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伊士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上海荷瑞会展有限公司
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4、青岛洛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5、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
6、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7、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
8、浙江联池水务设备有限公司
9、广东艾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0、南京贝特环保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11、威立雅水务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12、北京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国美(天津)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14、迪诺拉水务技术
15、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16、上海中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17、江苏宝蛙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18、格马逊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19、山东金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0、天津锐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21、智汇流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2、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3、上海沃太克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4、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
25、康碧环境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26、金剑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27、玫德集团
28、上海铂尔怡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9、天圣环保工程(成都)有限公司
30、威海三田永磁科技有限公司
31、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
32、埃维柯阀门(上海)有限公司
33、北京金易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4、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35、武汉大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36、成都市兴蓉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37、深圳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38、净化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9、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0、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41、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2、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3、深圳市宝安排水有限公司
44、浙江班尼戈流体控制有限公司
45、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46、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47、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48、阀安格水处理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49、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50、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51、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52、威立雅水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53、山东华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4、安乐工程有限公司
55、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56、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7、杭州楚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8、水艺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9、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60、青岛荏原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61、天津壹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62、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
63、达沃科环境(上海)有限公司
64、桐乡市小老板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65、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
66、四川天润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67、北京北排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给水排水》(半月刊) 征订2026年广告启事
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连年加大力度的投资拉动了与给水、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刊大力宣传水工业产品,又和企业一道为我国的城市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中国给水排水》作为水行业品牌企业广告云集的科技期刊,已成为设计人员了解水处理设备、技术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水业知名品牌的最可信赖的重要平台。据各地的建设方和设计人员反映,我刊的广告为他们在设备、产品选型或订购时提供了方便。一查广告,就知道贵单位的电话等联络方式,以便及时通知您参加招投标或索要资料、报价。
我刊现征订2026年广告,并增加以下优惠措施和服务:
全年刊登12次以上者,部分版位优惠10%,同时免费上网(www.cnww1985.com)。本刊可为客户免费设计、修改广告版面,但要求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照片。帮助客户推销产品等服务。
2026年度广告价目表(大16开,210mm×285mm) 指定版位每次加收20%
|
版 面 |
封二 |
封三 |
封底 |
中彩插 |
微信头条 |
|
元/(页·次) |
13000 |
11000 |
16000 |
6000 |
20000 |
|
版 面 |
前插首、末 |
前插中 |
后插中 |
后插首、末 |
微信次条 |
|
元/(页·次) |
13000 |
8000 |
7000 |
9000 |
10000 |
|
版 面 |
中插首、末 |
封面 |
腰封 |
||
|
元/(页·次) |
9000 |
广告实行竞标, 底价25000元/次 |
25000元/次 |
||
|
直播课(一般2小时)每次2万元。(含直播前利用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cnww1985)宣传推广)。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微信公众号: cnww1985,粉丝26万+;微信品牌合作与推广请联系王领全13752275003 ,孙磊13702113519 |
|||||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基本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半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和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她作为中国给水排水专业最具权威性的核心期刊,发表了许多科技含金量高、很有影响的文章,不少文章被国内外著名的信息检索中心收录,如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建筑文献数据库(ICONDA)、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亚洲环境卫生信息中心学会(ESR)等。发展至今,《中国给水排水》已成为专业工作者交流科技成果和设计经验、了解国内外技术动向和热点信息、展示先进生产设备的重要窗口。她被列为全国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中国百强期刊。2008年被科技部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共300种),是水行业唯一入选期刊。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统计结果,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影响力继续稳居水行业科技期刊的首位,被誉为“中国水行业的首席杂志”。
《中国给水排水》(半月刊)发行方式:每月1、17日出版,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公开发行。
发行量:15 000余册/期。
《中国给水排水》(半月刊)读者对象主要是自来水、市政排水、水与废水处理、建筑给排水等行业的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施工、信息、环评、分析、监测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师生。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层 邮编:300070
联系电话:022-27835639 27835592 13752275003 传真:022-27835592
E-mail:cnwater@vip.163.com 联系人:王领全 孙磊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cnww1985,粉丝26万+;发布杂志最新动态,提供给排水行业最有价值的技术信息。中国水行业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平台。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微信号 cnww1985也可以采取 本期内容,由 公司 冠名播出 的形式赞助。赞助费每期1万元,每周5万元。每月10万。每年50万。单独发文章首条2万元每篇,非首条1万每篇。内容需守法且专业,经过主编审核通过方可刊发。
微信文章后面放图片广告:每次6000元。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网站(www.cnww1985.com) 首页LOGO广告:每月1万元。每年(10万元)。
中国给水排水 直播课(一般2小时)每次2万元。(含直播前利用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cnww1985)宣传推广)
《中国给水排水》主办的2026年主要会议:
1、中国给水排水2026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
同期召开供水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期召开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
时间:2026年3月25日—28日,3月25日报到,26日和27日会场报告,28日参观典型工程项目;会场酒店: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
会议联系人:金晟 18622273726(微信同),孙磊 13702113519(微信同)
技术报告咨询:王领全 13752275003(微信同)
2、2026年《中国给水排水》第十七届城镇污泥处 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同期举办:固废、工业污泥处理处置大会(城市+工业污泥协同处置)
垃圾渗滤液处理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大会
时间:2026年8月 ,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和第三天会场报告,第四天典型项目参观
会场酒店:厦门市翔鹭国际大酒店(地址:厦门市湖里区长浩路18号)
会议联系人:金晟 18622273726 (微信同号),孙磊137 0211 3519(微信同号)
会议主办协办技术报告咨询:王领全 13752275003 (微信同号)
3、《中国给水排水》第四届智慧水务融合创新技术论坛
会议时间:待定地点: 待定 负责人:衣春敏 电话:022-27836225微信:ycm13920341911
4、第十四届雨洪管理与水环境(厂-网-河-湖)综 合治理研讨会
时间:待定 ,地点: 待定 负责人:刘贵春 13752144199
5、《中国给水排水》第十二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智慧水务)交流会
时间:2026年6月 地点: 待定 负责人:任莹莹 15122360102
6、《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第22届年会 时间:待定
地点: 待定
负责人:丁彩娟 13502042821(年会) 刘贵春 13752144199(论坛)
7、中国给水排水2026年污泥处理处置论坛(上海)
会议时间:2026年6月4日全天10:00-16:30
会议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 6.1号馆会议室
污泥处置展示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6.1号馆
负责人:金晟 18622273726(微信同) 孙磊 13702113519(微信同)
技术报告咨询:王领全 13752275003(微信同)
报告内容简介(四)|2025年《中国给水排水》创刊四十周年暨第二十一届年会、第四届青年学者论坛
会议时间:2025年11月7日—9日(7日报到,8日全天、9日上午技术报告,9日下午项目参观)
会议地点: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南京市江北新区城南河路89号)
主办单位: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贝特环保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协办单位:
苏伊士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珠海九通水务有限公司
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威立雅水务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智汇流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支持单位:
山东恒坤环保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汉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知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浦华环保有限公司
南京古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源动力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浦华国际会展(山东)有限公司
亚洲环保媒体平台
(1)年会主题报告:组委会邀请,每个报告20~30分钟。主要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企业家和管理者就相关重要(热点)领域的研究工作及进展作综合性报告。
(2)青年学者论坛报告:6个技术专题分论坛,由召集人邀请和与会代表申请,每个报告20~30分钟。
分论坛:污水处理新工艺(好氧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AOA工艺)
召集人:
陈重军 苏州科技大学 教授
刘 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
刘 俊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1)报告题目:基于Feammox的高效自养氨氧化脱氮工艺
报告人:徐康宁 北京林业大学 副教授
(2)报告题目:改性聚电解质高效靶向捕集回收工业废水中的有价金属
报告人:陈明 东南大学 副教授
(3)报告题目: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耦合主流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中对亚硝酸盐氧化菌的选择性抑制与厌氧氨氧化菌的原位富集
报告人:吴江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
(4)报告题目:固定化微生物强化与好氧颗粒化协同增效初步研究
报告人:王亚军 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教授
(5)报告题目:低强度超声波耦合磁场强化厌氧氨氧化处理稀土尾水
报告人:朱易春 江西理工大学 教授
(6)报告题目:AGS中丝状菌的增殖及调控策略
报告人:刘俊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7)报告题目:Kuenenia在含盐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探究
报告人:黄晓武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副教授
(8)报告题目:(BSDP)污泥活性倍增技术
报告人:许敏 上海其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9)报告题目:不同运行模式对部分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报告人:吕恺 宁夏大学 博士
(10)报告题目:威乐普3.0低能耗往复振动式MBR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报告人:赵龙 苏州苏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11)报告题目:基于厌氧/好氧/缺氧-好氧颗粒污泥(AOA-AGS)的低碳源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报告人:马晶伟 湖南大学 教授
(12)报告题目:AOA工艺在浙江省的首个示范工程案例分析
报告人:沈琴 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厂 高级工程师
(13)报告题目:光颗粒减污降碳协同效能研究
报告人:张国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教授
(14)基于生物脱氮除磷简化机理模型的A2O工艺数学模拟
报告人:徐微 安徽农业大学 副教授
分论坛:膜法水处理技术
召集人:
瞿芳术 广州大学 教授
吕兴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张 晗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教授
(1)报告题目:自组装辅助低压超滤过程去除新污染物
报告人:吕兴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2)报告题目: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功能微生物生态生理学与基因组特征
报告人:邱光磊 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
(3)报告题目:超滤膜污染荧光表征:从离线检测到原位监测
报告人:瞿芳术 广州大学 教授
(4)报告题目:疏水透气膜界面稳定化策略及其脱氮净水应用探索
报告人:王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院长/教授
(5)报告题目:高盐废水膜蒸馏过程中膜润湿解析与调控策略
报告人:常海庆 四川大学 副研究员
(6)报告题目:膜曝气电活性生物膜构建:系统效能强化与生物膜响应机制
报告人:张晗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教授
(7)报告题目:基于Fe(VI)多效一体特性的地表水梯级净化和超滤膜污染缓解机制
报告人:陈鲲宇 山东建筑大学 讲师
(8)报告题目:高效合成H2O2的电催化疏水膜及其高级氧化应用
报告人:李魁岭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9)报告题目:聚电解质中空纤维纳滤膜净水特性研究
报告人:刘彦伶 同济大学 副教授
(10)报告题目:脱水合驱动的水簇限域传输机制及高性能膜材料研发
报告人:陆成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报告人:陈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美国注册工程师(PE),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美国普渡大学环境工程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后、高级实验讲师。围绕污废水再生资源化开展水化学与水质模型、水处理功能材料、强化膜分离过程、电化学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中国给水排水》、《市政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曾获教育部“春晖杯”优胜奖、江苏省双创博士、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A类),主持建设《泵房设计》省级一流课程,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创赛特等奖、省土木工程教学比赛特等奖、省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东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美国化学学会(ACS)环境化学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与奖励;牵头西南山村治水乡村振兴帮扶项目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江苏省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一等奖。
报告题目:改性聚电解质高效靶向捕集回收工业废水中的有价金属
报告内容简介: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重金属,如电子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铜(Cu)、电镀废水中的贵金属钯(Pd)。如果处置不当,这些重金属不仅会成为环境污染物,还会造成有价金属资源的流失。因此,对工业废水中有价金属进行捕集回收,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减少有价金属资源的消耗,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然而,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水化学条件苛刻(例如极低的pH、极高的盐度和高浓度共存金属离子)、毒性大,常规处理工艺难以高效处置并有效回收有价金属资源。为了实现对钯和铜的高选择性回收,本研究以聚乙烯亚胺(PEI)聚电解质为骨架,通过一步反应将甲基吡啶和巯基等基团接枝到胺基上,分别制备了具有Cu和Pd高选择性螯合功能的水溶性聚合物材料(PPEI和TPEI)。研究发现,不同功能基团的协同络合作用使改性PEI对目标有价金属(Cu2+和Pd2+)的亲和性远大于其他高浓度竞争金属离子(如Fe(III)、Ni(II)、Cr(III)、Ca(II)、Mg(II)等),且不受水体盐度和pH的影响,即使在酸性极强条件下(pH=1)改性PEI也可以对Cu2+和Pd2+进行高选择性捕集。通过电强化超滤或聚集分离的方式,聚电解质-金属聚合体可以从水相中分离实现目标金属的富集。其中,对超滤施加电场不仅有利于减缓超滤膜污染、增强超滤通量,还能强化对目标金属的选择性分离。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对目标金属富集浓溶液进行电解可以实现金属的高效回收。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功能性聚电解质材料的工业废水有价金属选择性捕集及回收工艺。
报告人:吴江,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国际水协会中国青年委员会(IWA-YWP)委员,日本土木学会 (JSCE)、日本水环境学会(JSWE)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处理工艺及其集成化技术、生物质(市政污水、化工废水及有机固体废弃物)低碳处理及生物能源再生、微生物处理系统中的风险物质(新兴污染物、放射性金属等)归趋等。主持国家级海外引才项目1项;江苏省海外人才项目1项;日本环境省环境研究综合推进经费项目子课题2项;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国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项。
报告题目: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耦合主流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中对亚硝酸盐氧化菌的选择性抑制与厌氧氨氧化菌的原位富集
报告内容简介:在日本宫城县仙盐污水净化中心开展了中试规模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与单级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低碳处理耦合工艺研究。通过原位游离氨(FA)与游离亚硝酸(FNA)交替冲击,结合低溶解氧(<0.5mg/L)运行策略,实现了对PN/A系统中亚硝酸氧化菌群落(NOB)的选择性抑制(靶向抑制),系统内氨氧化菌(AOB)与厌氧氨氧化菌(AnAOB)逐步形成稳定协同。该耦合生物处理工艺建立了高效除碳脱氮路径,在25℃下运行表现出稳定的碳氮去除能力与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结果表明,在主流条件下连续运行中系统出水总氮(TN)浓度可维持在10 mg/L以下,实现了新型系统稳定启动与高效运行,为未来市政污水厂实现节能降耗与“双碳”目标提供了工艺概念与实践基础。
报告人:徐康宁,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智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研究领域为生态厕所、氮磷去除与回收技术、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项科研课题,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报告题目:基于Feammox的高效自养氨氧化脱氮工艺
报告内容简介:铁氨氧化(Feammox)是地球化学铁和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本研究探讨了通过在连续流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中间歇添加铁盐来刺激基于Feammox的氮去除。为了测试其自养脱氮性能,进料是铵浓度相对较低(~100mgN/L)但不含有机碳的合成废水。该系统的运行表明,在运行的短短四个月内,实现了高水平的铵和总氮去除效率(平均分别为~97%和~90%),相对实用的去除率为~50mgN/( L·d)。一系列分析进一步揭示了Fe(II)氧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可能是由微生物硝酸盐亚铁氧化和基于溶解氧的亚铁化学氧化驱动的,有助于Fe(III)的再生,以实现基于铁氨氧化物的连续脱氮。这项工作表明,基于Feammox的自养氮转化是未来一种具有潜力的低碳废水处理技术。
报告人:沈琴,高级工程师,从事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运营23年,先后担任中控室主任、运行科科长、生产副厂长、对外拓展部主管、污水处理厂厂长等职。主要参与规模6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管理、扩容及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期间创建对外拓展部,承接工业园区内企业污水处理站的运维和乡镇农村污水站的运维工作。发表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开发软件《污水阀门管道控制软件V1.0》、《污水站外排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V1.0》、《企业外排污水进管网自动控制系统V1.0》等科技成果。
报告题目:AOA工艺在浙江省的首个示范工程案例分析
报告内容简介:在“双碳”理论及绿色标杆的政策导向下,嘉兴联合污水成功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教授团队开发的AOA专利技术体系,依托厂区既有4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存量设施,通过原位技术改造,在极低碳氮比(<3∶1)的运行条件下,“低碳源投加”“低气水比”的极限工况下,出水总氮稳定低于准Ⅳ类水质10mg/L 标准,理论上可低至8mg/L。这是浙江省首例由传统污水处理厂“存量提质、原位增效、原位降碳”的成功实践,不仅印证了AOA工艺的颠覆性价值,更精准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发展主线,为“十五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样本”。
报告人:王亚军,博士,教授,博导,兰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甘肃省领军人才。东南大学市政工程博士学位,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与水循环理论与技术。涉及生物滞留除污、生物强化及其理论、新型水处理反应器工程应用、智能算法驱动减污降碳协同优化等方面。曾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和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科研成绩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组报道。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开发课题等共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兼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中国水协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甘肃省生态环境类咨询专家、《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固定化微生物强化与好氧颗粒化协同增效初步研究
报告内容简介:由于传统活性污泥系统易受有机物及环境冲击负荷影响,以固定化微生物为核心的生物强化技术为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处理效能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通过向序批式反应器(SBR)中投加ONP-3凹土基混合固定化菌剂(简称ONP-3菌剂,本课题组研制),探究其在强化污染物去除、改善污泥结构稳定性及促进颗粒化趋势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固定化菌剂在同步提升污水处理效能与引导污泥颗粒化趋势方面的潜力,为理解群体感应调控、微生物群落演变与污泥聚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推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前期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刘俊,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废水生物处理和资源化相关研究,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20余篇,2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兼职Results in Engineering、中国给水排水和净水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和嘉兴市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获浙江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中国给水排水等期刊优秀审稿人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AGS中丝状菌的增殖及调控策略的思考
报告内容简介:好氧颗粒污泥因其优异沉降性、耐负荷冲击和高生物量备受关注,适量的丝状菌有助于AGS的形成,但丝状菌过度增殖会引起AGS的解体。基于多年的研究,对AGS的形成和丝状菌的增殖原因及调控策略进行总结与思考,以期为AGS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报告人:马晶伟,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士木学院水工程与科学系主任,《中国给水排水》、《中国环境科学》青年编委,全国水业杰出青年,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长期从事污水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横向项目10余项,参编行业、团体和地方标准1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被引3000余次。
报告题目:基于厌氧/好氧/缺氧-好氧颗粒污泥(AOA-AGS)的低碳源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报告内容简介:我国南方地区城市生活污水普遍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传统脱氮除磷工艺面临巨大挑战,污水处理行业亟需发展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绿色低碳污水处理技术。本团队提出的厌氧/好氧/缺氧-好氧颗粒污泥(AOA-AGS)工艺,基于丰盛-饥饿理论寻求双赢,强化了脱氮除磷性能与碳源利用效率,达到了稳定高效、低碳节能的处理效果,为破解城市污水深度处理难题提供了思路。
报告人:许敏,从事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餐厨沼液、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填埋场、飞灰填埋场、污泥干化焚烧、煤化工废水等环保方面的设计工作,作为项目经理参与过多项EPC总承包项目,并进行设备系统集成等工作。2022年9月 担任中国餐厨垃圾污水处理最大厌氧氨氧化项目(无锡惠联餐厨垃圾项目1500m3/d)项目经理。
报告题目:(BSDP)污泥活性倍增技术
报告内容简介:本报告首先介绍(BSDP)污泥活性倍增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工艺路线,以苏州城投集团高铁水务4万m3/d污水厂为案例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成效,同时介绍了亚洲规模最大的连续流污泥颗粒化项目——绍兴水务集团15万m3/d市政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杭州萧山水务集团14万m3/d印染废水处理工程,系统分享了项目的设计及经验。
报告人:张国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应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威海市产业紧缺人才、威海市产业领军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无棣县政府经济顾问,从事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获得环保部环保科技二等奖3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环保协会优秀企业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报告题目:光颗粒减污降碳协同效能研究
报告内容简介:本研究聚焦于开发一种基于“光颗粒”的绿色低碳水处理技术,旨在高效处理高盐度、高氮磷负荷的海水养殖废水。光颗粒是由微藻与细菌构建的人工强化聚生体,具备优良的沉降性能与抗逆能力,可在无需外部供氧的条件下,利用太阳能实现污染物的转化与去除。通过构建序批式与连续流光颗粒反应器(IC-PSBR与IC-PMBR),系统比较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光颗粒的形成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污染物去除效能。结果表明,连续流模式(IC-PMBR)在脱氮除磷方面表现更优,总无机氮去除率可达99±0%。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光暗比可驱动微生物群落由“蓝藻-硝化菌”体系向“硅藻-同化/反硝化菌”体系演替,从而实现脱氮机制转变。此外,研究还探讨了CO₂添加、有机碳源类型(如葡萄糖、乙酸钠等)等对光颗粒生长、结构稳定性及膜污染行为的影响,证实光颗粒在低碳废水中仍具备良好的氮磷去除能力。
报告人:朱易春,江西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省级高端人才、省级领军人才,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中国水协青年委员、河流源头水生态保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及多省奖励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水健康循环及水资源高效利用。近5年主持国家基金2项,省基金2项,横向课题7项,指导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有色行业协会二等奖在内的奖励5项。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负责人、省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主讲人,省级研究生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共享计划课程主讲人,省校企联合一流课程主讲人,省青年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获得者,获省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四人次。
报告题目:低强度超声波耦合磁场强化厌氧氨氧化处理稀土尾水
报告内容简介:稀土尾水因高氨氮、高盐度、富含稀土元素的复杂特征,其生物脱氮成为重大挑战。厌氧氨氧化受到稳定亚硝态氮来源、高盐胁迫、重金属累积等多重限制。低强度超声波通过稳态空化作用,增强细胞膜通透性、优化酶分子构象并诱导微生物分泌胞外聚合物,从而改善传质效率、并可以筛选种群增强系统对盐度与稀土离子胁迫的抵抗能力。磁场通过优化含铁电子传递蛋白功能,促进细胞内代谢速率,并通过磁性颗粒的投加富集功能菌群、形成结构稳定的颗粒污泥,但也可能会同时强化非功能菌活性从而导致系统崩溃。超声耦合磁场在参数窗口优化、反应器工程化放大及能耗方面面临挑战,但其为代表的多物理场耦合生物强化技术,为实现稀土行业废水的高效、低碳处理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新路径。
报告人:吕恺,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废水低碳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厌氧氨氧化、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及主流脱氮过程的微生物调控与机制解析。主持宁夏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报告题目:不同运行模式对部分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报告内容简介:本研究针对主流污水脱氮中部分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D/A)工艺运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系统比较了序批式(RS)与连续流(RC)两种运行模式下的性能差异与微生物机制。结果表明,连续流系统表现出更优的长期稳定性,氮去除率超过80%,厌氧氨氧化贡献率超过90%;而序批式系统仅约65%,且更依赖于完全反硝化途径。活性测试结果显示,RS中部分反硝化活性显著高于厌氧氨氧化,而RC中两者活性更为均衡,体现了较强的协同关系。宏基因组分析进一步揭示,RS中Thauera属相关的Nir/Nor/Nos基因丰度升高,表明其具备更强的完全反硝化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模式可通过调控微生物互作机制影响PD/A系统稳定性,且连续流运行有助于促进功能菌协同与系统韧性,为主流PD/A工艺的稳定运行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报告人:黄晓武博士于2016年毕业于日本熊本大学(国家公派),博士期间先后在夏威夷大学和瑞士联邦水科学技术研究所访学,随后在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并于2021年加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理工学院(双聘),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深耕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与理论,近年来专注于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和碳回收与高值化技术研究,相关成果已在ISME、EST和WR等领域内国际顶级期刊公开发表(30+)。截至目前,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参与制订行业团体标准《高氨氮废水厌氧氨氧化处理应用技术规范》T/ACEF(2024),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广东省环境保护技术二等奖(2019)和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最佳技术创新奖(2023)。目前担任Water Research副编辑、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编辑和Current Research in Biotechnology执行编辑。
报告题目:Kuenenia在含盐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探究
报告内容简介:本报告将主要基于三项前期研究成果:基于宏基因组揭示Kuenenia富集体系的耐盐机制,基于Kuenenia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在反复盐度冲击下的脱氮效能及功能菌群演化特征,基于Kuenenia的中试含盐市政污水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论证与C-N-S协同机制。
报告人:赵龙,苏州苏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能耗MBR技术与装备开发,具备10年水处理技术与装备从业经验。主要攻关方向为:低能耗往复式MBR技术与装备开发,动态载荷下膜组器结构设计及力学计算与仿真分析。作为课题骨干参与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报告题目:威乐普3.0低能耗往复振动式MBR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报告内容简介:本报告主要介绍苏州苏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应用PEFE中空纤维膜所研发的威乐普3.0低能耗往复振动式MBR技术。具体内容如下:一是PTFE中空纤维膜的力学与化学耐受性特点,以及该材料适用于往复振动MBR技术的物性基础;二是往复振动式MBR技术基本原理与产品设计要点,以及节能效果;三是基于往复振动式MBR技术与产品基础,开发的——分布式往复振动式MBR产品(威乐普3.0),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灵活性与优势;四是介绍往复振动式MBR技术与产品在市政污水处理、垃圾渗沥液处理、印染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情况。
报告人:徐微,工学博士,现为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水务专业委员会委。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研究,主要有研究兴趣: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水处理工艺数学建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报告题目:基于生物脱氮除磷简化机理模型的A2O工艺数学模拟
报告内容简介: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日益严格,对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运营提出了较高要求。A2O工艺为我国污水处理厂的主流工艺,工艺包含多个相互响应的处理单元和反应过程,给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调控带来较大挑战,仅凭运行经验难以实现污水处理厂的精准调控。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数学模型可有力辅助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但当前数学模型存在参数众多,模型参数可识别性差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模拟精度难以保证。本研究构建一种基于简化生物脱氮机理模型的A2O全流程数学模型,模型仅包含易测组分和可识别参数,并且保留关键代谢信息,极大提升模型模拟精度和适用性。借助所构建模型模拟了可调控运行参数对A2O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开展试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以实际污水处理厂A2O工艺运行数据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与经典污水处理工艺模拟软件GPS-X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A2O工艺模拟准确性上的差异,从模型结构、参数组成及对关键生化代谢过程数学描述等几个方面,解析两者对A2O模拟精度差异的内在原因。
报告人:陈鲲宇,工学博士(后),讲师,入选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近五年共发表论文22篇,以第一/通信作者在Water Research(2篇)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篇,授权专利1项。
报告题目:基于Fe(VI)多效一体特性的地表水梯级净化和超滤膜污染缓解机制
报告内容简介:高铁酸盐(Fe(VI))具有氧化和原位混凝/吸附的多效一体特性,常被用于去除水中新污染物和天然有机物,且其可与超滤膜(UF)联用以强化净水效果并缓解膜污染。基于Fe(VI)的多效一体特性,本研究验证了Fe(VI)-UF和亚硫酸盐活化Fe(VI)(S(IV)/Fe(VI))-UF对地表水的梯级净化和UF膜污染缓解作用,阐明了沉淀单元对UF膜污染行为和机理的影响,并且揭示了UF全程自由能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IV)/Fe(VI)-UF对磺胺甲恶唑、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77.73%、61.86%和86.33%,并通过延长过渡阶段和增大界面自由能的方式显著缓解了UF膜污染。沉淀单元的缺失导致能量壁垒降低而不利于UF过滤的初始阶段,但对滤饼层过滤阶段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此外,S(IV)/Fe(VI)处理成本为0.3元/吨,与其他膜前预处理工艺相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工程应用潜力。
报告人:常海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膜法水处理技术原理及应用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等课题十余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在Environ. Sci. Technol.(4篇)、Water Res.(11篇)与J. Membr. Sci.(9篇)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总被引4400余次,H指数39;4篇入选封面论文,3篇入选ESI 高被引/热点论文。入选了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四川大学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球前2%顶尖学者(2023-2025)。任中国膜工业协会疏水膜技术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主任,担任Chinese Chem. Lett.、中国给水排水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高盐废水膜蒸馏过程中膜润湿解析与调控策略
报告内容简介:膜润湿是疏水膜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问题,也是连续运行过程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目前,对膜润湿的机制认识仍不清晰,导致膜润湿的控制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分析了膜润湿的程度及演变过程,识别出膜蒸馏过程中的膜润湿主要因子。针对性提出了利用在线颗粒过滤控制无机盐结晶过程的膜润湿减缓技术;研发出絮凝减缓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技术,确定了无润湿运行的絮凝剂优化投量;提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膜的“清洗-干燥”恢复策略。
报告人:李魁领,副研究员,致力于疏水膜分离材料及工艺创新,开发了系列功能化疏水膜材料;主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ES&T、WR、ACB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北京膜学会杰出青年成果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百篇优博)等多项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高效合成H2O2的电催化疏水膜及其高级氧化应用
报告内容简介:电化学原位合成H2O2是多种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的基础,然而传统气体扩散阴极氧气传质速率低、抗润湿能力弱,难以在高电流密度下长期稳定地生产H2O2,制约了其在高级氧化工艺中的应用。使用高传质疏水膜制备具有电催化合成H2O2功能的新型疏水膜阴极,保障高电流密度下的氧气传质需求,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并揭示氧气高效传质缓解电极润湿的内在机理;开发基于疏水膜空气阴极的电芬顿-膜蒸馏技术,同步实现制药废水浓缩液减量和有机物深度去除,并阐释界面氧化与截留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疏水膜空气阴极构建H2O2/O3高级氧化技术,实现焦化废水二级出水高效深度处理。
报告人:刘彦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膜法饮用水处理相关研究。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共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余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和晨光学者计划,担任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净水技术》期刊青年编委等。
报告题目:聚电解质中空纤维纳滤膜净水特性研究
报告内容简介:以多层聚电解质为分离层的中空纤维纳滤膜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和优势。本报告以典型商品膜为例,重点分析聚电解质中空纤维纳滤膜的理化特性、饮用水净化效果和耐氯性能。
报告人:陆成海,博士,助理研究员。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itial Review Editor。主要研究方向为膜分离原理与技术、膜法饮用水处理与应用。近五年,主持了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纵向和企业横向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 Adv.,J.Am.Chem.Soc,Environ. Sci. & Technol,J. Membr. Sci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授权/受理专利10项。成果入选基金委2021年度优秀成果、J. Am. Chem. Soc.杂志年度高被引论文。
报告题目:脱水合驱动的水簇限域传输机制及高性能膜材料研发
报告内容简介:具有特殊结构的水分子团簇/水合离子(统称为“水簇”)在纳米孔道内将呈现特异性传输现象(如超快速传输、幻数效应等),认识并调控该现象有望从本质上提升现有膜材料选择性-渗透性上限。本研究在前期开发的水簇限域传输结构转化原位表征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脱水合驱动的水簇限域传输机制——发现脱水合将提升离子的有效电荷密度,进而提升离子-膜孔静电相互作用,并主导离子选择性;脱水合行为差异导致离子孔内摩擦耗散强度不同,致使离子跨膜阻力随纳米孔道长度增加而升高。进一步基于水簇限域传输机制设计系列高性能纳滤膜材料,开发了具有多羟基季铵化界面的高通量纳滤膜材料,通过膜孔官能团水合竞争作用致使水团簇解缔合,显著提升水分子渗透性;通过活性层官能团合理设计,研发了面向高品质膜法净水需求的具有高矿物离子/新污染物选择性的高通量纳滤膜材料。
报告人:吕兴霖,教授,哈工大—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2020年回国工作,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海外优青)。主要面向膜分离技术重大需求,致力于结合同步辐射等先进表征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以第一/通信作者在Nature子刊、Cell子刊、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以及ES&T等Nature Index期刊论文11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项,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担任SCI期刊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兼任安徽省第一届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获中科大王宽诚教育基金育才奖、美国化学会环境化学分会优秀青年学者报告奖等学术奖项。
报告题目:自组装辅助低压超滤过程去除新污染物
报告内容简介:新污染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和低浓度特征,其高效去除是水处理中的关键挑战。本报告介绍了两种基于自组装的策略,用于通过低压超滤(UF)过程增强此类污染物的分离效率。在第一种策略中,开发了一种生物催化纳米马达辅助的超滤系统,通过将过氧化氢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封装于 ZIF-8 框架中实现。该纳米马达能够选择性富集并酶促转化疏水性酚类化合物(XLog P > 2)聚合产物,从而易于被超滤膜截留。在第二种策略中,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与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原位自组装,形成胶束结构,显著提高了 PFAS 的截留率(最高可达 99.1%),远高于常规超滤过程。机理研究表明,疏水相互作用和膜界面附近的局部胶束形成在分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综上,这些研究表明,无论是酶介导还是表面活性剂诱导的自组装过程,都可用于提升低能耗超滤过程的选择性与效率,为先进水净化技术提供新的途径。
报告人:邱光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原理、生物脱氮除磷、水处理微生物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Nature Water、Environ Sci Technol、ISME Commun、Water Res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2019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青年拔尖人才;获2015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新加坡分部“杰出青年研究员”、2023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金奖、2023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2023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担任《Environ Sci Ecotechnol》《Chin Chem Lett》《Environ Chem Safety》《环境工程》青年编委,担任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等。
报告题目: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功能微生物生态生理学与基因组特征
报告内容简介:针对南方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过程,聚焦低碳源高水温条件下生物除磷的高效实现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围绕生物除磷功能菌的碳源利用与代谢特征、种群竞争与调控机制以及菌群与功能识别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系统构建了聚磷菌利用不同碳源进行生物除磷的生物化学模型,发现了多碳源代谢耦合的低碳生物除磷新机制,突破了碳源利用的动力学瓶颈,为生物除磷过程碳源削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基于碳源摄取生物能量学的种群调控新机制与新方法,突破了生物除磷的高水温限制,在高达35oC条件下实现了生物除磷工艺的有效运行;发现了Ca. Thiothrix phosphatis SCUT-1、Ca. Accumulibacter tropicus、Ca. Accumulibacter torridus等多种新聚磷菌,建立了基于AlphaFold的细菌基因功能注释与识别新方法。系统推进了对生物除磷功能菌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的认知,为生物除磷过程调控与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报告人:瞿芳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纵向课题13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82篇,论文他引730余次(web of Science),H因子46,连续入选了年度环境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Stanford发布,2020-2024)和中国高被引学者(Elsevier发布,2020)。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发明一等奖与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业杰出青年。担任国际水协膜技术协会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青年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疏水膜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工程青年论坛秘书组成员,兼任《Water Cycle》期刊编委以及《中国给水排水》与《给水排水》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超滤膜污染荧光表征:从离线检测到原位监测
报告内容简介:针对传统膜污染物离线表征方法时效性差的问题,开发了固体前表面荧光表征方法,利用荧光探头直接表征膜表面大分子有机物污染层,突破了分子荧光光谱只能检测液体样品的局限性;利用荧光内滤原理进行数据处理,建立了背景吸光散射效应的在线检测及实时校正方法,解决了水中颗粒杂质对光谱信号的干扰。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三维荧光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引入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2D-COS),实现了三维荧光光谱的关联分析及其可视化表达;构建了荧光光谱与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吸光光谱的异质光谱关联解析,解决了生物大分子有机物的荧光特性与化学结构特征、分子量分布、吸光特性的深度耦合分析,丰富了微生物大分子有机物的特性认知。
报告人:王威,教授/博导,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主要开展水污染控制、水载资源开发、新型分离膜的研制及应用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重大课题等项目20余项;担任中国应用化学学科委员,全国非织造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处理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水协中国青委会常委;连续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以第一/通信作者在Nat. Commnun., Adv. Mater., ACS Nano, 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顶尖期刊发表论文120篇,中英文专著/行业标准3部,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5项获得转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4项,国家级学会/协会一二等奖3项,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国家二等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疏水透气膜界面稳定化策略及其脱氮净水应用探索
报告内容简介:疏水膜具有亲气特性,可以在浓差、压差、温差等作用下驱动气态物质通过,同时阻隔液体水,实现气水分离,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典型的应用领域包括膜脱盐、膜脱氨、MABR工艺等。然而疏水膜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膜浸润问题,特别是在高盐、高腐蚀体系下浸润趋势更为明显。本汇报以脱氨、MABR脱氮等典型气态膜分离过程为例,针对气态膜的浸润问题,结合课题组的研究进展,讨论浸润问题的来源、探讨抗浸润策略,并通过膜材料与工艺研发,提升抗浸润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报告人:张晗,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Water Cycle期刊编委,Methodology Frontiers特刊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C),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课题/基金10余项;以污水减污降碳及回用为目标,以生物污水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与原理为研究内容,聚焦“双碳”政策,致力于开发以膜曝气生物膜系统为核心的膜材料及膜技术,发表包括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及Water Research等中科院一区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编专著1部;获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期刊贡献奖等奖项。
报告题目:膜曝气电活性生物膜构建:系统效能强化与生物膜响应机制
报告内容简介:生物电化学系统利用电势差调控微生物呼吸途径,降低细胞代谢的碳需求,并通过电极驱动氧化还原催化强化难降解化合物转化。但还原产物的进一步碳化过程仍需氧气参与,需后续好氧处理或在厌氧系统中精准控氧。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通过异向传质供氧在生物膜内形成好氧/厌氧分层结构,在供氧的同时避免氧气与电极接触。通过构建三层生物膜:底层采用MABR逆扩散供氧,中层嵌入电活性生物膜作为电子传递桥,表层利用电场筛选降解功能菌群,可实现氧分子与电极的物理隔离,减少电子损失。同时,阐明了电势梯度下生物膜的自我调控机制及难降解有机物加速降解的分子原理。
会务费:1800元/人,3人及以上优惠价为1500元/人。
收款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建行天津河西支行
账号:1200 1635 4000 5251 9625
近期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