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难在哪里?六大问题制约海绵城市建设
今年夏天,我国部分地区连遭暴雨袭击,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危害。甚至一些城市作为“海绵城市”试点,花费上百亿的资金建设上百个海绵化项目,但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效果,依然难逃“雨涝”的困境。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我们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用无度的水利工程来试图防范水患。但水患越来越严重,裹住了大自然的那双脚,江河自己不能调节雨涝。许多城市或是靠埋排水管道,或是靠疏通和改造下水道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结果是治标不治本。”俞孔坚说。
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
但同时,俞孔坚也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俞孔坚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将海绵城市混同于LID(低影响开发),而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二是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部门观念陈旧,怕淹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建设工程。三是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修建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四是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五是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造价,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资本主导,技术落后,国有大公司垄断工程,技术支持缺乏。
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主要是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比城市绿化工程大,而且提高城市综合价值。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
广州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
比如,由土人景观设计公司设计的广州天河智慧城里的大观湿地公园,就是结合地势因地制宜开挖出连串湿地泡为海绵蓄水体中心,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将公园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生态循环以及休憩科普旅游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湿地公园,在暴雨到来之时,整个公园能够从容应对。
在俞孔坚看来,建设海绵城市有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消纳”对应的“海绵”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不转嫁异地;“减速”对应的是让水由狂野变得平静,自净并滋育万物;“适应”对应的是以柔克刚、和谐共生。更多情况下,三大关键策略组合运用,才能形成“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在俞孔坚看来,建设海绵城市要将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并应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海绵技术遗产,尤其是创造性地吸取中国五千年的乡土农业、城镇建设和乡土水工遗产的智慧,进行真正绿色的海绵城市建设,而避免高投入和高维护成本的灰色“海绵工程”。
视频来源:一席|俞孔坚: “大脚革命”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奎庭
城市设计需要一场大脚革命:三亚的城市“双修”实践
1城市设计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都把建立在生态文明之上的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习近平和中央的这些城镇建设和管理理念,是在对过去三十年粗放型的、不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不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注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
城市设计作为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在时代的要求下,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使命。改革开发30年来,城市设计实践主要聚焦于城市新建或重建区域的形态和形象设计,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让市民公平享有城市生活方面关注不够。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外延式发展、城市“千城一面”、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大量研究,从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开始反思城市设计的实践问题。中国的环境与生态危机的巨大现实要求新时代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一次从价值观审美观、定义与设计方法乃至实践的变革,笔者把这场思想革命称为“大脚革命”。
2小脚/大脚:两种美观的反思
反思中国近千年来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学价值:一类是由特殊的、高贵的,但却是扭曲的城市贵族所倡导的不事生产、以“无用”为美的“小脚美学”。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入豪门,成为城市贵族,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另一类则是这种“大脚美学”,虽然平常,但却朴素、真实的,以健康、生存、多产为标准。
与价值与审美共同演化的,是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的品味。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恢弘的异域情调,如此也让城市设计迷失了方向。目前,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土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中国660多个城市中,2/3缺乏用水;75%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过去30年,中国东部的50%湿地已经消失。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全球和地区的各种形势迫使我们需要一种新美学——大脚的美学,一种低碳的美学,健康的美学,和为生存而适应的美学。城市设计应该重归“生存的艺术”的本原:一种土地设计与保护的艺术。
3“大脚革命”的生态基础设施及十大景观战略
城市设计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回归新美学,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提出了十大景观战略,并以作被住建部收入《建设事业技术政策刚要》,现在有必要摘其概要,付之于媒体:
(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3)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5)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6)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7)建立连续的文化遗产廊道(8)开放专用绿地,溶解公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9)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4“大脚革命”引领三亚“双修”实践,推进城市设计改革
三亚是中国过去30年轰轰烈烈的城镇化的一个精彩缩影,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城市设计建设误区,在三亚都有体现。这不是某个领导或某届政府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其根本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时代局限性和文化局限性。小脚主义的城市观和审美观已经到了需要革命的时刻。
去年底全国城市设计现场会要求全力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将“一路一带”战略合作支点城市三亚作为城市设计工作的重点城市,强调修补城市、修复生态是实施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在2015年12月三亚市常委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强调,三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双修”“双城”试点工作作为城市设计的总抓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山海河修复工作和城市修补六大战役。因此,三亚的“双修”工作注定要成为这场革命的引领者和焦点。
三亚的“城市双修”战略始于2015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到三亚调研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宏观背景,提出在三亚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6月10日,国家住建部下发文件,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双城”“双修”综合试点。三亚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市和目前唯一同时获得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的地级市。三亚的“城市双修”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内涵式发展之路,将为国内其他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具体而言,三亚市“双修”工作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建设健康三亚、美丽三亚的基础,旨在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河岸线、海岸线和山体修复。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三亚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基础。截止目前,三亚市联合“土人设计”已经进行了诸多“生态修复”方面的实践工作,包括:
4.1水系修复三亚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规划——水系修复及风貌提升
编制团队: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项目主持:王 欣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院长、博士)朱 峰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硕士)熊玮佳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规划研究所主任、硕士)编制时间:2015年
该规划系统地梳理了三亚市中心城区的水系结构,形成水利上安全,生态上连通,景观上连续的水系网络;将中心城区水系打造成以雨洪为友的“城市海绵系统”;明确城市水系的保护和开发强度,确定中心城区城市蓝线和水系河道两侧后退绿线,明确退线距离和管控要求;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思考三亚中心城区水系滨水空间的城市空间结构、资源利用、产业布局、设施配套、景观设计等问题,探讨如何加强三亚中心城区精致化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完善提升城市形象。 图1:三亚市水安全格局图
图2:三亚水系结构图
图3:三亚水系连通工程图
图4:三亚水系功能规划图
图5:三亚滨水区功能规划图
图6:三亚滨水区意向
图7:三亚滨水游憩系统图
图8:三亚城市蓝线控制图
图9:三亚城市滨水绿线控制图
表1:滨水区控制导则示例
表2:滨水区控制导则示例
表3:滨水区控制导则示例 4.2湿地修复(1)三亚市白鹭公园景观工程——恢复红树林,重建白鹭家园
编制团队: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项目主持:王 欣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院长、博士)朱 峰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硕士)刘倩颖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城乡规划所所长、硕士)编制时间:2015年
三亚市白鹭公园规模约26.7公顷,位于临春河畔,是三亚市中心区最具活力的城市公园,但逐渐显现出生态退化、品质下降的问题。该项目旨在恢复白鹭栖息地,提升公园休闲空间品质。核心在于恢复健康水系统,使潮汐能进入公园内部水系,从而恢复红树林的生长;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白鹭栖息岛,将人、鸟分区,消除影响。同时对人群活动区域进行整合和空间提升,打造城市生态海绵公园。
图10:白鹭公园鸟瞰图
(2)三亚市东岸湿地景观设计——恢复湿地,打造水上森林
编制团队: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项目主持:林国雄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硕士)俞文宇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景观二所所长、硕士)编制时间:2015年
东岸湿地为三亚市现存的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面积约68公顷。在城市化进程中水体受到污染,湿地逐渐退化。该项目核心目标是改善水质,恢复湿地生境,同时融入城市功能,打造成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通过充分挖掘场地文化和土地记忆,项目以陂塘系统作为湿地恢复的核心要素和方案形式来源,集城市雨水收集、雨洪滞蓄、水质净化、湿地生境恢复和鹭鸟栖息地营造、三亚历史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以最小干预的建设方式打造城市湿地海绵。
图11东岸湿地效果图
(3)三亚市红树林生态公园景观规划与景观工程——引导潮汐,恢复红树林
编制团队: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项目主持:林国雄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硕士)俞文宇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所长、硕士)编制时间:2015年
三亚市红树林公园临三亚河,面积约35公顷。因潮汐过程受影响而导致红树林生长区域萎缩,公园环境退化。该项目主要解决红树林公园的红树林生长环境退化问题,以“呼吸根”的形式重组公园水系,引导潮汐漫入,增长水岸线,创造利于红树林生长的环境,恢复场地的生态系统,打造滨水生态海绵公园。
4.3生态道路三亚市凤凰路景观工程——海绵道路,城市风景卷轴
编制团队: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项目主持:王 欣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院长、博士)武 超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景观三所副所长、硕士)编制时间:2015年
凤凰路是贯穿三亚市区的城市主干道,是三亚中心城区重要进出口门户型交通干道之一,全长约11.8千米。作为城市主干道,在未来将作为“海绵城市”背景下重要的“海绵绿廊”来打造,同时,还是中心城区7 条重要交通干道中唯一一条具有丰富城市展示界面的城市级交通干道。设计方案将现状完全依赖市政灰色基础设施的凤凰路排水系统改造为充分利用道路绿地、以“排”为主,“排、蓄、渗”三大用途结合的生态雨水排放系统,可滞蓄一年一遇暴雨径流量的60%。充分结合道路外部环境,合理安排种植,结合慢行系统和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成一条以多样城市界面展示为主要特色的城市景观大道。
图12:三亚凤凰路相关设计图
4.4山体修复三亚市临春岭城市果园景观工程——果树上街
编制团队: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项目主持:林国雄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硕士)俞文宇 (海绵城市建设分院所长、硕士)编制时间:2015年
临春岭城市果园位于城市干道边的一片被破坏的山体,面积约2公顷。该项目主要解决场地山体破坏后产生的巨大高差和视觉影响问题,同时完善城市果园的生产、游憩功能,将生产性景观的美展示给市民。以台地的种植形式,结合丰富、细致的种植设计,将果园种植、休闲游憩和高差处理巧妙融为一体,打造集山体修复、生态保育和城市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山体公园。 图13果园飘香效果图
目前,东岸湿地、红树林生态公园、凤凰路等生态修复景观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系列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修复重要的红树林生境、调节城市雨洪、显露城市“山-河-海”天际线,还能为市民绿色出行和多样化的活动提供高品质户外空间,对三亚市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活力的唤醒、本土特色景观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切实推进“双修”工作,并为全国城市设计转型实践树立标杆。来源:土人设计
城市排水的本质
前言过去几个月,广州、武汉等众多城市都发生了严重的内涝。和前几年比,今年的城市内涝出现了新的特点——新建区域内涝。媒体往往分析原因为管道淤积、管道建设标准低等等,实际上这些根本不是城市内涝的真正原因。
城市排水的本质,是雨水的空间分配,等到什么时候我们的记者同志不去采访排水公司,而去采访市委书记:“为什么我们城市填掉这么多河湖?”这个时候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才算有了希望。
近些年我国城市内涝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使得城市排水问题逐渐从一个专业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吸引了从升斗小民乃至庙堂之上的关注,尤其是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绵城市”理念后,这种关注达到了顶峰。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对城市排水工作的投入都不可谓不大,但是却总呈现出一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状态,即刚解决了一个涝点,却又出现了新的涝点,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排水的本质是什么?”
1地球的水文循环过程David R.Maidment主编的《Handbook of Hydrology》(中文版《水文学手册》由张建云、李纪生等翻译)将水文循环定义为:“水,由海洋和陆面蒸发,以水汽形态被大气环流输送到大气中,遇冷凝结以雨或雪的形式降落,被树和草木截留后在地面形成径流,入渗补充地下水,排入江河,最后流入海洋,再次从海洋蒸发。这种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是以太阳能作为燃料,在重力作用下永不间断地进行的。”图1 全球水循环水量分配图(图片来源:麻省理工大学网络公开课《Groundwater Hydrology》 Prof. Charles Harvey)
图1假定全年陆地降水量为100,则陆地蒸散发量为61,陆地下渗量为1,陆地径流量为38,海洋降水量为385,海洋蒸散发量为424,从海洋到陆地的大气环流携水量为39。可以看出,陆地的多年平均天然径流率为0.38(这和“海绵城市”里面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完全不同),武汉市市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率为0.405,和该值较为接近。 地球水文循环过程由1个大循环和2个小循环组成。1个大循环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这个循环是一个水量平衡的循环;2个小循环分别是陆地和大气、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这2个循环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相等,为了维持水量平衡,陆地小循环获得了从海洋通过大气输送过来的39的水汽,海洋小循环获得了39的陆地入流。换句话说,地球水文大循环是一个封闭系统,陆地和海洋小循环都是开放系统,通过这些循环,物质和能量得到了交换。 水文循环过程涉及到水的状态和位置变化。从状态变化的角度,水文过程可分为降雨(气态变液态)、降雪(气态变固态)、蒸发(液态变气态)等过程;从位置变化的角度,水文过程可分成4类: 1)从无人区到无人区:如雨水进入城市之前在山区内部的流动。 2)从无人区到居住区:如山洪进入城区。 3)从居住区到居住区:如雨水在雨水管渠内部的流动。 4)从居住区到无人区:如雨水通过泵站或自排流入自然水体。 城市排水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地球2个小循环一样,城市地区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是不相等的,并且随着城市化对水面的侵占,城市地区实际蒸发量越来越少。为了利用水资源,在城市所处流域上游修建水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的水文过程。当城市对水的需求超过了本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时,也经常实施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这将大幅度改变自然的水文过程。
2水量平衡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在水行业的一个直接应用就是水量平衡原理,即:进水 – 出水 = 蓄水如果把整个城市看作一个黑箱,它的进水包括直接降落到城市内的降水和城市上游的转输水(很多时候是穿城而过的山洪),出水包括泵、闸等排水设施的排水以及蒸散发水量,蓄水包括地面蓄水和地下蓄水。当发生城市内涝时,也就意味着出现了不在我们规划意图内的地面蓄水。如果一个城市进水、出水和规划蓄水3者不能达到设计标准下的水量平衡,那么在黑箱内部进行的任何解决方案对于设计标准而言都只能是“灾害的转移”。
水量平衡原理是一个非常质朴的绝对真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设计方案经常违背这条原理。比如,某河道在大暴雨时经常发生河道溢出驳岸的现象,导致两侧地块积水,为了解决(或缓解)该问题,拆除河道中的桥墩作为一个解决方案被提出,理由就是水流经过桥墩会产生绕流阻力,使得桥墩上游和下游有明显的水位差。该方案看起来是利用了明渠水力学的原理,实际上是一种对基础理论的误解。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该方案要起到效果必须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
1)河道水流为均匀流;
2)河道(river)是一个河段(reach),即只能在起端有入流,在沿线不能有雨水接入。现实中这条河道沿线有大量的支流河道和雨水管道接入,且水流流态为非均匀流(水流不畅时将出现壅水),桥墩阻水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指望通过拆除桥墩来解决沿线内涝无异于天方夜谭。实际上,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可以推翻该设计方案,即“桥墩下游有蓄水空间吗?”
3城市排水的本质城市排水过程是自然界水文循环的一个子系统,遵循水量平衡原理。在此过程中,水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它会在太阳能和重力的驱使下,永不停歇的循环往复。并且正常情况下,水几乎不能被压缩,它的体积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城市排水的本质是雨水的空间分配问题。 液态的雨水降落到地面后,一部分通过蒸散发作用以气态的形式回到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水的蒸散发过程非常慢,对城市排水而言,基本上不起作用。因此,在进行雨水的空间分配时,不能把大气层作为分配对象。 另一部分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渗入到土壤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对于不同的地区,土壤蓄水差别很大。北方地区蓄水能力较大,南方沿海地区地下水水位很高,蓄水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进行雨水的空间分配时,不能将土壤作为主要分配对象,而只能作为辅助分配对象。 最后一部分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将形成地面径流,并且通过管道和泵站最终排入地面蓄水空间,如江、河、湖、泊、海等自然水体以及人工湿地等(修建地下调蓄池和深层调蓄隧道也可以承担少量地面径流,作为一种内涝最后解决手段也是可行的,但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不应提倡)。地面蓄水空间分为地块内和地块外两部分,将城市看作黑箱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得到的蓄水量必须由地块内蓄水空间解决。因此,无法排出城市范围的地面径流在进行雨水的空间分配时,应将地面作为主要的分配对象,土豪城市可以将地下空间作为辅助分配对象。 城市排水的本质要求城市规划时必须规划足够的水体用地,只有从规划用地的角度才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低洼地区通常是城市排水空间分配的理想场所,古人在进行居住地选址时,通常会避开这些地区。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发明了管道和泵站,可以改变地面水流的流动方向,使得一些古人无法居住的地区变得可以居住。很多情况下,人类还会使用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对现状地面进行大幅度地改变,将曾经的低洼地区填高变成居住用地,相应使曾经相对较高的居住区变成相对低洼地区,这些曾经的居住区也从不内涝地区变成频繁内涝地区。 对于建成区,在新增水面极其困难时(也就是增加蓄水很难),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少进水和增加出水是2个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减少进水。
直接降落到城市内部的雨水(也称为涝水)是无法减少的,能减少的只有外部穿城而过的洪水,因此修建截洪沟、截洪隧洞等工程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方法。
2)增加出水。
在城市排水系统末端修建泵站或者增大泵站规模也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方法,它需要部分泵站和前池用地。
在设计标准下,如果整个城市的进水、出水和蓄水达到了水量平衡,还发生城市内涝问题的话,那么说明城市内部的输送系统(管道和河道)布置或者规模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前面举的桥墩阻水的例子,如果是上游河道全满,下游河道未满,那么拆除桥墩是一个合理解决方案)。在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时,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城市排水黑箱模型无法达到预期的水量平衡(典型表现是内涝时所有末端排水泵站均满负荷运行)造成的内涝,还是由于输送系统有问题(典型表现是内涝时末端排水泵站不能满负荷运行,水送不下来)。 4结论城市排水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本质是雨水的空间分配问题,应将地面作为主要分配对象,将地下空间作为辅助分配对象。城市规划必须留足水体用地,在无法新增水体的已建成区,减少进水和增加出水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方法。来源:海绵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