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迪拜计划扩容 海水淡化 至每天80万m³ / 北京 求解海水淡化/海水淡化企业布局各有妙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31  浏览次数:111
核心提示:迪拜计划扩容 海水淡化 至每天80万m³ / 北京 求解海水淡化/海水淡化企业布局各有妙招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迪拜计划扩容JebelAli海水淡化项目 产能将提升至80万m³/天

记者Spark | 来自: SDPLAZA海水淡化网

  SDPLAZA海水淡化网讯:迪拜水电局(DEWA)近日公布了一份合同,显示其将联合一个未透露名称的公司对Jebel Ali发电项目的海水淡化系统进行扩容。


图:Jebel Ali项目

  目前,Jebel Ali项目是阿联酋规模最大的发电项目和海水淡化项目,其海水淡化系统的八个单元每天可以生产淡水1.4亿加仑(约合636000m³)。

  据了解,上述合同总金额为1630万阿联酋迪拉姆(约合440万美元),合同涉及到新增一个产能为4000万加仑/天(约合182000m³/天)的海水淡化系统,该项目将于2020年建成。据悉,DEWA之所以要实施该项目是为了满足该国制定的迪拜2021战略计划,同时为该国即将举办的2020年世博会做准备。

  为了符合迪拜2050年清洁能源发展战略,DEWA希望减少对于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的依赖,转为采用更加节能的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来对现有发电厂进行改造,同时将配置光伏发电系统。

  迪拜水电局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Saeed Mohammed AlTayer表示:“DEWA决定选择反渗透技术,因为相比多级闪蒸技术它可以节约90%的电能。”迪拜每天可生产4.7亿加仑(约合210万m³)脱盐水,其中6%来自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

  据此前相关媒体报道,上述扩容项目还将新增两个余热回收涡轮发动机和一个背压式汽轮发电机,这些发电机于2015年已确定将由西门子供应,并将在2018年前建设完成。 



 


 

北京年均用水缺口达15亿m³ 求解海水淡化

来源: 新京报


 

  近几年北京年均用水36亿m3,水资源量却只有21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m3

  新294.1万立方米!7月30日的市区用水量出现在市自来水集团供水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时,引来一片惊呼。还好今年市区日供水能力极限比去年提升18万立方米,达到318万立方米,才算有惊无险。但294.1万立方米不仅刷新了北京供水百年纪录,更是再次发出了水资源紧缺的警报。

  目前,北京水资源年均用水总量达36亿立方米,而年均水资源总量仅有21亿立方米,缺口达15亿立方米。北京的年均水资源量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甚至不足100立方米。

  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不如北非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也曾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1956年至2000年,北京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米,但是1999年以来,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近几年,北京平均用水总量36亿立方米,但年均水资源总量仅2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38%,缺口达到15亿立方米。

  同时,随着北京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减少到甚至不足100立方米。这种水资源状况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北非等地区。

  这位负责人表示,天然来水急剧减少是造成当前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有人为因素,这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文自然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几年地下水位飞速下降

  “虽然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供水10亿立方米,对缺水的北京可谓雪中送炭,但是到目前为止,北京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潜能,维持当前的用水局面。”市水务局介绍,目前北京用水的水源来自三个方面: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

  地表水主要是指水库里的水。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曾经对解决上世纪北京缺水问题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北京新一轮的缺水问题中,能发挥的已经很有限了。特别是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在建成半个世纪之后,由于上游沿岸的污染和来水的衰减,已经丧失了向北京常规供水的功能。而密云水库虽然在水源地保护上做了大量努力,但入库水量逐年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地下水方面,不得不用“超采”这样的字眼。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地下水水位很高,甚至出现了盐碱地现象。为了让地下水水位下降,开始大规模打井,水位快速下降。然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让水位一路下滑,近几年,下降速度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为了保障城市供水,2003年,北京在怀柔启动第一个备用应急水源地,随后又启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四个应急水源地,全部都是地下水水源。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自来水水厂,也都把地下水作为水源。

  此外,北京2008年起,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从河北调水,包括河北岗南、黄壁庄、王快和安格庄四个水库。山西册田水库等水库,也多次向北京集中输水。

  北京还在密云水库上游通过统一调度,将延庆白河堡、密云遥桥峪、半城子等水库的水调入密云水库,增加蓄水,累计调水10.48亿立方米。

  ■ 应对

  12年来新水用量减少10亿m3

  北京这个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其实早已超过了其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大量聚集,缺水成了市民生产、生活最大的威胁。

  为了维持到现在,北京用尽了各种方法,除了寻找多种水源“开源”,还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再生水利用等办法“节流”。用三句话概括,就是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北京近年来淘汰了很多耗水型工业企业,比如首钢、焦化厂等,仅首钢一年的耗水量就可以达到7000万立方米,是用水大户。工业用水的年耗水量一度达到过13亿立方米,2000年为10.5亿立方米,去年则下降到5亿立方米。在农业上,北京东南部地区30多万亩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在生活用水方面,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方面,从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减少了10亿立方米,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主要可以用于工业、农业、河湖环境和绿化环卫等市政用途。其中用再生水替代工业用冷却水的效果最为明显。以前,工业用的冷却水都是使用地表水,改用再生水后,一年可以减少使用地表水2亿立方米。

  在河湖环境改造方面,再生水再次体现出它的优势。2000年,全市河湖水环境的水容量不足1亿立方米,而去年是5亿立方米,这得益于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后再生水水量的增加,让高品质再生水流入更多的河湖,为居民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

  ■ 背景链接

  京城清朝水资源丰富

  历史上,北京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清朝的京城甚至经常面临洪灾威胁,最大威胁来自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皇帝赐名“永定”就是希望这条河不要再泛滥。

  此外,北京的万泉河、玉渊潭、莲花池等带水的地名,在当时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域。

  随着北京的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丰富的地表水系迅速断流、干涸,甚至地下水也超采严重,缺水局面渐渐逼近。

  【对话人物】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 戴育华

  北京有多干涸?

  低于“极度缺水标准”

  戴育华表示,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而北京为100m3

  北京用水富余量很少

  新京报:北京现在人均水资源量100立方米左右,这是什么概念?

  戴育华:北京多年降雨形成的水资源每年有37.4亿立方米,这个是可利用的量。虽然一共降水98亿立方米,有蒸发的和排走的等等,能利用的比如渗到地下、蓄到水库的,只有37.4亿立方米。

  1999年到2011年,北京年均降雨480毫米,形成平均每年21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跟37.4亿相比,衰减了44%,形势严峻。把21亿除以北京现在的人口,就是人均水资源量。

  中国水资源量每年28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00立方米,北京现在人均100立方米。国外这个数据是7000多立方米。国际上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就是缺水,低于50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这是衡量北京缺水的指标。

  新京报:老百姓打开水龙头一看都有水,不觉得缺水。

  戴育华:老百姓可能没有感觉,294万和214万对老百姓来说是一样的,因为水龙头都是有水的,实际上这背后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南水北调,比如第三水厂、第八水厂为城区平稳度过供水高峰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增加日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不然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市区总供水能力每天可达318万立方米。294万跟318万相比,即水厂的供水能力和最大的供水量相比,应该有一个富余量,一般的城市大概有20%-30%富余量,北京可能只有6%,所以安全的富余量很少。

  目前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

  新京报:水务部门最能感受到北京缺水。

  戴育华:可能是,除了水务部门,还包括其他各个部门,比如规划、发改委、财政、市委市政府等,都在解决北京的水资源问题。

  新京报: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水质。

  戴育华:目前水务部门、环保部门包括地勘部门对地下水水源都有检测;卫生部门也按照他们的职责和要求对自来水厂出水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厂本身对其出厂的水也有检测,北京对水的监管程度比较严格,北京市区管网供水2007年就率先达到了国家106项自来水水质标准。目前通过市区管网供水的水质都是没有问题、符合国家标准的。


 

干涸根源何在?

  水资源总量不够+连续干旱

  戴育华称,综合因素导致北京缺水,人口膨胀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新京报:北京为什么会缺水?

  戴育华:缺水有两种形式,一种属于气象意义上,就是从降雨量看,比如新疆吐鲁番年降雨量才10毫米,这是缺水的方式之一。

  降雨量上,北京多年平均585毫米,从气象意义上来说,北京不缺水,这一点看北京其实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因为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是很好的水源环境。但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有这么多人,按照人均来看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实际上加剧了水的紧缺。

  新京报:人口膨胀是主要原因吗?

  戴育华:北京缺水是一个综合的因素,人口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北京水资源紧缺总体上还是水资源总量不够,加上这几年连续的干旱。

  其实北京在节水方面做得不错,每万元GDP的水耗在全国领先,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北京去年是0.697,而全国平均不到0.5,北京的效率比较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的水耗在全国也是最低的,包括家庭、公共生活的用水在全国算比较低的,这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用水的结构连续优化,十几年前最多是农业用水,其次是工业和生活用水。现在最多的是生活用水,其次是农业和工业。

  有三句话:“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这几年基本都按照这个路数来做的。农业跟工业连续多年都达到了这个要求。另外,原来给河湖环境很少能供水,这两年也可以连续给河湖环境用水供水。

  水资源出路求解?

  海水淡化目前在做前期工作

  戴育华表示,解决北京缺水问题需多种措施,不能仅靠南水北调

  新京报: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吗?

  戴育华:南水北调能起到很大作用,但完全靠南水北调是不行的。对于北京2000多万的总人口来说,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人均增加不到50立方米,从根本上不能解决北京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还是要通过多种措施,比如节水、开源、外调水等等。开源的话,目前北京周边开源的潜力很小,可能还得从外调。

  近期可能还有一些措施正在考虑,比如前一段时间大家提到的海水淡化的设想,海水淡化的成本比较高,目前还在做前期工作,离最后的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

  新京报:什么时候北京不会缺水?

  戴育华:北京的水资源紧缺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情况,所以从老百姓来说,要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每一滴水,这样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利用,来支撑首都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运行。

  ■ 数说

  北京近年节水行动

  2000年全市用水量为40亿立方米,到去年减少到了36亿立方米。

  工业用水

  年耗水量一度达到过13亿立方米,2000年为10.5亿立方米,去年则下降到5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

  北京东南部地区30多万亩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农业用水最多的是上世纪80年代,年用水量是30.5亿立方米,现在的农业用水已下降到10亿立方米以下。

  生活用水

  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水量9亿立方米,公共生活用水量7亿立方米。从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减少了10亿立方米,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在去年全市36亿立方米用水量中,有7.5亿立方米使用的是再生水。

  河湖环境改造

  2000年,全市河湖水容量不足1亿立方米,而去年是5亿立方米,这得益于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后再生水水量的增加。

  你知道吗

  如果全市有60万个漏水的水龙头、20万个漏水马桶,一年要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而近年北京年均水资源总量仅有21亿立方米。

  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海水淡化企业布局各有妙招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张蕊


 


 

海水淡化市场近日企业动作频出,备受关注。这不只是由于业内对市场的乐观预期,更是因为不少企业已经将海水淡化业务作为今后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各企业发展海水淡化的路径并不相同,有的是通过并购引进先进技术,完善产业链;有的是通过大项目迅速拓展;还有的是工业企业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环保企业路径各异

巴安水务储备技术、降低成本,北控水务百万吨项目待推进,天壕环境与赛诺跨界合作,水、气、电一体化更具经济性

目前,有些环保企业已经瞄准了海水淡化市场,并且积极蓄积技术实力。巴安水务日前发布公告:公司基于战略发展需要,拟设立海水淡化研究院。研究院将依托瑞士水务海水淡化膜技术、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KWI气浮技术, ItN先进的纳米平板超温陶瓷过滤膜技术,作为海水淡化膜法、热法技术的抓手,开拓迎合海水淡化的市场大趋势,做好技术储备。 

巴安水务准备依托收购的3家海外公司的技术、设计理念,把膜的使用寿命从原先的3~5年延长到8~10年,预期巴安水务的海水淡化项目吨水电耗、项目维修费、膜更换费用等运维费用将显著低于目前国内项目。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通过产业基金、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着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随着各地可能出台电价优惠政策,着力保障海水淡化运营,业内看好海水淡化市场,并预测这一行业将迎来临界点。

除了电改政策对行业的利好,先进技术的应用将降低运管费用,从而降低吨水处理成本。巴安水务未来可以直接从工业园区电厂购买直供电,电价可以低至约0.45元/度。用电成本下降叠加水价处于上升通道,海水淡化行业迎来爆发临界点。

北控水务早在数年前就已成立海水淡化事业部,布局产业链。去年,北控水务已与京津冀政府相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出于战略考虑将共同推动海淡进京。北控水务执行总裁李力表示,“海淡进京非常重要,虽然南水北调补充了北京一部分水源,但是出于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调水困难以及成本等考虑,京津冀地区的海水淡化还应推进。”

此前,有消息称,这一项目规模将达到100万吨/日。未来项目拟采用国际先进的热膜藕合工艺,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周边能源等资源优势,同时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对比北控水务和巴安水务不难发现,二者在海水淡化业务战略上的路径并不相同。前者强调海淡对于北京的水源储备和战略需求属性,依托京企优势和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以百万吨的量级推进项目。同时,北控水务已经成为平台型企业,在整合资本、技术等方面极具优势。而后者更多是深耕这一领域,通过并购等集聚国际先进技术,完善自身产业链,以期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逐步推进多个项目落地。

巴安水务目前在手的海水淡化项目有沧州渤海新区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营口仙人岛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等。随着公司对国内外海淡市场的深入拓展,预计未来3~5年,公司海水淡化运营处理量可以达到50万吨/日。

此外,天壕环境近期收购赛诺水务,也被视为要在工业废水和海水淡化领域有所作为的标志之一。赛诺水务是国内最早从事超滤膜及膜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同时具备热法制膜技术,有望解决海水淡化的核心问题,而高毛利率的海水淡化与工业污水处理将是赛诺水务未来的主要拓展方向。

收购后,赛诺水务可通过高压泵、膜组件的组合,利用天壕环境的天然气和电力能源供给优势,增强海淡项目经济性。

资料显示,赛诺水务在新加坡的1000吨/日的示范项目在建,建成后耗电量将降至1.95度/吨。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司的水、气、电综合一体化能力有助于增强政府客户拓展能力及增强项目经济性,实现海水淡化市场的深度拓展。”

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布局市场

中交建瞄准协同港口设计业务,首钢斩获国家重点研发立项,打造海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与传统的环保企业布局海水淡化市场不同,有些企业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涉足这一领域。 

一则消息日前在海淡行业震动不小: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建”)筹划收购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DE”)。据了解,IDE至少收到3家中国企业的收购报价。其中,央企中交建提出高达6.5亿美元的非约束性报价(non-binding offer),在这轮的收购报价中处于领先地位。

对此,河海大学非常规水资源与海水淡化中心主任郭有智表示,收购IDE之后,对中交建而言,将获得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大型海水淡化工厂建设与管理运行经验,未来在港口航道建设特别是在海岛上建港口时,将不再受淡水供应的限制,有利于海洋开发和走出去战略。

“这项收购可能与中交建的港口设计有关。港口通常都是船只、舰队等海上交通工具补给淡水的重要节点,目前大部分港口的淡水主要通过市政管网输送,这意味着如果港口距离市区较远的话,取用水成本很高,而通过就近的海水淡化工厂供应淡水,就具有了相对的经济性。”他说。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海水淡化每吨淡水的工程造价为6000元,那么对一个中等的港口来说,建一个供水1000吨的海水淡化工厂基本已经够用,投资600万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如此看来,IDE的业务就能与中交建的港口设计业务结合在一起,间接提高了中交建的港口设计和承包能力。

同时,工业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水价成本压力,以及拓展盈利新板块的目的,也在实施海水淡化。

以首钢为例,企业一海水淡化项目日前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由首钢总公司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承担“基于钢铁流程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日前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立项支持。

项目将在钢铁流程低品位余热回收、关键传热设备优化、浓盐水资源化利用、关键设备制造、核心材料开发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技术攻关,最终建设运行单机规模大于3万立方米/日的示范工程。

此外,企业抓住海水淡化行业需求增大以及国内制盐行业高利润的契机,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可持续发展,扩大产能满足国内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比如首钢一期海水淡化选择了热法工艺,可充分利用钢铁企业在各工序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蒸汽,围绕自备电站(2×300MW发电厂)项目,应用了海水直流冷却及海水脱硫工程,并与附近的盐化工公司联合利用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浓盐水进行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海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