬果。他解释:“毕竟我们不是农业国,大家对在新加坡种植蔬菜的知识有限。但其实很多人很想知道怎么种菜。于是‘农民’便是指每一位公民都可以是农夫。无论你是住在HDB、公寓还是洋房,都有机会可以种菜。”
作为社会企业,Edible Gardens目前也和自闭症资源中心(Autism Resource Centre)合作,教导患有自闭症的成年人种菜。刘悦说:“我们教他们打种子、浇水、收成,外包一些工作给他们,给予他们就业机会。这个合作项目也是属于‘农民’的一部分,我们要证明即便是残障人士也可以成为农夫。”
不仅如此,刘悦表示他们也和学院合作,让学生亲手体验种植食物的乐趣。他说:“越小的孩子,从小就让他们接触种植工作,亲近泥土与大自然,也会引起他们对种植的兴趣并推动他们更了解农业。当你了解农夫的辛苦,就会珍惜食物,少浪费。”
↑ 这种时钟花据说具有止痛消炎等功效。
自己种菜是潮流
刘悦坦言,“自己种植蔬菜”是一项国际运动。“都市农夫”的概念早在欧美、韩国、台湾等地兴起,本地年轻人想要赶时髦自然不能落伍。就以他的团队而言,除了部分经验丰富的年长者,许多成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年龄介于20至30岁,属非常年轻的团队。
Edible Gardens还成立了“Urban Farm School”,每个月主办各种主题的工作坊,传授农作的知识。由于工作坊的名额有限,因此几乎场场爆满。参与工作坊的民众年龄层也很广,可见种植是老少皆宜的。
刘悦笑说:“其实自己种菜并不难,只要有基本的知识,然后使用正确的材料就可以开始了。最简单的是在家耕作,只要一个塑料箱子就可开始种菜。但蔬菜也有生命,因此种植时也需要一些感觉。自然也会碰到一些如害虫之类的问题,就当作学习过程,慢慢进步吧。”
所以,政府组屋楼下的草地也能种菜吗?
↑ 刘悦希望大家都能掌握种植知识。
他说:“草地当然可以变菜地。只要找到一块地适合种菜,你就可以联系市政理事会,开设一个社区菜园让你种植不同的蔬菜。这些蔬菜会吸引许多生物,形成生态多样性,对环境也好。”
他还笑说,新加坡的气候并不适合种草,“如果把一切都交给大自然,新加坡会成为一个热带雨林”。
健康生活方式
刘悦透露:“那些从超市购买的蔬菜,待它收成再运来新加坡已经过了1个星期。我相信蔬菜都有它的生命力,新鲜的蔬菜与空运过来的蔬菜,两者的生命力就不同。吃蔬菜自然是吃新鲜的比较好,科学已证明了这点。”
采访中,刘悦还不时地从园中摘下几片薄荷叶子和我分享,放入口中咀嚼后,果然很鲜甜!喜欢吃沙拉的朋友,不如也自己来种,平均每两个星期可以收成一次,还能节省开销。刘悦推崇大家使用绿色环保的有机种植方式,生产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自己种菜收菜,既享受双手带来的满足感,又能吃得新鲜健康,何乐而不为?
你也许不知,种植蔬菜还有助“养心”。刘悦说:“许多人患有忧郁症等精神疾病,而种植植物可以帮助减轻压力。这个理论已经被验证了,叫做‘园艺疗法’(Horticulture Therapy),使用植物和大自然来改善病情,对精神状态很有帮助。国家公园局也刚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 古龙薄荷(Cologne Mint)闻起来非常清凉。
看着蔬菜成长至收成,是否会为你带来好心情?都市人工作压力大,有机会不妨下班后回家试着种种菜,打理自己的小菜园,或许真的能把工作上的烦恼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虽然城市农业是个有待发展的趋势,刘悦认为,目前新加坡要做到自给自足还是很困难的。提倡城市耕作的目标应该专注于教育,让国人至少掌握耕种的基本知识,以免这些宝贵知识逐渐消失。
无论是运用巧思改造都市空间,或是走进校园推广都市农场的概念,城市菜园提供了一个途径,让我们更亲近所居住的这片土地。
用科技种菜
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土地资源短缺,几乎一半以上的粮食都依赖进口。为提升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政府一直积极鼓励都市农业发展,通过高科技种植蔬菜以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松下生产科技亚太(Panasonic Factory Solutions Asia Pacific,简称PFSAP)室内农场是新加坡首个室内菜园,满足市场对稳定、可持续当地种植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 PFSAP室内农场内的LED紫光提供蔬菜日光养分。
这座占地1154平方米的小型蔬菜工厂建立于2014年,与传统的户外农场、温室菜园或垂直农场不同。它采用可同时控制、监督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生长因素的LED灯来培植蔬果,完全不依赖阳光,也无需添加农药除虫除草,概念类似工场。PFSAP室内农场每年能够生产81吨蔬菜。
马场英树(Hideki Baba, 52岁)是新加坡松下科技总裁,负责管理工厂的整体运营—从研发、策划、制造、销售到服务,他都了如指掌。
稳定生产蔬菜
马场英树说:“传统农场上,农作物品质和数量的稳定性都取决于环境条件,也需要较长的培育期。阴霾和雨季等气候问题都会影响蔬菜的产量。在PFSAP室内农场,通过控制栽培环境,我们比传统农场缩短一半的种植时间,而且不受制于天气,可以充分优化成长率,稳定地供应优质蔬菜。”
↑ 松下种植的迷你白萝卜在室内控制栽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传统农场种植出来的蔬菜都需要经过“三洗”,即是消费者担心买回家的蔬菜残留农药,因此需要用清水重复清洗3次。他指出,室内蔬菜农场栽培的蔬菜作物不含任何农药,高品质且价格合理,还得到了HACCP认证,保证安全健康,无需“三洗”。相比起进口蔬菜,本地培植的蔬菜几乎是当天收获当天运输,确保蔬菜新鲜又可口。
他也观察到,过去几年,越来越多人转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健康饮食或是吃更多的蔬菜。在2014年至2015年之间,餐馆售出的食物当中,较健康食品就占了81%;2010年至2014年之间,每个人平均摄取的蔬菜量则增加了3kg。新加坡人也看到消费本地产品的更大价值。这些趋势都反映了本地都市农业的乐观前景。
不与本地农场竞争
马场英树认为PFSAP在市场上并不与本地农场竞争。他说:“因为我们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主要是种植那些需要高成本进口的优质蔬菜,减少了物流和运输成本,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约50%的优惠。”
他也指出,本地种植进口蔬菜也意味着降低了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量,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相对减小。室内农场并不使用化学品和农药,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伤害。
都市农业成焦点
新加坡的人口预计到2030年会增加至690万,当务之急便是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继续为国人提供足够的食物,并确保食物的可持续性。
马场英树表示:“从管理层的角度而言,未来农业经济会是很有潜力的投资项目之一。全球耕地不足、人口增加,对食物的要求日益提升,各国追求稳定的食物供给,都市农业因此有望成为未来的重点。”
据新加坡农粮兽医局(AVA)资料显示,新加坡超过90%的食物是进口的。其中,蔬菜供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本地农民只能生产所需蔬菜的12%。为此,AVA定下目标,希望新加坡生产的绿叶蔬菜每年最低产量须达每公顷130公吨。
马场英树说:“松下旨在响应AVA的号召,希望通过技术的提升来达成有叶蔬菜自给水平的愿景。我们的目标是在截至2017年3月底的2016财政年以前,对本地蔬菜生产的贡献从当前的1%提升至5%。以PFSAP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稳定,减少新加坡对粮食进口的严重依赖。”
相比起传统农业的有限产量,使用高科技种菜无疑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一种有益尝试。 而如果有更多人加入“都市农夫”的行列,新加坡遍布全岛的,除了是美化市容的漂亮花卉,也将冒起可自给自足的蔬菜园地,这也应该会是你所乐见的吧? 来源:《赞》网志 野花野草
城市农业的屋顶天堂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位于芝加哥大隧道附近,目前它给孩子们提供着安全、受欢迎的,针对室内活动而言的课外空间。屋顶花园面积8160平方英尺,现在正成为一种模式,用超传统的空间,提供城市农业,并极其出色的平衡了观赏需求和实际需要。
花园不仅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控制成本,还能提供户外课堂,同时也可以承受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在上面用园林工具去挖掘土豆和胡萝卜。18-24英寸深的土壤为食物生产提供了可行性,包括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生菜和草莓。地面与屋顶温度的明显差异,意味着屋顶是不同于地面的另一种气候,并且可以在整个冬天使用。
花园已经用了三年了,现在运行良好。健身房在建筑的二楼,屋顶花园在三楼,被走廊和教室包围。当学生们透过落地窗从一间教室走到另一间时,花园会展现出不同的面貌。由回收牛奶容器做成了的塑料木,它被铺在地上,组成了花园的小路,同时与花园的窗框对齐。金属圈是一种艺术表达元素,其遍布花园,甚至充当了天窗,为楼下的健身房和咖啡厅带来自然照明。
来源: 设计传媒 野花野草
全球都市农业三大发展模式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从国别或地域看,有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等。
1、经济功能为主的北美模式
美国模式
其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园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目前美国都市农业占总面积的10%,其价值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3以上。美国学者认为,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2、生态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
德国模式
19世纪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后来,市民农园的土地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0000平方米,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租赁期25—30年。政府不干涉市民种什么、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这是与美国市民农园的主要区别之一。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目前德国市民农园的承租者83万人,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
荷兰模式
荷兰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该国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食品,使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
3、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
日本模式
日本都市农业伴随着农业观念即经济功能转向社会、生态功能的变化,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三种主要模式:一是观光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二是设施农业,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
新加坡模式
其都市农业既有生产功能,也有供市民参观、学习、休闲之功能,十分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主要模式:一是农业科技园,国家投资基本建设,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租期为10年;二是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三是海水养殖场。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拉美、非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发展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专家统计,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市民家庭食物自产率在东雅加达市达到18%,内罗毕市达到50%,而坎帕拉市达到60%;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
中国模式
都市农业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纵揽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荷兰模式和日本模式等,尽管在各国其功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都市农业具有多元化功能,即具有高质量的生产功能,资源低耗与高效利用、环境洁净、景观优雅等生态功能,生活、就业、安全、福利等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培训、示范、带动等服务功能。所以,我国必须改变只重视经济功能,忽视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做法,坚持多元化功能目标。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必须围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功能,鼓励以生产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科教、服务就业等功能,科学规划其布局,积极转换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这样,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一年四季能吃到新鲜、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享受农业休闲文化的需求, 还能成为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拓宽城郊农民的就业渠道,扩展涉农二、三产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新加坡在国土面积有限、自然资源贫乏条件下主要依托高科技,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注重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生产出了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荷兰也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使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可见,发展都市农业必须以高科技为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市农业科技同样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都市大工业的技术、人才、设备形成了都市农业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而且整个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其稳定扩展的长期基础。
我国都市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总体偏低,更要坚持以高科技来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快实施都市农民培训工程,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都市农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完善农业高等院校都市农业专业设置,为社会输送大量都市农业人才;三是推进都市农业生产技术从传统型转向高新型。当前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引进实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等。
本文素材源自网络,由洪仁瑜编辑整理。来源: 八界 洪仁瑜
日本农业高产高利,都市农业崭露锋芒
摘要:优质的都市农业,更添城市魅力。
都市农业在日本是有趣的发展特例,作为高度工业化国家,农业仍可存活于都市中,且发展良好,获利稳定。更令人惊讶是,日本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农业产量,是在都市农业产生的。城市农民,占全国农民百分比高达25%,足见都市农业经营及技术相当成功,有独到之处。
此外,日本的都市农业比农村农业更富成效。据来自农业林业和渔业部(MAFF)的数据显示,从城市在生产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来看,最有生产力的一种是农业 ,比全国平均水平更富成效。在农民人均收入方面,都市农业比跨山区农业高10%左右,远超过农村平原地区农业利润,高达两倍以上。这是怎么办到的?除了先进设备,其都市农业经营模式,有何特别处?
日本都市农业技术,能突破环境限制
在日本东京,高层大厦楼顶和地下室,密布生长中的蔬果,让人以为置身田间。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发展都市农业。而今东京甚至开发“高楼田地”与“地下农场”这类的农业模式,突破环境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农业,对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一家日本电信公司,甚至为了解决“热岛效应”,在大楼楼顶引进红薯种植。红薯叶大,遮阳效果好,红薯的蒸腾作用还能充当“天然空调”。经测量,没有种植红薯的楼顶,比种植红薯的楼顶,其温度最多可高出27℃。
东京市中心金融区大手町,一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曾经是银行金库的写字楼地下室,如今成为花果飘香的地下农场。
该农场通过温室,仿真自然环境,调节温度和光照,在6间温室内,种满不含化学物质的有机蔬菜稻米,草药和鲜花。
此农场创造者,有别一般业主思维。他将农场当成城市的农业展览室,而不是以农产品投入市场为主要经营目标。业主期盼这个展览室,能让城市人们更了解农业,培养出更多城市里的农业同好。
甚至是人力资源公司,也参与都市农业。
在大楼内部,运用种种科技设备,及先进技术,补足室内作物不足处,成功打造令人赞叹的大楼内部农场。
【PASONA】人力资源公司,秉持「与自然共生」概念,打造「都市农场」大楼,矗立在日本东京车站繁华街头旁。
高达九层的商业办公大楼,内部作物旺盛生长,供员工餐厅烹饪。职员与农作物同处大楼内,在良好富生机的自然生态中办公,随时可撇下公事,走入蔬果间,在大楼内部享受田园乐。此为「都市农业」傲人的新成绩。
相对其它国家,日本受限于耕地狭小,较早开始发展都市农业,且发展迅速,成效显着。
日本将这些都市里的农业,称为城市绿肺和后花园,为着给城市带来安全蔬食,净化空气,并提高农业就业人口,鼓励青年加入。
为此,出现满足城市各族群的多样化都市农业,各自拥有不同的消费群,农户也因调整型态,提高收入。
什么是都市农业?
是指分布在都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分为观光型农业、设施型和特色型农业。
具体包括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
日本都市农业,具有下列几种功能
为都市居民提供生鲜农产品
以东京为例,有12000公顷农地,27000户农家,其中专业农家占15%,这些农家提供约占东京批发市场50%左右的蔬菜。
美化城市风景,提升住宅价值
据市场调查显示,邻有绿地的住宅估价较高。这是因为日本都市居民,普遍认为没有农业的都市,建筑密度高,令人有窒息感。农地因有耕种活动,估价会提升。
做为自然生态教学
如市民农园、学童农园等,为市民接触农业提供最佳场所。
弥补都市设施单一化的重要空间
为未来都市发展,预留空间
灾害发生时的疏散空间
鼓励从事农业
农业在都市中属绝佳职业,有趣又充满活力,还能协助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好的农业人士,更还能为人民的食品安全起到把关作用。
日本都市农业,几大经营模式
在日本都市,农业业主的经营模式,按其形态划分,有以下几种成功模式。
●市民农园
没有农地所有权的市民,向农地所有者,承租市区或邻近郊区农地,进行耕作,种植花、草、蔬果,体验田园乐。
农主出租农地,收取租金。当市民无暇照顾耕地,由农主代劳,协助照顾,此经营方式成功者多,农主收入远多于自己种田。
日本的市民农园,其优点在类型较多,足应付不同族群需求,发展成熟。依据农园承租使用对象不同,细分成家庭农园、学童农园、高龄农园、甚至有残疾人农园(如盲人农园)等。
●银发族农园
日本专为65岁以上退休的“银发族”,开辟银发族农园。
银发老人,因接触植物获得心灵平静,活动筋骨,保持身心康健。藉规律性劳动与回归自然的农耕生活,体验耕种、收获、享用农产品,以及把产品馈赠他人的成就感与快乐,扩大老人生活圈,有健康的人际互动,达延年益寿之效。
在日渐高龄化社会,银发族农园很有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动,高龄者藉耕种田地所获得的快乐,可减少医疗与照顾等问题,改善老人忧郁封闭的状况。
●农业公园
日本农业公园,包括两大项:专业性农业公园 / 综合性农业公园。
专业性农业公园
依据农产品种类,建构特色风格。如葡萄、水稻、果品、花卉、茶叶、桑等,都可建构成专业性农业公园。
综合性农业公园
在公园内,规划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以果树为主体,称果树公园。以花卉为主体,称为花卉公园。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功能而异,有迷你型的约0.3公顷的水稻公园,也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在10-50公顷间。
经营方式
政府经营,免费提供社会大众利用。
私人经营,需收取入园门票。
目前,以财团法人的经营方式最受欢迎,不但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还减少政府财政负担。
●观光农园
主要包括观光农园和观光农渔村,以及二者的结合。
在都市或近郊地区,利用农业产业、各种农业设备及农村资源,经有计划有组织的规划整合后,安排多种观光、采果活动,可吸引大量城市观光人口。
●休养村
在风光明媚的地方设置观光点,发展休养村,使游客不仅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乐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由于游客的参与,有可能损伤到田间作物,或干扰社区居民的生活,因此在自然休养村的整体设计、软硬件设施布局、动静态活动的安排,需特别注意跟社区生活相配合,加强在管理方面。
●体验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发展体验农业。
目前日本特别重视孩童的农业参与,使其接受农耕教育。
在体验农业的规划上,应依据不同族群,提供不同体验方式,其办理单位遍及乡镇公所、农协、民间企业,也有三方合作办理的。
不少县政府会将体验农业,列为学校教育内容。
中央国土厅,更倡导举办全国性有关农业、农村之教育恳谈会,推动并制度化教育农园、自然教室、森林旅游等农业体验形态。
●民宿农庄
日本农庄规模虽小,但以景观清幽,或花卉瑰丽取胜。业主及工作人员,多为家庭成员。
都市人休闲爱往农庄去,寒暑假时,更是都市学童进行农村生活体验的绝佳场所。
在日本,农户耕作面积小,于是业主多以突出秀丽的景色、挣取游客。其农村文化和农副产品,亦深具特色,产品包装用心,精致小而美。
此外,农民会将废弃或多余的农舍改造成民宿。
其住宿规模约可容纳25-60人,以当地特色食物,供应早晚餐。在食材摆盘上,讲究细节和美感。让游客拍照时,呈现美画面,以利游客网络分享,得免费宣传之效。
日本藉多样化的都市农业,满足城市人不同族群的田园梦,提升农户收入,推广自然生态,安全有机食品教育等,成功做出小而美的都市农业。
经营都市农业,应以高度集约化方式操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达到高度农业发展形态,符合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都市农业,发展前景如何?
都市农业之所以发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广受消费者喜爱,究其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
追溯人类历史,有农村和农业,才能蕴育出城市。可是到后来,城市和农村、农业分离,走上二元对立形态。
城市风景机楔化,荒漠化,缺乏有机活力,且空污严重。让市民开始怀念农业的绿色田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生态。这种对大自然的怀念,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食品安全的渴望,正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巨大动力。
在日本,即使是小小一片农园,也能以各种方式,克服环境限制,找到消费市场,做出特色,形成可持续性的农耕事业,具可参考之处。
来源: 中国生物肥 世纪阿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