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蹇锡高--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28  浏览次数:246
核心提示:蹇锡高--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蹇锡高,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46年1月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区。196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3-1990.8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文名
蹇锡高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重庆市江津区
出生日期
1946年1月
职    业
教授
毕业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改性和耐热高分子材料。从分子结构设计结构出发,研制新单体和新聚合物,研究合成反应路线,合成工艺,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耐热高分子材料,并开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应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军工配套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防合作研究项目一项。
 

蹇锡高获奖成果

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 、2002年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三等奖、1999年获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2项) 、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成员

团队主要成员介绍朱秀玲,博士,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守海,博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陈平,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辽宁省首届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杨大令,副教授,参加了国家“七 五”、 “八五” 攻关项目。
 

获得授权专利

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醚砜及制备法 、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醚酮及制备法 、 磺化杂萘联苯聚醚酮质子交换膜材料及其制备法
 

获奖项目简介

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项目 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计划和省市重点攻关等项目的综合成果之一。经查新检索和专家鉴定确认属国际首创、原始创新、居国际领先水平。 其合成工艺简单,易于控制,产品收益高,易于精制,成本较低,性能/价格比最优。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核能、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环境工程等行业,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实施本技术产业化而合资组建的大连宝力摩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建成500t/a生产线,产品已销往国内外,市场扩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
2003年,蹇锡高带领的团队在全国竞争中获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连续空缺六年),其获奖的“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及其制备法”取代国外进口产品,推动了国内材料领域尖端科技的进步。
2012年,蹇锡高教授主持完成的“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项目属于特种有机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是国家十五“863”计划、辽宁省十五重点攻关等项目的创新成果之一。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际首创,是一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其深加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核能、石油化工等领域。

摘要: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辽宁省首届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58篇;其中被SCI收录121篇,EI收录127篇。
 

记蹇锡高院士: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
 

 
(科学网 许梅杰 龙海波 刘万生报道) 12月19日,大连一场纷飞的瑞雪,给人以纯净般的透彻,而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则让大连理工大学的师生们倍感振奋——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蹇锡高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知喜讯,蹇锡高院士却显得很平静,他说:“我长年研究高分子材料,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
 
在众多奖项中,蹇锡高有两项成果足够耀眼:2003年,他带领团队以“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时隔8年,他们又以“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研究成果再度折桂,斩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领域拼搏几十年,以其丰厚的成果造福社会,惠及经济发展,蹇锡高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与努力?
 
幸运,让他常怀感恩
 
蹇锡高多次说,自己很幸运,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了他,使他能有所成就。他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有回报;还有就是有幸能够得到恩师的悉心指导,没有迷失方向。
 
蹇锡高出生在重庆江津,是一位农民的儿子。1964年,他走出乡村,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从此,与大工相依相伴40多个春秋。
 
采访中,他还给记者郑重地写出了12位老师的名字,说这些老师对他的影响和教诲让自己难以忘怀,主要是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自己做了老师后,一直都在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求学生。
 
蹇锡高1969年毕业留校任教后,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 “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获得包括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蹇锡高还先后培养出70多名硕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由他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幸福,让他工作起来乐此不疲
 
其实,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并非只知埋头钻研,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蹇锡高虽已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笑声朗朗,很善谈,很风趣。
 
他对幸福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常跟自己的学生讲,不要以为学习和工作是苦差事,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如果能够有所成就,就是最大的幸福。”他还打了个通俗的比喻: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奔跑挥汗如雨,与场下坐冷板凳的替补队员相比,他们非常辛苦,但他们有成就感,因为体现了自身价值。而坐冷板凳的队员是不会有这种幸福感的。
 
所以,多年来,对蹇锡高来说,没有什么比让他研究高分子与高性能材料更加快乐和满足的了,他乐此不疲。
 
在工作中,他很善于调整心态,遇到问题从不犯愁,失败了从头再来,常常一笑了之。无论是担任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所长,还是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蹇锡高都凭借这种执著和乐观精神,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终于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获得丰硕的成果。
 
在他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一年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从事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谋技术研发。
 
在团队中,失败时,他们不离不弃;成功时,他们互相鼓励。每一次登上领奖台,蹇锡高总会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那一份工作,这是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
 
兴趣,让他对科研始终保有一种追求
 
研究高分子材料是伴随蹇锡高工作生涯以来最重要的事业,从最初起步到今天屡获各种奖项,已然成就卓著,但一路走来,他更看重对目标的选定和追求的过程。
 
他话语轻松:“如果简单地说,这也是兴趣使然,它让我始终能够对科学研究保持一种求索态度。”
 
蹇锡高坚持从事一行爱一行。多年来,瞄准高分子材料科学前沿,坚持自主创新。自从1990年回国后,他看到对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及国防安全有重要保障作用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垄断,并对我国禁运的现状,调整研究方向,开始研究高性能工程塑料,一做就是近三十年,而且秉着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毅力和决心。
 
他带领团队瞄准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反复探索,在国家科技攻关、十五“863”计划以及省市项目的支持下,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将全芳环、扭曲非共平面的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成功引入到聚芳醚分子主链,并通过相应聚合工艺技术攻关,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结构全新、综合性能优异、耐高温可溶解的杂萘联苯型高性能工程塑料,解决了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
 
2003年,蹇锡高带领团队完成了“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该项研究成果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的技术上和材料上的长期垄断地位。这一创新成果是目前耐热等级最高的可溶性聚芳醚新品种,加工方式多样,性价比优。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际首创,是一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是对2003年获奖成果的提升,不但耐热温度上有显著提高,而且应用领域更广。
 
兴旺,为了民族工业的强盛
 
讲到自己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发明,蹇锡高认为最难的是如何真正把技术转化为商品。蹇锡高对他的团队提出:“我们要走出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工厂到市场的科研路子,为振兴民族工业尽一份力。”
 
蹇锡高很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有实验室合成研究基地,而且有年产100吨规模的中试研究开发基地和高性能树脂深加工示范研究中心,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及市场开拓的时间。”
 
正是抱定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感,多年来,蹇锡高率领团队开发的三个系列十多个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不仅耐高温、高强度、高绝缘耐辐照,综合性能优于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品种,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不仅在高技术尖端领域应用,还可广泛推广到众多的民用领域。敢于向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品种挑战,开发出的杂环聚芳醚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绝缘材料、涂料等与传统品种相比,物美价廉。
 
结合生产搞科研是蹇锡高的准则。他不赞成从纸面到纸面的科研工作,也不单纯追求填补空白,而是更注重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目前,他们开发的多项技术和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促进了相关领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推动了我国高性能工程塑料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深加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核能、石油化工等领域,甚至还远销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瑞雪兆丰年,今天,蹇锡高荣膺院士,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说感激感谢这里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他更是幸福的,用无怨无悔的追求和卓越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介绍

 

人物小结

蹇锡高,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1946年1月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区

196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1年获硕士学位

198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88.3-1990.8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13年12年19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改性和耐热高分子材料。从分子结构设计结构出发,研制新单体和新聚合物,研究合成反应路线,合成工艺,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耐热高分子材料,并开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应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军工配套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防合作研究项目一项。

获奖成果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获得者

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辽宁省首届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2002年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三等奖

1999年获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2项)

1997年获得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

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5年由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和国防科工联合评为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

1994年经国家人事部审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

做科研常怀感恩的心遇到问题从来不犯愁

 

 


  蹇锡高教授(图片由学校提供)

  蹇锡高院士简介

  

  蹇锡高,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46年1月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区。1969年7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4月获硕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2-1990.12在加拿大McGill大学高分子化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蹇锡高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军工配套、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研制成功结构全新的系列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既耐高温又可溶解,解决了传统高聚物不能兼具耐高温和可溶解的技术难题,综合性能优异,成本低,属国际首创、原始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电气、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环保等领域。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十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发表SCI论文24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80余篇,被Chemical Reviews(IF40)、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 24)等期刊他引3000余次。培养博士76名、博士后和访问学者6名。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通讯员许梅杰 龙海波 本报记者于茗军

  

  昨天一早,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蹇锡高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让大连理工大学的师生们倍感振奋。获知喜讯,蹇锡高院士平静地说:“我长年研究高分子材料,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

  在众多奖项中,蹇锡高有两项成果足够耀眼:2003年,他带领团队以“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时隔8年,他们又以“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研究成果再度折桂,斩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领域拼搏几十年,以其丰厚的成果造福社会,惠及经济发展,蹇锡高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与努力?

  

  做科研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蹇锡高出生在重庆江津,是一位农民的儿子。1964年,他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从此,与大工相依相伴40多个春秋。

  蹇锡高多次说,自己很幸运,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了他,使他能有所成就。他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有回报;还有就是有幸能够得到恩师的悉心指导,没有迷失方向。

  采访中,他郑重地写出了12位老师的名字,说这些老师对他的影响和教诲让自己难以忘怀,主要是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自己做了老师后,一直都在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求学生。

  

  善于调整心态,遇到问题从不犯愁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并非只知埋头钻研,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蹇锡高虽已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笑声朗朗,很善谈,很风趣。

  他常跟自己的学生讲:“不要以为学习和工作是苦差事,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如果能够有所成就,就是最大的幸福。”

  多年来,对蹇锡高来说,没有什么比让他研究高分子与高性能材料更加快乐和满足的了,他乐此不疲。

  在工作中,他很善于调整心态,遇到问题从不犯愁,失败了从头再来,常常一笑了之。无论是担任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所长,还是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蹇锡高都凭借这种执著和乐观精神,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终于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获得丰硕的成果。

  在他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一年里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从事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谋技术研发。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